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政理论等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时政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高中思政知识的了解,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将时政热点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可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主要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利用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契合劳动教育热点的劳动精神一以贯之。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文科综合第40题第3问:给宿舍管理员、保洁员、保安员当中一位写信,150字以内。高考命题人为什么要高中生给身边的普通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一般。所以,教师要走出课堂“零思维”,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生活化、互动式、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价值,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一、生活化课堂导入,提高知识的趣味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枯燥的理论讲解让不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缺少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除了教师必要的引导之外,还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撑。很显然,只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现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的教学为例,阐述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些观点。 一、核心素养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课程标准在强调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强化新时代育人成效的必然选择,这对当前学校发展和教育工作落实都极为重要。基于育人需求,高中课程思政建设要及早提上日程,区别于以往思政课程建设,彰显出同向、耦合、创生主题,进一步完善育人机制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从根本上解决教书和育人的双重问题,即可深化素质教育并助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由此体现了本次研究的重要价值。 一、确立新认知
新课改后,高中政治学科地位显著提升,为学生良好思想观念和政治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进一步扩大政治课程的影响力,使教学效果更理想、教学效益最大化。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 一、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重要学科,教师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要想让史料实证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对其概念进行辨析,对其实践进行探索。史料实证的前提是占有可信史料;史料实证的关键在于辨析,目的在于重现历史真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将史料实证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对教材所提供的史料进行有效辨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阐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
红色家书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和平建设时期,是内容积极向上的历史文献,是革命前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红色家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是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载体。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特有的丰富思想资源,融入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对高中生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情境导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情境导学法值得教师深思。本文就此展开相关探究,供参考。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首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历史学习往往是死记硬背一些相关知识点,记
史料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新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还是基于高考改革加大材料解析题比重的趋势,教师都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持续深入开展史料教学,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提取和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等,更好地落实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 史料是连接人们与历史的桥梁,通过
在高中阶段,历史是一门重要科目,高中历史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学,符合当前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大背景,顺应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师通过引导高中生学习其内涵精华,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
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被广大教育者提上议程。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讲解、提问、总结组成主要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掣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思维,改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在历史学习中获取知识、增强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一、构建历史时间轴,培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性。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坚定理想信念。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通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描述,区域认知是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培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国家认同。现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的教学为例,阐述相关观点。 一、区域认知素养视角下的国家认同教学价值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地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涵盖着众多的人文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心理和学业问题,但很少关注学生毕业之后的问题。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下,教育领域进行了改革,立德树人作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方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个背景下,要凸显初中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地理教育的持续发展,就需对该学科的教学方式做出有效的调整
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就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视作课堂的主体,积极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使高中地理课堂更具活力与生机。 高中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且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领域也进行了一定的变革,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课堂模式的转换、核心素养的培育等,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地理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择从生态教学资源、开展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师生评价反思等几个方面,对基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策略进行了阐述。 在新课
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度教学,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顺利实现由低阶思维至高阶思维的转变,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基于这一诉求,本文从预设思考问题、组织丰富活动、完善反馈机制等几个方面,总结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课堂的构建方法,意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滋养学生高阶思维生长。 高阶思维衍生于布鲁姆分类法,在框架中思维学习被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大层次,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就要根据学生真实学情和发展规律确定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目标。教育一体化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由表象逐渐走向深层,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促进反思。基于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深入分析,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路径。 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历史地图,通常表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空间下的发展状况,能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空间联系提供丰富的信息。历史地图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直观地反映了教科书的文字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教师正确使用历史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形成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特定历史环境及条件下进行考查的思维习惯及品质,领悟历史地图所反映的时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智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历史教育更具启发性和价值性,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一、鼓励学生整理知识背景 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和深入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新时代学子都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更是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备品格之一。为此,要将历史教学视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通过精细设计和巧妙安排,让家国情怀培养与历史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展开论述、进行探讨。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德育为先已经渗透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在本文根据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将德育渗透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所谓德育渗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思想融入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整合。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角色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参与模拟情境,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探讨角色体验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一、创设有效的历史活动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活动是运用角色体验教学法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引入适当的历史活动,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并加深对历史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本课内容较多,涵盖1949年至1956年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课标中提到,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在内容编排上呈现出关联性、层次性、渐进性特征,但每本教材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相同历史概念在表述上、认识上出现些许差异,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为此,提出通过融通教学实现能力与素养的融通培养。在融通教学中,通过历史课程内部融通、跨学科融通、历史与现实融通,将教学推向更高层次。鉴于此,本文立足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尝试从深度学习视角探索融通教学策略,以期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伴随着项目化学习、研学旅行等学习方式的不断出现,历史课程学习也在与现实生活情境、生命场景、个体生活体验频繁互动。在教学中,设计基于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能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主动关心国家的发展,让历史学科更加鲜明地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一、创新设计学习“任务群”是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水平的需要 综观高中历史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地方课程,纵贯其中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水平被划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关注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同时要高度关注问题导向,让学生积极融入问题情境中,这样才能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必要支持,同时促使学生融入其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高效课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多媒体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知识变
一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然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相关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进而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地理课堂。笔者在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出可借鉴化建议。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知识点较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新课
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及相关数据。正确读图是准确探索自然地理环境,客观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议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图片知识,掌握读图技巧,并自觉将地理知识与图片内容有机结合,正确地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数据,深入分析地理现象,科学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一、多元读图,发现读图乐趣 目前
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将其引入课堂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探究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为了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激发学
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着教育工作的开展。各学科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探究。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高阶思维能力拆分为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等,并创新教学方法,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开合作探究等,最终促进教学的发展。 如果要对高阶思维能力进行定义,那么高阶思维能力可以理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历史学科为主,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共同开展,共需6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教师释疑与指导,初步确定史料搜集任务(1课时);明确学习小组各组员活动分工,将搜集或调查到的信息进行交流、汇总和整理,完成“孔子足迹”历史地图和“孔子的一生”数轴绘制任务(1课时);讲述《论语》创作背景及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论语〉十二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法治教育有效实践活动能够整合教材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使其积极投身一系列法治实践活动,实现校内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素养,树立法治信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法治教育有效实践活动的意义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念。基于OBE理念,大力推进中小学思政学科教学,借鉴OBE的先进理念来构建与中小学思政学科特点相适应、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具有预期产出清晰、内容贴合结果、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广泛参与、促进学生反思等优势,也是紧扣新时代特点、把握现状规律、具有显著针对性和实效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以学科大概念构建学科内容,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目前大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定义,但学术界对大概念的基本特征已达成统一共识。学科大概念具有高度统摄性,是对具体知识进行概括提取出来的学科核心内容。大概念具有生活价值,指向问题解决和素养培养,具有持久的迁移价值。大概念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抽象概括的概念,可以是反映概念与
政治认同是国家意志和价值观的最集中体现,是政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内容角度把政治认同分为核心认同、制度认同、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结合教学实际从历史逻辑、时政热点、生活实践、学生身边榜样四个方面谈谈教学启示,力求强化、催化、活化、内化政治认同。 一、厘清历史逻辑,强化核心认同 核心认同指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党中央核心地位
校本作业是指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共同探讨开发,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各种练习和活动。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发生了改变,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地理校本作业设计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形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遵循贴合性、分层性、系统性、适量性和开放性等原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盘踞在各地的军阀形成割据之势。其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较大。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由此开始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处于长达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笔者在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对该时期的相关事件进行梳理,以更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 【知识统揽】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以袁世凯
文物是文化资源,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承载记忆的“活化石”,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文物+”的方式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而且能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 一、初中“文物+”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可行性 初中“文物+”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传承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其文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