一次公开课,课堂伊始,执教教师让学生拿出预学单,先要检查一下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预学单上有选择正确的读音,有书写难写的生字,有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查找关于主人公的生平资料。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其实屡见不鲜。到底该不该要,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李亮博士曾阐述过自己关于“零起点教学”的看法和思考。笔者作为李亮博士江北新区工作站的学员,特别赞同李博士这样的观点。“零起点教学”应该是我们一线小学语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提出了“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要求。随着课标的颁布,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如何提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课标要求,该如何设计情境任务驱动下的口语交际教学,让教学更有效呢?下面就结合具体教学片段来谈一谈口语交际教学的
王月芬在《重构作业》一书中指出,要从课程视域的角度设计作业,将作业看作是与教学同样重要的关键领域,要用系统的思想设计与实施作业,让作业在教学和评价中发挥重要的过渡、平衡与支撑作用。“轻叩诗歌大门”是四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本文以结构化的整体设计、课程化的实践和多维度的助学评价为路径,立体式构建出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生态,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兴趣与思维的兴奋点。 一、结构化设计的“化零为整” 课
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基础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它渗透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学习任务群旨在用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其开展也是为了改变学生的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学习任务群中学习任务的设计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架构,依据思维能力培养可训练的特征,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创设真实情境,筑牢高阶思维能力发
法国符号学家克丽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这是互文性理论的根基。互文性通常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文本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阅读则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将众多与某一课文相关的文本置于课堂之中,挖掘文本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互文文本来解读主文本。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首诗词作为其他诗词的“镜子”,开展互文性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思维能力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旨在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求真态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重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等。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等课文,都展现了人物的思辨与智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那么,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概念:“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铁杵成针》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下面以此为例谈谈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品悟文言韵味”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单元主题,创设任务情境 1.依据主题,明确任务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成
《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一书指出:“表现性评价就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实施表现性评价时,有三个核心要素至关重要:首先是明确并居于课程中心的目标,它是整个评价活动的指南针;其次是与日常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评价任务,确保评价内容与课堂教学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的方式是学习任务群,而教材是以单元结构编写的。二者之间如何有机整合?我以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说说我是如何从单元整体入手,用学习任务群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一、解读单元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教材是按照语文要素和单元主题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精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某一个语文要素。我立足单元整体,参考《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读,找出每个单元内课文之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神话故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主要反映了古代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经历。教材以单元编排课文结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这就为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条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神话故事单元,编者编排神话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理解、改编、赏析、创作神话等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教师应把单元内容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展开教学,促进单元双线目标在课堂的落实,提升学生
2022年版课程方案鼓励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探索大单元教学,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有逻辑的整合和组织,设计相应的情境任务。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以单元整体统筹安排,参照课标的六个学习任务群要求,创设大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整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各种教学资源等,加强单元知识间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创新作业方式和评价方式
编者按: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了“理解为先”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体现了“以终为始”的逆向思考。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本期精选6篇文章,以逆向设计理论的三阶段为路径,探讨了对单元内容进行逆向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对广大教师在逆向设计方面的研究有所助益。
由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理解为先”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体现了“以终为始”的逆向思考。逆向设计三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与传统“顺向思维”的教学设计“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置教学评价”最大的不同是将评价设计提到教学活动之前,使整个评价过程嵌入教学过程中,成为真正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以清晰的学习目
逆向设计是一种“以终为始”“为理解而教”的设计理念,旨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设计。阅读策略指阅读者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阅读任务或者培养某一种具体阅读技能,经过慎重思考后采取的有目的的手段。普通单元教学中大多也渗透着阅读策略,而阅读策略单元则是更加聚焦了阅读策略的指导、运用和迁移,对此教师应整体地规划单元教学,以“逆向设计”为理念指引,明确单元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设计相应的
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提出了“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论。通过逆向教学设计学生能更好地架构和领悟知识与技能,真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知识的有效勾连和迁移运用,让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与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的理念不谋而合。 逆向设计单元整体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大多采用的是顺向思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缺少了对既定任务的评估标准,使得语文教学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的状态,难以形成有思维力的深度学习。课标强调的“教—学—评”一体化就是强调学生要自主探究、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而逆向设计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基于学生理解、重视评估证据的新型教学理念,核心价值就是以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最终的评价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逆向设计指的是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着手设计评价标准,然后再设计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展开革命文化主题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要认识到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让学生从中学习与民族文化、革命精神相关的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革命文化主题为主要内容,设计真实的情境,联动目标、任务、内容、评价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教学单元,提升
