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逐步实施,教师们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有的积极尝试新课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实施样态;有的逃避新挑战,退回原来的教学状态;有的理解不到位,导致信息科技实践育人的缺位。这也说明,迎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程,我们应在深度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施。 第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学科立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载体构建的,各门学科课程的设立都是以其独特的育人
》 于 颖 博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访问学者,全国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赛执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理事、青工委员、信息科技课程与教学SIG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育、基础教育数字化。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开放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或部级官
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失去的10年正好是世界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发展的10年,为了弥补这个差距,集中电子、数学、物理、通信等专业组成一个新的“计算机学院”成为必然选项。这种慢一步的结果,使得今天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一个叫做“计算机学院”的学院,而欧美大学基本没有这个学院。上述机制的不同,有很多有趣的对比现象,如英美社会中很少找软件工程师去修计算机,而中国更容易出现的误解是把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混同
2024年1月1日,国务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为什么受到如此重视?我想,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成年人的数字原住民身份,使得他们的身体里早早刻下了数字化基因;二是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在复杂多变、良莠不齐的数字化环境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保护。 《条例》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社会主
时间的主题在岁末年初的时刻更容易凸显,其探索角度更是人言人殊。 刘慈欣在《三体》里有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但是他本人也在与读者的问答中指出其可能的模糊歧义。文明的概念需要展开界定,内涵需要具体阐释,才能明确其真正所指。小说中的叶文洁和1379号监听员都对自己当时身处的文明失望,而以一个小行动做出的各自的行动选择,同时也是价值选择。这份选择的隐喻是某种不匹配:不管技术发展的阶段
摘要:本文从信息科技课程涉及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出发,剖析“科”与“技”的内涵,探究“科”与“技”并重的价值意义与实施策略,助力教师理解课标、实施教学。 关键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科”“技”并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15-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科目设置”中明确规定国家课程设置道德
摘要:自《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科学原理与实践应用被提到同样重要的位置,本文阐述了课程内容中科学原理的必要性、实践应用的经验积累,以及如何强化科学原理注重实践应用,以期为“科”与“技”并重的课程理念理解提供思路。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科学原理;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18-03 规律是
摘要:实验教学为践行与发展数字时代“科”“技”并重的信息科技课程提供了新思路。目前,信息科技实验教学仍处于研究初期,因此,本文在阐述信息科技学科“科”“技”并重的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实验教学对落实“科”“技”并重的价值,同时提出了基本要素、特色案例、典型模式、实验室建设路径与规范等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并重;信息科技;信息科技实验教学 中图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信息科技课堂的变革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将精准教学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评估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BOPPPS六步教学法可将精准教学落实在具体的内容实施中,通过Bridge(引入)确定教学倾向、Objective(目标)选定教学方向、Pre-assessment(课前评估)提供支持、Participatory learning(学生参与学习)推进认知过程、P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式教学,阐述了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的一种通用方法——定设列筛分,以帮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解决项目式教学设计中项目活动组织与学科知识教学不能有效融合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活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28-04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
摘要:微项目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度以及独立思考和综合探究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作者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课为例剖析了微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优势,并探讨了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项目式;微项目;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32-03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项目式学习将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因此,本文将五育融合及深度学习理念引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教学,并提炼出深度学习为导向的课堂实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五育融合;深度学习;聚类算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35-0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摘要:本文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2单元“信息系统的集成”为蓝本,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融合,设计了基于PBL模式的“无人驾驶智能小车”综合项目的实施指南,引导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感知程序语言中分支、循环结构的作用,体验信息系统中数据的获取、处理、测试等过程,提高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素养。 关键词:PBL项目式学习;信息系统;无人驾驶智能小车;分支
摘要:本文基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理科生的浪漫——利用Python自定义函数体验数学之美、程序之美”为主题,设计了相应的问题情境,分析分解问题,引领探究问题,为如何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参考案例。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探究;Python程序设计;自定义函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41-03 当前,高中信息技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课程目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是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利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字技术,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后反思改进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从分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概念理解出发,探讨了指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科技FASR教学模式构建、设计原则、实践列举以及研究成效,以期
