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的总体布局中,技术驱动教学升级、信息赋能教育改革的“科技+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智化发展,帮助高校及时全面地掌握动态信息,客观准确地评估教育发展现状和水平,对开拓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书写教育全方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文章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理论与
摘要:“国优计划”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开拓了新局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国优计划”回应了我国目前缺乏兼具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高质量教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科学教师供需两侧结构性失衡等现实困境,同时也面临研究生能否得到多重保障、高水平高校与师范院校在联合培养中如何各司其职
摘要:《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出台是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政策机遇,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教师教育的提质和科学教育的优化,是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由于“国优计划”的突破性与创新性较强,政策实际施行过程中在研究生从教意愿、双学位多导师模式、“订单”培养教师地位和待遇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通过增强学生教师职业认同、调动合作院校协同育人、提升用人单位
摘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深刻影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国际工程造价人才是建筑业推进智能建造和迈向全球高端价值链的重要支撑。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从算量计价的局部管理走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控,工程造价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也从单一走向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产业结构变迁为逻辑主线,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演化发展分为4个
摘要:新一轮新文科建设提出“强化价值引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等要求。受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限制,工程管理专业融合中培养定位和目标不清晰,技术与管理同向发力程度不深、协同度低,技术体系零乱且技术能力欠缺,对接岗位需求程度不深,产教融合机制不全等问题普遍存在。结合工程管理领域信息赋能趋势,形成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一类导向”“三项技术协同”“三大领域融合”“五大要素优化”的
摘要:为了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习成效为目标的教育改革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学团队针对多专业缺少沟通、建筑环境物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等问题,基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建环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建筑环境学和建筑物理(声、光、热)课程组成的建筑环境物理课程群为平台,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建筑环境物理课程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融合不同专业背景教学团队,聚焦不同专业本科生需要获取的
摘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数量剧增,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大幅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工程生产实践能力较弱,到用人单位后短期内无法融入企业生产,严重阻碍了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为此,系统总结了单一高校模式在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生产实践、指导政策等方面的局限性,剖析了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协调与合作、课程质量与一体化问题;围绕培养机制与融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包括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形态的改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岩土工程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展了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改革与探索。针对岩土工程研究生群体新兴学科素养和信息化水平不足、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较难、科研产出单一、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学术获奖较少等问题,课程着重开展了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培养方式、培养成果多样化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步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多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一体化教学助力学生完成了“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建设中,彰显课程育人新理念,构
摘要:当今社会已步入媒介化社会,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借助媒介展露。多元媒介的发展为媒介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在媒介与教育的互动进程中,教学主体、教学媒介、教学反馈等都发生了全新变革。以建筑学本科四年级专业设计类课程——建筑设计5为例,对教学团队开展的抛锚式、情境化、数据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阐释了在多元媒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新时期,建筑教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对土木工程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而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新工科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针对目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依托学科竞赛,提出“以竞赋能,以赛促教”的教学方法。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为例,从模型建立、模型深化、模型分析3个阶段,以竞赋能,探索学科竞赛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对课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部署,积极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及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建筑类教育与时俱进。以实现人工智能与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建设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为目标,选取土木水利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融入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建设中,针对土木水利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不健全、师资队伍匮乏等现
摘要: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针对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与本科课程同质化、部分内容与本科课程重复、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理论或技术介绍较为零散、授课模式单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不够、课程思政缺少系统设计等问题,以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专业课程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为例,具体分析了课程内容设置与授课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授
摘要: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为培养优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城市设计学科具有整合与协同的特点,在指导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发展目标不清、体系混杂和标准不一等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城市设计教学立足于传统建筑学科优势,坚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历经二十余年的建设
摘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德国包豪斯工作坊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而高校的“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针对“工作坊”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改进意见,成为包豪斯工作坊2.0模式。以华南农业大学“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案例,结合该工作室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实践,探索“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特色之路。工作室在包豪斯“工作坊
摘要:在传统建筑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沉浸式感受古代城市空间的真实状态。传统教学主要依靠板书和数字媒体,认知主体永远处于媒介之外,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对间接。虚拟仿真技术是以现存实物为骨架,虚拟古代建筑格局的原貌、改变过程和缺失之处,将虚拟实验与传统课程相结合,能够做到教学的“虚实结合”,实现“沟通古今”。以虚拟仿真实验在中国建筑简史教学上的探索性实践为例,阐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史专业课程中的重要
摘要:自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各大院校积极投入对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同时,随着我国从“工程大国”逐步迈向“工程强国”,建筑行业对土建类专业高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毕业生的非技术能力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但由于非技术能力具有实践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各高校对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缺乏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响应我国“工程强国”的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在分析土建类专业非技术能
摘要:岩石力学实验课是一门为补充岩石力学理论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岩石力学公共实验课程教学项目为例,从该课程开设背景和目的出发,阐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构建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实验课程教学建设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提出课程教学后期建设需完善的几个要点。结果表明,该实验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可行,建设成果能较好地应用于研
摘要:建筑环境学课程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环境学课程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以教为中心”向“学以致用”转变。通过归纳近20年学生自主选题情况、研究对象类型、相应研究方法、实验仪器分配与更新变化等,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况,发现随着实验仪器测试参数及记录功能的完善,自主实验研究的选题范围逐渐扩大,50%以上的学生选择探
摘要:作为大多数工科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材料力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力学知识,具备将基础力学知识与工程问题相结合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时代对掌握坚实力学基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课堂吸引力不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存在于当下材料力学课堂中。因此,开展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
摘要:研究生导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群体,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导师面临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这不利于导师身心健康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全面掌握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压力状况,有针对性缓解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压力,避免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压力、科研压力、指导压力、角色压力和制度压力五个维度开发了研究生导师工作压力的测量量表并编制了调查问卷,基于421个
摘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土力学课程为例对两个年级600余名本科生进行了两次教学试验,设计专门的教案,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课后学生开放问卷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次实验比第一次更成功;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学习一定的思政内容较为必要,同时注意融合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思政方面有更多的收获,需要在教师身上下功夫;虽然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良好课程思政效果的充分条件,但是教学效果与课
摘要: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以建筑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究“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方法,建立价值观塑造、理论讲授、能力培养的育人路径。将“四史”教育纳入建筑学专业课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要求出发,明确“四史”教育主线,确立“四史”教育目标;其次,组建教学团队,打破专业壁
摘要:既有工程教育体系缺少科学技术“价值理性”方面的教育,高校教师无论在思想还是行动上都存在工程教育与价值目标脱钩的情况。虽然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工程伦理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具体的内容范式,但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尚未融入本国特色和文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乔纳森建构学习环境模型解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从目标达成角度探讨思政育人目标如何融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