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教科书该怎样编的先决问题,是国文该怎样教。所谓“文”,本来具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大抵国文的旧教法,多偏重在形式方面;他以为先把形式练习熟了,以后可以把什么内容随便容纳进去。所以从前的国文教员,先教学生学习起承转合等呆板的间架以及种种腔调;至于学习方法,不外“熟读”。“文”的法则,他们以为只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语授受的。国文提倡以后,因为觉悟到文言文太偏于形式,往往以调害意,成为有皮骨而无血肉的骷
【摘要】文本解读既是教师建构教学内容的基础,也是师生高质量对话的前提。当前语文文本解读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作者中心的“一元解读论”对师生主观感受的抑制,而是读者中心的“多元解读论”对师生主观感受的放任。基于文本这一作用于意义传播的稳定的书面语言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教师作为专业读者的阅读伦理,从概念界定、基本原则、过程与方法以及转化应用等维度明确文本解读规范,是语文学科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内部和跨学科交流的客观需要。
【摘要】“把小说当作小说教”的前提,是把握小说“虚构”与“叙事”的文学特性。依据文学文体“四层级”理论,构建小说“辨体”知识体系,具体包括指向篇幅与架构的“体制”、指向语言修辞与风格的“语体”、指向叙事结构与方式的“体式”,以及指向审美对象与精神的“体性”。教学中融入小说“辨体”知识,可以为教学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其应用原则一是以“辨体”知识为抓手,撬动学生探究性学习;二是以“辨体”知识触发学生创造性言语生成。其应用策略即遵循“四层级”理论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文体知识的“发现—理解—迁移—反馈”,设计合宜的探究活动,以实现有深度、有创意的小说教学。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教学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辨体,即把中西诗歌剥离开来,以免学生以西律中,在评价与欣赏时产生文不对题的偏差;二是还原,讲授诗歌应当从还原作者的生命经验、体察其生命感悟入手,这样才能抓住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三是实践,应当让学生进行一些古典诗词写作训练。
【摘要】由于形式多变和内容博杂,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散文教学的关键是如何确定教什么。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散文共性知识的教学转向“这一篇”,抓住“这一篇”的特点展开教学;要通过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建立学生和散文作品的内在联系,不能游离在文章之外;要在完成散文“这一篇”教学的过程中,在作家自身和作品比较的纵横视野中,通达“这一类”散文的教学,从而真正提高散文教学的效率。
【摘要】言语思维指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应用思维来提取语言以精准表达内心思想的心理技能。它是“思想”向“词句”运动进程中的“中央处理器”,是透过文字符号确证意义价值的重要桥梁,是思维无限性与语言规则系统有限性之间矛盾的调和剂。初中言语思维培育,要深度理解言语思维一体化运行机制,牢牢把握言语思维培育系统模型的核心要义,突破思维发展与言语智慧之间的壁垒,从而根治初中生浅层阅读的“顽疾”,改善表达不清的状况。
【摘要】语文跨学科主题阅读进阶式设计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语文跨学科主题阅读进阶式设计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依据生活实际或学科逻辑设置关键问题,整合运用两门及以上学科的内容、知识或方法,构建层进式的阅读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在不同学科进行广泛、自由阅读,进而实现思维进阶,解决实际问题。语文跨学科主题阅读进阶式设计的实践路径为:提取大概念,以关键性问题厘清设计思路;创设真实性任务,以进阶式设计促进思维发展;关注进阶过程,以评价逻辑链深化跨学科测评。
【摘要】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确立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将学习任务群落实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学习任务群”与“学习单元”、“学习单元”与“学习项目”、“学习项目”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
【摘要】在学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时,学生总会提出一些读不懂或理解不透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难点问题,进而突破对课文的“一般性理解”。本文立足学生对经典课文的几处质疑,从三个方面出发,提出深度阅读理解文本的方法。
四 与借景抒情的意象兴起的同时,诗句的结构对称也引起了诗人们的注意。《古诗十九首》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类对仗句,往往成为诗作中的亮点,在不知不觉间被后世广泛运用。如曹植《杂诗》(其一)“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南朝梁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北齐萧悫《秋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对称逐渐成为五言诗音节和文字整齐的组织模式,恰逢声律的规格追求,对称结构操作的难度被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仅有独特的叙事魅力和深远的文学价值,而且在性别超越、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蕴藏着丰富的讨论空间。本文聚焦《木兰诗》中木兰形象的性别超越及其承载的文化意蕴,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旨在通过多维解读,为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更为深入的教学视角,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激发对古代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议题的批判性思考。
【摘要】《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有独立作者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长诗,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是历来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自汉代以来,对其篇题的解释众说纷纭,已有数十种之多,为读者正确而深入地理解作品提供了多维视角。本文结合作者其人、社会背景、全篇内容结构,以及思想情感、创作背景全面深入地分析,认为“离骚”当指离心的忧怨,详言之,则指诗人被迫与朝中君臣离心而致使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的忧愁怨愤。
【摘要】学习任务群概念为古诗文命题提供了新思路:以任务群方式设计考试内容、命制试题。一是要围绕同一线索占有语料,锚定多重属性精选语料,依照适当形式整合语料,从而建构起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语料群”,以确定考试的基本内容。二是命制试题要有题组意识,系列任务之间要相互关联以构成题组,要突出比较阅读任务的设计,在任务呈现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试题群”能体现内在的学习规律。
