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教育需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然而,当下逆全球化举措大行其道,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与极大的挑战,呈现出亟需关注的发展趋势。 双向互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高等教育国际化需在国际变局中积极构建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水平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基于同世界各国互容、互鉴、互通的原则,高等教育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学科专业的短板,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
21世纪,“核心素养”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 面向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信息化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开始思考未来公民的形象,并基于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特征等,制定出了各具特色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 其中,美国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人才所需要具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中心议题。这个问题换言之,即: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各国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都是历史文化积淀、未来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战略及社会对人才的期许等方面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虽各国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在很多方面也逐渐趋同。 展望全球:核心素养的国际趋同观点 虽然“21世纪核心素养”的概念
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愈加关注应对不确定性未来所必需的能力,核心素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被视为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教育竞争力、提升国民素质的共同行动。2012年,芬兰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芬兰,核心素养被称作“横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指的是由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志组
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为了应对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2002年美国教育部联合包括微软、思科、IBM在内的十余家知名企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内的多家民间组织以及相关研究者共同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以下简称“P21”),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21世纪技能”,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和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P21认为,在过去的
2016年4月21日,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为了能够在21世纪生存的素养和能力》,正式提出“21世纪型能力”框架。这是日本在全球发展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进行课程编制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日本版的核心素养,“21世纪型能力”指向生存能力,由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构成,具有通用性、高阶性、人文性的特点。它从素养和能力的角度引领了日本教育改革的步伐,具有促进反思当前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始,经过近6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先进的发达经济体。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领导力研究所和波特兰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在人才竞争力方面,新加坡位列第二。世界经合组织(OECD)每三年组织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其2022年的测试报告显示,新加坡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测试的结果均位居世界第一。新加坡的精英教
2024年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工作组发布的《全球教师报告: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推动教师职业转型》(Global Report on Teachers: Addressing teacher shortages and transforming the profession)指出,为实现“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将需要增加4400万名中小学教
在美国大学申请中,申请文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申请季,一个申请者的托福、SAT成绩及GPA等硬性条件已经是“铁板钉钉”,没有太大的提升余地。如果申请者要做最后的冲刺,为录取增加点砝码,只能在申请文书上多下功夫。 文书要展示的,是你的独特性 任何一所大学的招生官,都会对申请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和申请者进行深度接触和交流,只能以申请者的硬性条件为基础,通过其文书来感
在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萧山区教师发展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名师名校长英国研修团访学活动,深刻感受到了英国教育的优势和中英教育存在的差异,特别是在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面,印象颇深。 从教师发展与评价维度看教师评价内驱化 走进英国的小学校园可以发现,教师的办公区域无边界,每个人的物理空间并没有完全被隔离开来。而且,教师资源敞开共享共用,不存在你我之别,只要教学有需要就可以随便取用(当然前提是
出国访学,是拓宽研究视野的最佳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对访学事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强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踏入新的研究环境,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选择。几年前,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位于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想就此谈谈获得的经验和感悟。 入乡随俗,拓宽文化理解的视角 对于访问学者而言,在调查研究中难免遭遇一个问题——文化理解层面的差异。为了完成《日本农村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日前提出,将2024年作为“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年”,着力破解学生身心健康重大问题。为在校园营造“关注心理,注重健康”的良好氛围,本期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我们特邀相关校长就“关注心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的议题建言献策。 “五育”并举,提升学生
“教育家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虚无的精神高标。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深刻理解其内涵,也要进一步追问“‘教育家精神’生长于何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落实“教育家精神”内核的实践路径。 “教育家精神”生长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国之大者”的格局和情怀,要厘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的问题,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教师才能
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是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溺水身亡的人数高达5.7万,其中少年儿童溺亡人数占比高达56%。事实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会三令五申推行防溺水安全教育,但为什么学生溺亡事故还是频频发生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下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已经陷入严重的管理主义陷阱,徒有其名,难见其效。因此,必须摆脱管理主义陷阱,明确多方责任,将防溺水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正确地应用激励机制,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当教师的教学成果得到认可和奖励时,他们会在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创新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尝试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不仅仅是对教师当下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教师未来发展的投资:一方面,能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能给予教师更多的成长机会,如参加
美国学者华特士提出的现代生命教育理论,宗旨是捍卫生命尊严,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重塑生命价值观。3—6岁是幼儿生命价值观引导和培养的重要时期,但该阶段的幼儿身心发育处于初级阶段,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为此,教育者需要从儿童哲学层面分析幼儿生命教育理论与应用价值,帮助幼儿形成更清晰的生命认知。 理论基础:结合儿童哲学的幼儿生命教育 感性与理性协调下的幼儿生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对学前教育来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是实现幼儿园优质普惠发展。首先,要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积极创立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其次,教育部门要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全方位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深度学习日益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户外自主游戏被认为是促进异龄幼儿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幼儿参与各种自主游戏和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探索、观察、体验和思考,可以促进知识积累、技能提升和素质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幼儿们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越来越少,幼儿深度学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此情形下,研究户外自主游戏下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是非常有意义的。
