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是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方法,对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如何准确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及其构成要素、分类框架,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是一种遍及教育评价各要素、流程和层面的立体式变革,呈现出表现性、智能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且具有评价目标、
摘要: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对领导者的任务和能力要求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数据领导力的概念应运而生。研训者作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数据领导力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数字时代给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科学测评是高质高效进行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研训者数据领导力测评模型。基于此,该研究遵循教育测评
摘要:人格教育是学校能够对所有青少年实施高质量培养的教育领域,中小学教育教学应当重点有为。但学科知识教学领域与学生天赋密切相关,中小学教育教学不可过度强势作为,应当有所不为。学校教育教学在人格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两个领域,内在的工作理念应有所差异。在人格教育领域,应当采取塑造的教育哲学,确保青少年人格素养的正确和健康。在学科知识教学领域,应当采取发掘的教育哲学,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天赋差异,接受学校教
摘要: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原则方法”旨在通过伦理原则的构建与教授消解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伦理风险。然而,当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存在有限性,制约了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就自身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在构建过程中忽略了其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教育应用甚至同一框架内的个性特征或关系。就实践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既无法提升目标对象将伦理原则付诸实践的意愿,也缺乏强制其遵守这些价值观和规
摘要:图像时代,人们对眼睛的依赖与索取不断攀升,加剧了人类认知方式的视听失衡。人类认知方式的视觉化转向招致了知识学习中的“视觉中心主义”,视听比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严重失衡。视听的失衡使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旁观者,陷入了认识论困境,表现在:学生作为共在而存在的存在样态被消解,难以突破主体的固有“视域”走向普遍的知识之阈;认识实践被局限于理智活动的范围内,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维度被遮蔽;知识因被表象化而丧失
摘要:依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升级,以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智能时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背景。面对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存在之维的人工智能,教师适应技术变革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在现象学视角下,教师技术适应过程中存在着融合与疏离两种取向。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疏离的诱因主要在于具有类人属性的智能技术难以实现人文关怀、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缺位与滞后、智能技术的居间作用含混、技术意向性与教育意向性的混
摘要:在图像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媒介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是教育的时代使命,也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图像时代的公共理性是以平等理性的个体为基础,追求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探求对话协商为共识途径。面对图像,学生的公共理性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化症候,学生难以作为平等独立的理性个体而存在;沉醉于图像世界疏离共同价值观,关注娱乐化难以承担公共责任;在参与对话时出现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形成群体的极化
摘要: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是推进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举措,是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议题。数字素养是包含知识、技能、特质、态度、伦理等要素的数字能力体系。该文从大学生群体出发,构建了数字素养陀螺模型,涵盖了多元知识、实践技能、个性特质、态度动机和道德伦理五个维度。基于此,立足于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丰富数字资源供给,编制多元知识专业教材;强
摘要:高校虚拟教研室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方兴未艾,其本质内涵与内在逻辑机理有待挖掘,方能突破当前简单沿袭或模仿的实践模式而建构高校教研自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体系。经学理分析容易发现,大学教学学术,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是大学教研的完美境界,是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理论框架。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下,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高校教研组织的新形态,其背后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的高教
摘要:数字化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举措,还是党的二十大中提出的必然要求,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为主体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体系在当下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美国#GoOpen计划自实施以来,在教育资源数字化、个性化、均等化三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该计划官方文件与政策进行解读,对其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我国在进行高质量教育资源建设及其供给路径探究过程中
摘要:数字化转型框架是转型实践中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工具,有利于引导组织机构明确战略愿景、核心使命,以及实现转型目标的核心场景、动力机制和关键能力,最终帮助组织机构制定转型行动计划。以国际上75个有关企业(37个)、政府(15个)和教育(23个)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分别对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进行编码。在词频和聚类编码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的共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正推动着教育体系变革和劳动力市场重塑,以G7成员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政策调整以适应这一新形势。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以G7成员国的七份数字教育政策为样本,构建“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主题”分析框架,对文本逐篇编码,多维度分析各国数字教育政策趋势与异同。研究显示:政策主体维度,各国已基本形成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治理结构;政策工具维度,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三种政策工具整体运用
摘要:数学学科能力培养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指向学科能力的学情分析成为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如何科学表征指向数学学科能力的学情内容、学情数据,并开展学情分析实践,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该文在探寻形成数学学科能力的内隐认知与外显行为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学科能力、学情内容、学情数据三者间的具象、量化、关联表征关系。将观察、判断、类比、解释、验证、质疑等数学学科能力外显行为与数学概念、性质、关
摘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混合同步课堂是我国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ICT手段。然而,混合同步课堂的区域在地化发展面临管理不当、协同不足、机制缺乏等问题,存在叫停的现象。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校缺乏混合同步课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手可靠经验。校长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代理人。创新扩散理论被广泛用于教育创新实践研究。基于此,研究采用案例
摘要: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场景是引领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工具。深化数字技术运用与育人提质增效的融合机制,全面支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全链路一体化应用场景体系,把握好数字化应用场景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要素框架、技术基础、运行机制等关键技术赋能学生工作的逻辑进路,提出理念引领、标准规范、价值共创、数据驱动、生态构建等学生工作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实践进路,为实现全维度教育教学绩效管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实施质量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向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适应性变革。由李亚青、周燕、王静著写,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20年10月出版的《“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一书,立足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信息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信息化技术为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使得学科建设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践项目和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助力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另一方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应用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应用数字技术的“数字化模式”、应用多媒体的“多媒体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虽然各级教育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这些电化教育技术,但是在应用方法、应用技巧以及应用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针对这些问题,《近代电化教育的传入成型》一书系统性地梳理国内电化教育的发展经过
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新媒体技术的身影。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艺术创新浪潮的出现,舞蹈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将舞蹈的创作创新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来推动舞蹈创作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彰显舞蹈之美。新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舞蹈艺术创作的题材进一步拓宽,也给予了创作人更多的创作空间以及创新路径,在舞蹈创作过程当中,创作者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音乐教育的智能化、个性化是大势所趋。自19世纪末钢琴传入中国以来,钢琴艺术教育在中国已经发展了百余年。从最初的模仿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育体系,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钢琴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音乐教育的要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打破信息传递的空间局限和时间局限的通讯交流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群众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使得群众能够实现“足不出户,却知天下事”,拓宽了群众的眼界、增长了群众的见闻,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媒体推动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国民可以通过线上媒体完成信息的交换,实现“陌生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在多媒体时代,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与模式,推进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理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迈入“融合生态”的新场景,即在互联网技术、媒介、平台及资源等加持下,不仅实现了农林类思政元素的扩充与丰富,还能够与跨学科的思政内容相融合,形成“1+1>2”的思政育人效果。例如,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舞蹈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其本质上是以农林专业教学为载体,促成德育、美育的育人价值充分聚合。从现实维度出发,农林高校教育情境下也具备“舞蹈鉴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