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梳理分析民国时期工厂托儿所的政策实践,总结其关键经验,对于当前探寻新时代企事业单位参与提供托育服务的适切路径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20—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围绕工厂托儿所施行了一系列政策实践:明确工厂托儿所的法律定位,观照劳动妇女育儿权益;关注工厂托儿所的规范运行,遵循托育服务专业要求;施行工厂、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成本共担模式,回应托育服务资金需求。这些政策实践促使当时工厂托儿所逐
摘 要: 刘佛年对教育科学研究有着系统论述和独到见解,其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思想依然具有当代价值。刘佛年认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目的包括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服务社会需求,内容分为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资料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保障工作包括人才保障、管理保障和后勤保障。刘佛年教育科学研究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
摘 要: 裴斯泰洛齐的学校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穷人孩子办学是其学校教育思想的重点。裴斯泰洛齐认为:为穷人孩子办学,可以使其得到良好的全面教育,有利于消除社会的无知和贫困。裴斯泰洛齐的学校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学校改革近代化思想、学校德育家庭化思想、学校管理秩序化思想、学校教学要素化思想,其学校教育思想的重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穷人孩子,教育要从家庭开始,注重学校管理,使教学成为
摘 要: 为深入分析如何将ChatGPT技术有效纳入教育,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分析文献下载量和引用量,总结ChatGPT介入教育新趋势、ChatGPT介入教育新问题、ChatGPT介入教育新思路三个研究热点。首先,ChatGPT在不同教育阶段介入程度不同:在高等教育领域,ChatGPT不仅更新高等教育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方法,更赋能高等教育提升人才思辨水平;在职业教育领域,Cha
摘 要: 人与机器简单对接的教育方式破坏了教育对象的敏感性,违背了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忽略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多元性,无法改变机器缺乏共情能力以及人类精力有限的基本事实,也无法满足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人机融合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人机共育、人机共教与人机共学。人机融合教育具有整体共生性、内在融通性以及动态生成性的特征,能够跨越人与机器的边界,发挥人与机器两类主体的各自优势,在交融共生的过程中育人。教育对象的
摘 要: 本研究以《教育与经济》1985—2023年的文献为研究样本,系统梳理了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通过关键词、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紧追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研究焦点逐步从宏观、国家和区域层面向宏观、微观和个体并重层面转变,研究方法范式由定性向定量转型。未来,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需致力于构建与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中国式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探
摘 要: 短视频可以为高等院校价值观教育提供技术便利,但其碎片化、低俗化的价值表达,易在表象层面和逻辑层面“反噬”青年学生尚未定型的价值观。目前高校亟需规范、引导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应在充分认识高校学生群体、高等院校以及价值观教育特殊性的基础上,恪守系统化治理理念,遵循道德规律建构综合性治理方案。短视频场境中高校学生价值观引导原则在于辩证认知短视频的价值传递规律,针对其特点进行合理规约;引导核
摘 要: 工科研究生已逐渐成为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如何培养满足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工科研究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工科研究生应当加强自我能力认知,调整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与积极的学习心态,提升科研幸福感与社会责任感,实现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转变;研究生导师应转变教学模式与教育思维,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状态与科研能力,为不同的研究生分配适切的科研任务与课题,培
摘 要: 个体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的公共关怀是共同体存续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关怀状况,直接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运。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培育青少年学生公共关怀的重任。公共关怀是一种兼具公共性、实践性、关系性和向善性的态度和行为。就此而言,集体记忆的建构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关怀促发因素,它赋予个体成员特定的身份,为个体成
摘 要: 儿童写的诗歌有别于成人为儿童创作的儿童诗,它不仅直观地反应出儿童叙事的主要特征、基本倾向和核心内容,也为了解儿童的视角,进入儿童生活世界提供了路径。儿童的叙事在内容上具有自传性,是他们本人的生活史以及关于过去、可能的现在、未来的反事实,构建出关于自己和家庭的档案;在方式上具有具身性,儿童用身体、动作感受并描述世界,以己度人、推己及物的思维方式使儿童写的诗呈现出万物一体且有灵的特征。儿
摘 要: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环境,使贵州较好地保存了历史上流行的民族服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贵州原生态民族服饰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服饰的款式会根据实际需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改装不仅使服饰更为实用、美观,也增强了服饰的艺术装饰性,寄寓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祝福。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典籍中记载的民族服饰改装情况,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实物为依托,厘清贵州民族服饰改装的历史脉络,阐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