广东省黄伟祥名师工作室/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以《图像的处理》一课为例,探究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模型,以期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项目式的探究活动中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培养综合素养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信息科技;深度学习;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47-04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活动主题,支持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并理解和建构知识。基于此,作者以“智能植物浇水系统”项目为例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如何落实小学信息科技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与“双减”政策的推行,标志着信息科技学科教育改革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以粤教版五年级信息科技中的《漂亮的风车》一课为例,详细阐述了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改革与创新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科技;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真实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场景,以真实的问题或项目驱动。这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知道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因此,作者围绕“真实性学习”展开探索与实践,从真实问题、真实过程、真实知识三个方面对真实性学习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真实性学习;小学信息科
摘要:本文构建了小学信息科技真实性学习课堂下的四环教学模型(引发学、设计学、创生学和展示学),并以苏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中的《认识数字身份》一课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信息科技;数字身份;真实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60-03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
摘要:本文以“教室智能照明系统”项目为例,详细地阐述了指向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科技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的实践,并得出以下思考:①真实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②学习支架是学生思维的脚手架;③计算思维是学生学习的聚焦点。 关键词:计算思维;小学;问题解决式;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63-03 熊璋教授提出:“计算思维是信息科
摘要:本文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一课为例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视频的设计落实新课标的知识性要求,通过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创设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课堂。微课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新课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
“教学评一体化”是当前中小学教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热点之一。大庆市第三中学物理教师袁满实验微课程教学法之后撰写的《微课程教学法:贯彻新课标,激发物理教学趣味性》一文,实际上发现了十年前问世的微课程教学法,就过程性评价而言,就是不说“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当下正好拿来就用。 但是,没有参加过微课程教学法专项培训的教师们,不仅不了解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三剑客”促成高质量学习的奥妙
摘要:作者以所在学校开展的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指出了信息技术融合的诉求和影响,并以家校联动为切入点,从课程内容构建的角度介绍了信息技术融合劳动教育的适应性方案,总结了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框架要求、实施案例、经验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家校联动;智能种植;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71-03 劳动
摘要:本文基于“乾坤板”,设计了一套智能种植综合实践平台。平台以芽苗菜种植为场景,可根据种植温湿度、光照等环境状态传感和补光、水肥调控等功能需求,进行编程试验。所开发平台通过工程创新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科普讲座等形式在大学和中小学进行推广,通过在家庭与宿舍阳台种植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家校社联动。 关键词:智能种植;综合实践;创新教育;科普平台;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动终端和App Inventor的概念,探讨了利用App Inventor进行人工智能教学的优势,呈现了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编程项目课程的具体案例,包括语音翻译机、水果分类器和文字绘图等应用。作者希望通过实施该课程,为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移动终端编程的融合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移动应用制作;项目案例设计;计算思维;编程
摘要:作者以高中生物为例利用云开发技术构建了一套个性化答题推送系统,系统根据学生的答题,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状态,自动推送适合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系统还生成可视化的学习报表,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供依据。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报表能让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分析;云开发;答题系统;智能推送 中图分类号:
摘要:本文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以身份认证核验为牵引,通过建设“四个一”,即一个教育系统身份基础数据库、一个终身学习账号、一个教育身份中台、一个密码应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省教育系统的可信身份认证体系。实践表明,可信身份认证体系的建设可以解决各类教育应用账号管理混乱,以及各类跨校和跨领域应用的身份识别问题,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教育资源共享以及大数据汇聚分析,助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摘要: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深度学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模块化的内容交付,实现学生思维意识、情感价值、多元智能的阶梯式提升,强化了教学主体在模块里的角色效应,是“智能教育”背景下教育创新改革、升级转型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表征层、实施层、内核层这三个层面对双线混合式教学的内涵进行解构,阐述了各层内涵所承托的教学意图与体现,同时通过剖析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的要素特征与关联,对
摘要:作为教师,想要突破经验主观、经验不足的教学困境,需要拥抱新时代下涌现的新方法。因此,本文立足教育大数据下的学习分析技术,为一线教师提供突破经验主观和经验不足难题的新思路,为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成效赋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更多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动力。 关键词:学习分析技术;教育大数据;教育数据挖掘;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
摘要:本文针对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和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需要,提出采用嵌入式设计方式开展定量和定性的混合式研究方法,构建信息中心、高校和学前教研室协同合作的混合式教研模式,搭建部门混合、形式混合、平台混合和资源混合的多元立体混合式教研模式,以实现教师愿意参与教研、教研内容统整且具实效性、教研范围惠及广大幼儿园教师的目的。本模式在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可推广性。 关键词:混合式
摘要:在高校教学中,上课和考试均涉及安排教室的座位。对于上课,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但由此也带来多个问题,如考查出勤情况时难以快速精准定位缺勤学生、学生集中坐在后排、熟悉的同学坐在一起交头接耳等。对于考试,通常的做法是按顺序依次安排座位,但也存在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根据教室确定具体的安排,以及部分学生利用这种安排方式进行舞弊等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教室座位自动安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