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西方现代化的“本土化”到凸显国情的“特色化”,再到现代化发展样态整体成型的“中国式”,这一独特样式的底色与基调是“中国国情”与“中国担当”,也意味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为新“样态”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也从“面向现代化”转变为“走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从服务现代化转向同时也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意味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中国教育
摘 要: 中国学校现代化萌芽于19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已160余年,其演变规律、路径特征、发生机制以及对当前和未来的可能影响等是探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认识起点。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历史演进大体经历了萌芽期、正式启动与局部发展期、借鉴中突破的全面建设期、全面系统发展期、反思重构期五个时期。这一演进历程呈现出中国学校现代化演进的路径特征:组织原型持续递归式增进,使现代学校进化成当前“内紧外散型”的
摘 要: 乡村教育是面向全体村民的支撑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共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人”的时代使命。乡村教育规模自然萎缩、育人质量偏低等现实状态与其时代使命不相匹配,究其成因,除受“城乡二元对立”价值观、城镇化发展形势影响之外,原有制度性障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政策呈现出坚持系统性思维、以公平为主补齐短板、外援式与内生式发展相结合的价值逻辑,原有制度性障碍得以逐
摘 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的又一主要功能,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地方高校的天然使命,又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力提升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积极建构扩容乡土人才、融入乡村产业、传承优秀文化、优化乡村治理等升级版的地方高校服务模式,成为当下各地方高
摘 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着重分析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地位,探讨地方高校在绿色科技创新、教育和培训、社区宣传推广等领域的贡献。由于地方高校在资金、技术、人才流失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应综合实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和资源整合等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承担了繁重的人才培养任务,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教育资源分配等多方面都顺应了当时经济模式的发展需求。当下,国际经济发展形势逐渐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之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现代乡村振兴巨大需求缺口中显得格格不入。如何有效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巨大人才支
摘 要: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和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独特属性、多样性功能以及服务脱贫攻坚效能层面上审视,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蕴含着应然性、必然性和实然性逻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为农”角色偏离,同质化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异质化人才需求相矛盾,发展保障机制缺失……诸多问题使得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量
摘 要: 随着家庭教育相关理论的日臻完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情绪管理的关系研究逐渐增多,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5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莫里斯幼儿适应三重模型为参照,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幼儿同伴交往量表和儿童情绪管理量表为研究工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同伴交
摘 要: 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是因教师工作量过大、教师资源错误配置和违背教师工作意愿而导致的一种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的教师管理现象。从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三个标准考察,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问题具有普遍性、复杂性、风险大等特征,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造成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普遍偏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缺失,如教师相关法律制度缺失、教师管理行政化、学校管理机制僵化、教育改革的强制性
摘 要: 本文通过中美高校本科生感知到的本科教育教学关键指标的数据比较发现: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问题已经从教师教学转向学生学习,突出表现在本科生高阶学习能力不足、积极学习行为不够以及整体就读经历满意度不高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本科生感知到的本科教育教学关键指标发现:线上教学不利于高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积极学习行为的激发,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高阶学习能力、积极学习行为、教育收获体验等提升需求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