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安东尼·爱德华兹(Anthony Edwards)在《新技术和教育》一书的开篇说:“在思考教育和技术的关系时,如果把重点放在技术设备以及它们的功能上,结果通常很诱人。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过于简单化。”那么,在作者看来,技术对教育而言,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书中引述学者雷斯塔(Resta)的话:“在课程中注入技术,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学法。” 简言之,恰当地应用新技术,可以给课堂带来创新
魏宁:汪教授您好,我们都知道,2022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这意味着全新的信息科技课程的诞生。在新课标颁布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新课程切实落地生根,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以及全新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明了“怎么教”、怎样将信息科技课程的理念和内容在课堂上完整呈
美国的中学考试甚至高考是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的,美国的这项教育惯例带来了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正面看,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和程序设计以及变量思维的训练,从反面看,这种方式也造成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两极分化,导致多数美国孩子丢失了大脑基本的计算能力与概念。 人工智能在取代大量繁重的人类劳动的时候,给教育带来冲击是必然的,但是人与智能相处所产生的作用,在教育中和在日常生产生
标题里的“信”指的是信息科技,“科”代表的是“科学”。从前学校综合学科的教师比较少,因此信息与科学便整合为一个综合教研组。 两个学科的老师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各种“爱恨情仇”。例如,关于“名分”——到底是“信科组”还是“科信组”,结果有时写“信科”有时又说“科信”非常随性;又如,关于“资产”——科学老师不定期进机房让孩子们找资料写方案是常态,信息老师以科学相关内容做素材的设计也很多见,但信息老师去
在谈技术之前,先看看科学。就我国而言,2021年进行的一项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对比2015年的数据有了将近一倍的提高。手头在读的一本书——《科学传播的科学》(澳大利亚Craig Comick著)提到,在澳大利亚2013年和2017年进行的两项调查中,公众科学兴趣(科学素养的一个子集)的数据调查达到60%。 相比较而言,技术领域面对的问题可能
摘要:本文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评价内容的理解入手,探讨如何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以促进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发展。同时,本文强调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坚持素养导向的多元化评价的基本原则,探索有效的评价路径,促进评价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以期更好地推动信息科技课程评价平稳落地,促进信息科技课程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科技;素养导向;多元化评价;课程发展 中图分类号:
摘要:多元评价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促进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浙江温州教研团队开展多元评价的实践与探索,从明晰评价目标、增加表现评价、促进评价育人等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并展望了未来技术支持下多元评价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多元评价;素养导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
摘要:本文立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分项,探索小学生信息科技分项评价体系和科学实施过程,旨在为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信息科技;分项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19-04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变革,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将精准教学引入课堂教学成为评估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六步教学法,可将精准教学落实在具体的内容实施当中:通过精准引入(Bridge)确定教学倾向,通过精准目标(Objective)选定教学方向,精准课前评估(Pre-assessment)提供支持,精准参与(Participatory learning)推进认知过程,精确课后评估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在即,如何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是目前广大一线教师关心的突出问题。本文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评价标准、资源利用七个方面,对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科技;教学设计;科学素养;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摘要: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因为其内容抽象、概念复杂,在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中实施教学有一定难度。作者结合多份指导文件的相关内容要求,针对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融合场景需求问题引导、清晰目标定位优化方法、资源平台辅助搭建支架,以期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关键词:中学;人工智能;算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
摘要:本文聚焦新课标理念,从拓宽课程广度、挖掘思维深度、保持课堂温度、移位评价角度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尽快找到有效的教学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科技;小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34-03 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二新一旧”,教
摘要:本文以“人工智能”大单元教学为例,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整体性重构信息科技教学内容,将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并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设计大单元教学情境、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实施大单元教学评价等过程,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结合,以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
摘要:本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尝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常规课堂的教学中,探究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堂中辅助学生学习的策略,以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角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41-04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学习大规模数据集生成新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框架问题的内涵、框架问题设计的原则,并通过实例对如何进行框架问题设计、如何将框架问题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框架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45-04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
