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观念集成,具备严密合理的逻辑结构。内在逻辑上,其逻辑始项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共同构成了逻辑中项;弘道追求是其逻辑终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从强化党的领导,把好教师工作方向;强化师德建设,传承师者优良传统;强化“引育并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评价改革,增强教师发展动力;强化激励保障,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
摘 要 情感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爱作为人的核心情感与人之德性紧密相联,立足于人的整体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爱育是立德树人的必要教育方式。个体心理、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一起建构了立德树人的爱育逻辑,形成了与认知教育相适应的逻辑理路。当前存在着学校教育压缩情感空间、社会工具理性对情感的消解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知情失衡等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在全方位育人的格
摘 要 数字时代对数字劳动教育的本义探寻,为新时期劳动教育模式重构与实施指明方向,也为实现人的数字化生存奠定基础。依循劳动教育内涵的分析架构,从本体论、目的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解析数字劳动教育的内涵。本体论内涵突出数字劳动教育的独特属性及其成立的依据;目的论内涵把数字劳动作为教育实践的根本旨向,点明教育是培育数字劳动者的有效方法;方法论内涵建基于数字劳动创造的“数字化”劳动教育载体与符号化
摘 要 教师政策执行力是落实教育相关政策的关键,对于提高教育政策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政策执行力是指教师在落实教育相关制度、政策和法规的过程中,有效结合教育实际,主动内化政策思想、目标、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有效行动的综合能力。教师政策执行力表现出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统一、动态性与整体性相统一、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实效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等特征,其具有联结教育政策与实践、引导教育实践发展方向、整合
摘 要 时间之维为整体把握和系统研判数智技术赋能高质量教学提供了新视域。时间视域下数智技术赋能高质量教学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优化、延伸与加速教学时间实现的,其价值为时间主体从侧重群体到关注个体、时间边界从实行限制到走向开放、时间功用从注重规约到强调发展、时间取向从夸大未来到重视当下的转变。然而,时间视域下数智技术赋能高质量教学存在闲暇时间消逝可能导向新的技术规训、碎片时间结构可能导致教学生态
摘 要 “减负”政策执行难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教学实践中阻碍“双减”政策执行主要表现为“三重效应”——“收缩效应”“模板效应”“外溢效应”,这“三重效应”共同导致了政策执行教学阻滞的生成。“双减”政策的发生逻辑是秉承全面育人的价值立场、立足高质量教学的价值基调和面向持续发展的价值牵引,进而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问题的解决。据此,“双减”政策执行需在落实立德
摘 要 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在于校家社协同共育,而校家社协同共育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的保障与支持。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面临规则保障不健全、“规制合法性”不足,规范支持不到位、“规范合法性”欠缺,文化认同度不高、“认知合法性”薄弱等困境。为有效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制度化,使其获得“广为接受”的合法性,进而提高协同育人成效,建议从完善制度框
摘 要 人口规模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人口发展新形势的少子化特征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受教育权的功能更加凸显,并为开展小班小校教育形态的探索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挑战,少子化和城镇化导致生源减少和学校数量减少,生源减少导致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和公用经费紧张,教学质量低下导致群众对小规模学校失去信心等。新形势下要实现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
摘 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中小学生闲暇生活异化问题日益突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开展闲暇教育势在必行。学校闲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目标结构、教学结构和管理结构,是兼具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有机整体。以系统观念审视当下的学校闲暇教育,厘清制约其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和外部适应性难题,进而提出推动学校闲暇教育发展的三条路径:加强前瞻性思考,立足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统筹全局性谋
摘 要 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要务,而教师本位是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基点。为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进行精细化诊断,对全国25省市117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信念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但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对师德不同维度重要性的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师德实践中,教师普遍集中于参与和个人相关的事务,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共意识,而榜样示范显著影响教师进
摘 要 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打破学校界限,为师资交流与合作学习搭建了新平台。通过对苏南S市教育集团内2153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调查发现,教龄、职称、任教学段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存在显著影响。校长领导层面组织重构、教学管理显著正向预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松散型教育集团相较于紧密型与一体型教育集团,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不充分。要拓宽共同体参与群体,结合奖励制度,提升校长教学管理能力,
摘 要 学校环境是学校教和学所发生的教学、社会、发展环境。教师作为学校环境的主体,其职业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理应得到关注,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定的困境:多重挤占的专业自主空间、体验不佳的人际交往空间、发展受限的晋升成长空间。教师职业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环境支持作为保障,还需要良好的人际互动和交往体验,以及畅通的专业晋升路径作为激励,教师方能获得职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关 键
摘 要 学生申诉制度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是全国首个发布且唯一具有独立学生申诉办法的省级行 政区,《重庆市学生申诉办法》从地方立法角度给各地区学生申诉立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2022 年,重庆市 人民代表大会结合 2007 版《重庆市学生申诉办法》实践情况进行了重新立法,颁布了新版《重庆市学生申诉 办法》(简称“2022版”)。通过对新旧办法的整体结构、条款内容、新增制度等方面
摘 要 STEAM课程作为一种融合科学(S)、技术(T)、工程(E)、艺术(A)和数学(M)多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教育活动,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且被西方国家普遍认可的创新型课程改革模式。在教育强国建设及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小学STEAM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从中小学STEAM课程体系建构及实施两个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协同理论在STEAM教育中的适用性,进一步明晰STEAM课程的基本性
摘 要 字理识字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识字方法。虫字旁汉字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高频出现,但“蝙蝠蛙螺蚌”等很多虫字旁汉字记录的并不是虫子类动物,“蚕茧虽蛋虹”等虫字旁汉字,看似简单的常用字,在进行字理识字教学时却面临诸多难点。文章以汉字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虫(蟲)”音义演变,从历时角度揭示了偏旁“虫”的构字含义为“动物的通称”,基于此对教材字表中收录的46个
摘 要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年发文量、论文作者分布、研究主题与研究趋势四个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对近二十年我国中小学数学作业的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中小学数学作业研究主题主要有数学作业设计、数学作业评价和数学作业分层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研究提出建议:将数学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与教师培训、开展不同类型中小学数学作业的研究、重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作业融合的研究
摘 要 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道德修养”核心素养内涵对小学阶段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德育内容在德目间、学段间以及道德形象的呈现样态分析,发现德育内容的建构呈现出一定的生活逻辑、关系逻辑和价值逻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德育内容的价值通过统筹“规范认知”到“意义生成”的德育自觉,统整“课程德育”到“德育课程”的德育资源,统合“知识学习”到“道德认同”的
摘 要 跨学科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点,教材中跨学科教学内容的设置情况是教师有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必须进行积极挖掘与利用。基于“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为分析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别从学科领域、呈现方式、教学功能三个维度对其中的跨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化学跨学科教学的建议,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师有效使用教材开展跨学科教学提
摘 要 任何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都是植根于特定教学空间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空间性。教学评价的空间正义是指在课堂教学空间中,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并平等对待,确保每个学生的尊严、情感、人格与权利等都能获得尊重和认可、承认和成全,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教学评价的空间正义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生命整全发展为价值坐标;以重建和谐的评价生态体系为价值旨归。
摘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评价结果如何有效应用成为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议题,而实践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无法保证、评价结果反馈和有效应用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需要进一步明确评价结果应用目的、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判断、进行反馈和交流、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