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逆向教学设计采取评价先行模式,教学评价先于教学活动,更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是更适应课标要求的教学设计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更好地架构和领悟知识与技能,真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合所“学”,与现实世界有效勾连,迁移运用,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提高学科素养。 一、逆向设计的基本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具有文辞优美、意境深邃、表现手法独特等特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架构的方式组织单元内容,安排了大量在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关联性的古诗词。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包括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该单元的主题是“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单篇为主,学生阅读视野狭隘,思维受限,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由篇及类”阅读简单来说就是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到一类课文的阅读,这种阅读模式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深化学生对具有类似属性作品特点的认识,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那么,“由篇及类”的阅读课堂该如何实施与落实呢? 一、主题拓展法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主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思辨不仅可以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提供思维方式,还可以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提供方法路径。教师要以文本教材为依托,找准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突破口,促进学生审美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文本阅读的言意兼得。 一、创设情境,在思辨性阅读中感受美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
语文课程致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精心设置了一篇专项习作,内容都与单元主题相关联,假如把单元中其他课文的阅读学习当作知识的输入,那么习作就属于知识的输出。由于学生的习作经验有限,所写的习作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因此,在学生初步完成习作以后,开展讲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讲评,学生可以从其他同伴的习作中汲取精华,认识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反复的修改过程中,逐步提
“一个中心,三个方面”是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或论证一个观点。在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此种写法多处反复出现,适合聚焦训练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笔者将这种写法称为“一点三面”,方便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在四年级下册围绕这一写法持续训练,进而塑造思维方式,实践效果甚佳。现从句、段、篇三个方面梳理本册书中“一点三面”的内容及相关教学策略。 一、句子中的“一点三面”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读写融通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三至六年级的教材都单独设置了习作单元,充分表现了编者对阅读与习作融合教学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传统阅读与写作割裂的现象,可以依据单元特点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教学,实现读写融通,使学生在读写互促的学习活动中真正提升习作能力。那如何实施读写融通教学呢? 一、阅读与习作情境相互贯通 在教学中,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册教材中都单独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作为特殊单元,从单元整体来看,习作单元的目标是通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五个相互关联的板块教学,最终使学生能按单元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创作古诗短视频脚本,理解诗意。补充《终南别业》《山中》等古诗,体会诗中的万千“留”意。 3.初步体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你 对王维有哪些了解?(出示王维资料,并播放音频)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跟我一起写课题。
2022年版课标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表达与交流”中明确指出:“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置了“意见不同怎么办”的口语交际主题。意见出现分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各持己见、据理力争,当然是一种生活和表达的态度,但协商解决、统一意见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应课标,这一口语交际的训练主题蕴
教小说,抓三要素已成为共识。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直接将小说三要素作为语文要素,明确读小说的基本策略、定位和原则:“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想象环境、梳理情节,最终落脚点都指向于“感受人物形象”。但不少教师将“三要素”分门别类地从小说中提炼出来逐个击破,看似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实则彼此割裂。而小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三要素之间承担着不同的表达职责,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不仅体现在“情节”
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制订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人内在的品质和能力,是内隐的、综合性的。在教学中,教师采取可视化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变得看得见,让学生对自己需要达成的目标更加明确,真正实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及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可视化教学的探索。 一、把握学生学情,让学习起点可视化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点亮了灵感,启迪了智慧。对学生而言不懂就问,方得长进;对教师而言要善于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学为中心”的“立学课堂”理念出发,带着问题学习,以学习提升思维,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经历完整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使“学”在“问”的引导下展开,在“思”的推动中深化,让“问”“
2022年版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等要求,可见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是重头戏。识字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掌握书面语言的重要标志。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渴望在学习中获得进步和认可,但认知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创设多种活动情境,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帮助他们更好
积极开展“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活动,教师在“三说”活动中历练,在活动中思索,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升专业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学会“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依标定教,依说促学,践行课标理念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潜心研读,明白说什么 唐代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教师要完成好“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研读课标,把握纲领 教师要精心研读课标,把握
课标倡导设计真实且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意在引领学生的教学走向活动化、实践化,以课标“素养导向”为目标,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用操作性、实践性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编者在本单元中编选了一组红色经典课文,在惊天动地的故事中展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笔者认为聚焦核心素养,构建生本幸福课堂,可以用多种方式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研读文本,课前备课 1.研读文本,走进文本 教师要有效地备课,要沉浸到课文中反复地读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充分的认识,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本的各部分内容,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要教好这门课程,帮助学生发展语用能力、提升语用素养。教材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板块来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语文园地就是其中之一。语文园地作为具备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板块,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从内容出发,立足单元整体,揣摩编者意图,找准语用训练的突破点,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用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策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学校方面,建设阅读阵地,激发持续阅读兴趣 让阅读成为有效的生活方式,须从娃娃抓起。学校引领有效阅读阵地的搭建是关键。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墙壁“活”起来,让草木“动”起来,让景观“立”起来,彰显环境的引领效力。其次,学校要有计划地把课外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