【摘要】话语的本质是社会和历史的。1949 年以来,我国语文教材的话语经历了四种取向,即“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教化取向、新时期的知识能力取向、新课改时期的人文素养取向,以及课改深化时期的核心素养取向。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相应时期的语文教材,把握我国语文教材的话语变化脉络及发展特征,探讨语文教材话语流变的特征。总体上,1949 以来语文教材的话语流变特征体现为:语文教材话语内容是负载价值意义的语言符号,语文教材社会实践是表达社会关系的行为方式。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针对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策略,本文结合《紫藤萝瀑布》教学课例,提出以下策略:关注学,以学定教;关注教,以教促学;关注评,教学相长。
【摘要】本文设计“‘黄州之于苏轼’研学导航手册”项目化学习,聚焦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梯度任务的设计,带动对教材文本的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人文观照,在创新传承中深入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宗旨。
【摘要】初三复习阶段的语文作业设计既要涵盖此前的学习内容,又要兼顾中考。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旨归,统整复习备考的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设计作业,落实核心知识和能力的进阶训练。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寻初三复习阶段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从方法、思维、能力、评价四个维度具体阐释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若干新概念和新要求,对于熟悉一般古诗文教学“套路”的教师而言具有挑战性,然而从文学研究经验角度考量却顺理成章。以经典课文《天净沙·秋思》为实验对象可以发现:文体是解释文学的钥匙,本质规律追索越彻底,任务设计越高效;注释翻译不是“死知识”,需个性化地加以“盘活”;审美经验需要落实,应关注诗文评点的教学资源价值,灵活设计学习任务。其间,尊重事实和证据是基础思维训练,“跨媒介”“跨学科”的做法恰源于情感表达的自然需求和知识本身的普遍联系。与其说课标带来的语文学习变革是“创新”,毋宁说是对语言文学本质规律的“回归”,亦由此彰显“学科研究”与“学科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
新课标和统编语文教材都强调了整本书阅读,旨在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一书基于单元教学视域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展开研究和探索,不仅是对新课标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实践。该书紧密贴合新课标要求,针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部分展开详尽的教学探索。该书立足单元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学习内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结合,倡导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然而,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读我思——高中语文教学文本细读与思考》一书,主要从文本细读、教学思考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全面介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记忆、情感体验与审美价值的独特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还能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强调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意蕴,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化,更关乎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融入文学的美感与哲思,促进学生成长为有情感、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个体。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创新与变革。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融入国际视野和新兴技术,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23 年出版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与实践多维透视探索》一书,恰逢其时地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当下语境中重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该书分为八章,立足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古典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有效的语言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又能增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由商务印书馆于2023 年修订再版的、戴昭铭教授的《文化语言学导论》一书,恰逢其时地回应了多元文化语境下对语言文化深层次理解与交流的需求。该书通过全面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深化了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相互塑造的重要性,对于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已成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且能够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语文学科具有广泛的知识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理解能力。由米秀兰著,现代出版社出版的《从整合到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听障语文教学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文学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理边界,而是跨越国界、时代和语言,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动网络。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世界的文化瑰宝,其传播是文化互动与融合的见证,对于理解和融合多元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现代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化传播》一书通过系统梳理与分析英美文学的传播机制与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英美文学的全新视角。 该书通过梳理现代
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都在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黄仁刚教授的《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课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与积极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深思熟虑的洞见和切实可行的方案,不仅展现了教育理论的深度,还揭示了教育实践的广度,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该书共五个章节,从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