姚玉清 上海市同济中学校长 新时代,我校确立了“同修仁德,济学成事”的办学理念,以“嘉乐君子,成己成物”为学生培养目标,以“厚德、博学、精研、乐群”为教师发展目标。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在高考改革和“双新”实施的大背景下,我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教与学新模式,注重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力争将学校办成学生乐观好学、教师幸福工作、校园环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职业教育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在国家实施“双高计划”和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背景下,职业院校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一步深化“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是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变量。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绿色低碳数字化教育生态,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系统部署,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行动。“双碳”目标下,教育高质量生态建设中的教育评价,需努力做到“四个牵引”。 牵引绿色低碳数字校园建设。要推动学校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提升学校新建建筑节能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开展校园能耗调研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倡导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语文自读课作为一种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链接课内外阅读的纽带,其聚焦学生学习和思维过程,为学生迁移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和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充分条件。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触摸到思维的内核,提升思辨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诚如哲学家黎鸣先生所言:“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往往会侧重于拿分点和感悟式学习,欠缺高质量的思辨性教学设计,导致学生理性思辨意识和能力不足。如何在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利用语文课程的学习任务群,进行课内外有机
随着“双减”工作的开展和历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理念、评价方式等都在发生转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阐述了创设历史情境的要求,并强调“创设历史情境有多种方式”,比如: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等再现历史情境;通过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回溯历史的源头;通过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与之相关的历史由来,等等。 作业是历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
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国家新高考、新中考改革政策落地,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学习。这决定了实验教学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此,我们根据生物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结合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情境化—问题化—思维发展—素养提升”的教学路径,构建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主张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以美术课堂欣赏为例,教师可利用“微视频+”拓展学习方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 审思美术欣赏课堂中的困境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美育浸润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生活经验的交集较
观察与解读能力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大多数幼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解读,但是很少有人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整理,也尚未形成方法与策略。为此,我园以班本课程为实践载体,积极探索提升教师观察与解读能力的途径与策略。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教师以幼儿一日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或事件为主题,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随机架构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对幼儿生活的细节和特征有细致
课程创生能力是幼儿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园本课程的质量。而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有限,在课程的创生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我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利用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观察能力及课程创生能力。班本课程是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设置的,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本文以中班班本课程“蚂蚁”为例,探讨如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提升青年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 树立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围绕本班幼儿兴趣展开的一系列班级特色活动,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在构建、开展和实施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班级幼儿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抓住幼儿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深度探索热情。 立足幼儿兴趣,发现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幼儿园班本课程时,既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也要把握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中二班的小朋友看
课程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和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着学生的素养水平和知识结构。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双减”政策,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教育回归本位。站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学校需要加大课程研究,提升品质,实现内涵发展。 “异彩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构建原则。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构建“异彩”课程体系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
“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应践行跨学科融合的理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此相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了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以问题或任务驱动,运用相关课程的其他知识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小学英
家访作为推动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形式,承载着家长与教师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目标。在当前强调家校融合的背景下,有效落实政策法规,结合教育实情、学生发展特色和家长群体成长需求,丰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家访指导培训内容,并构建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培训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家访工作实践探究的重点方向。 然而,目前实地家访难度较大、家访目标相对片面、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的存在,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这是对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广泛教育共识和协同行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的更高要求。唯有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协同共育,才能实现保教工作的“高质量”。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占领家教思想阵地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育儿观念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焦虑。这些焦虑具体表现为超前教育、重知识轻能力、不顾孩子自身情况盲目攀比等。阳信县河流镇中
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定义,出现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这一定义不仅涵盖了环境保护的维度,更包括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全面考量。因此,在教育的语境下,可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传授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全面而长远的视野,能够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
为更好地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坚持“五育并举”,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合山高级中学积极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作为思政课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将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既丰富了思政课程内容,又提升了劳动教育实效,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可能性。高中思想政
如何将少先队工作纳入“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中海小学努力探索、积极创新,打造了党团队一体化、课程内容多元化、教育途径社会化的少年思政学院模式,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党团队一体化,实现培养机制阶梯性。由学校党支书统筹,打破党、团、队壁垒,党支部、团支部和少工委积极发挥各自力量,开发思政阶梯式课程,比如书记妈妈“领航微课”、团员教师“护航团课”、少先队宣讲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行动是最好的感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意玩泥活动作为幼儿游戏体验教育的方式之一,受到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创设良好的玩泥环境,是幼儿园将教育实践润于无声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幼儿在“看看、讲讲、摸摸、做做”中,以多元感知的方式接受良好环境的熏陶,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更能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