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开展跨学科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基于课程目标、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围绕单元主题,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或重组,建立了学习内容与学科育人之间的联系,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 关键词:跨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关键要素;解决真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49-04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应是师生沟通、理解和创新的共生过程,教师与学生互为施教者与受教者,也均为评价者与思考者——在“教学评思”中共同培育深度计算思维。本文作者结合日常课堂教学实例,探求“学生学习循环体”“学思评循环体”和“教师学习循环体”,在师生思维共生的信息科技课堂层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学习循环体;学教评一致性;计算思维;共生体 中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微课程教学法,然后借助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详述以“三剑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微项目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验收获,具有把《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到实处之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微课程教学法;核心素养;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57-04 《义务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微课程教学法实验初探》一文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张莘茹实验微课程教学法之感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题的两次课堂学习任务单的微项目学习设计。由于对创设情境的理解与所下功夫的不同,两次实验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第二次执教《认识克》,张莘茹创意的微项目学习从模拟真实入手,要求为学校“迎中秋”个性化食谱献计献策,还增加了可供决策选择的食材,把“规定干什么”转变成为“决
摘要:本文以铜壶滴漏主题为例,采用C-POTE模型设计并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践表明,本次学习活动有效整合了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计算思维;C-STEAM教育;项目式学习;铜壶滴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
摘要: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实验的有机融合,为探索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带来契机。本研究以信息技术与物理电学实验融合的实施路径为视角,重新定义了实验教学和学习形态,并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增进协作分享、提高实验教学效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工具;数据处理;电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67-04 传统教学手段的不
摘要:本文提出,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借助数字化学习工具,能激发学生跨学科意识;在融合“数理信”科学探究中,需启迪学生跨学科思维;在跨学科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构建“科技力”学习方法,助力学生实现跨学科创新。 关键词:信息科技;跨学科素养;科技力;跨学科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71-03 “跨学科”是指超越单一学科边界,涉及两个
摘要:目前虚拟实验室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学科的教学中。虚拟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实现各种实验操作,模拟各种实验环境,提供与实际操作相似的实践体验。本文介绍了NOBOOK虚拟实验室生物高中版的三个功能:3D资源、显微镜、互助课件,并结合教学片段分析总结了这些功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NOBOOK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
摘要:当前,以新兴技术为主要手段,以信息数据为核心要素,将数字技术、数字思维应用于教育管理全过程以支撑教育决策科学化是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科学决策的要求,然后以数据驱动决策的思路,对教育决策的流程进行智能化功能重塑和流程再造,探索了在线教育决策问题的智能解决机制。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在线教育;教育决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跨学科主题,依托相关原理、智能设备及多学科知识,开展创新研究和课程活动探究,探索计算思维培养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时代语境下教育模式的转变和生态重构。 关键词:计算思维;信息科技;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6-0080-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逐渐渗透至中小学阶段,国内外相关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作者采用国际比较的视角对两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课程指南的课程定位、具体概念和目标要求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小学阶段同样有必要涉及原理性知识的具体概念学习,但需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将目标要求设定在经验、映射等相对低阶的等级,这个结果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发具体的课程和开展教学实
摘要:考核评价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起着导向和监控的作用,作者针对当前实验课程考核的现状,提出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强调过程性考核和教学反馈的改革思路,并以“计算机工程实践”课程为例,从考核内容、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和反馈改进几个方面介绍了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实践表明,实验课程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改革,使实验教学从注重实验成绩向注重实验过程转变,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作者针对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以“网络强国”为思政主线,建立明确的育人目标,梳理了中国互联发展与家国情怀,互联网体系结构蕴含的思想价值,以太网前世今生与科学思维、创新精神,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与网络命运共同体,实验教学与严谨求是的工匠精神等思政案例,说明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要强调价值引领,为工科研究生思政教改的开展探索了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网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工程类课程知识体系融入思政元素难度较大,成为高校课程思政的短板和难点。“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类课程,在有限授课时间内有效融合专业理论和思政元素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普适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面向工程类课程全过程课程思政实施框架,并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介绍在该框架下的教学实践改革和探索结
摘要:作者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依托,以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项目为基础,进行了水文地质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研究;分析了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规划,并以孔隙与水实验为例,详细介绍了典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构建过程,以期能够借助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探索水文地质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促进水文地质学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为水文地质学教学改革提供
摘要:以高校智慧图书馆为依托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是对新时代育人新范式的有益探索。作者在总结阐释高校智慧图书馆和未来学习中心概念、内涵等内容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微服务对高校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影响,最后分别从数据治理、服务转型两个角度,提出高校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数据治理;服务转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已初见成效,然而,在迈向智慧化的阶段仍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冗余、协同困难等问题,教育元宇宙的发展对智慧化的顶层设计和底层实现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通过从个人数据链的构建到校园全链路数据网的全面整合,在数据画像的辅助下搭建了能够兼容个性化与多元化管理的全息校园,通过全息追踪进一步融合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旨在实现“人—时—位—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