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有明末清初余姚籍书画家谭宗的两件书法作品。文章通过对这两件作品文字的释读介绍,历代题跋、题签、钤印的考证、研究,初步梳理出作品的流程经历。 关键词:梨洲文献馆;姜枝先;谭宗;草书;赏花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01 谭宗(?—1687),初名立卿,字九子,又字公子,晚号曼方野老,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
摘 要:鲍子鼎是春秋晚期的齐文化圈器物,也是齐国贵族鲍子为其女或姊妹仲匋姒作的陪嫁媵器,鼎内所刻铭文是典型的齐国青铜媵器铭文中常见的祝福语。通过对金文、古书、甲骨文中相关用字的整合,对该鼎铭文进行再分析,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鼎铭中第十字应释为“之”,“男子”表示男人。 关键词:鲍子鼎;之;男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02 鲍子鼎
摘 要:永安文庙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大同路123号,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先后经历过8次重修,是由大成殿、拜庭、泮池、儒学坪、两门(大成门、戟门)、两庑(东、西庑)构成的一体建筑。文章对该建筑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及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县级文庙研究、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永安文庙;价值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
摘 要:2019年7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区西湖镇蜀岗村西陈庄发掘出明代扬州籍官员钱璁墓志一合,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其生平家世等,为我们借以研究扬州钱氏家族世系谱系,并进一步探讨明代普通仕宦的生活状况、时代背景等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材料。文章以此合墓志为基础,简要介绍了钱璁家世及其生平事略,并对其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扬州;明代;墓志;钱璁 DOI:10.20005/j.cnki.
摘 要:西安东岳庙始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遗址内留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和大型室内宫观壁画。其建筑高大,雕梁画栋,文化独具,自明代起一直以西安的文化特色而闻名。西安东岳庙主殿壁画总面积150平方米,在全国已知东岳庙范围内属于少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壁画。东岳庙主殿壁画54个司绘有忠孝仁义、帮扶危困、惩治邪恶、奖励良善等主题图像。壁画的错落式布局使得民众的生活图像和神仙的图像共处一幅画面
摘 要: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兴起的一种公共建筑类型。在移民兴盛的年代,自贡的盐商会馆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盐商所建,其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呈现着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文化交融现象。文章以自贡现存盐商会馆为考察对象,结合自贡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对现存盐商会馆所在位置、修建年代、建筑特色和保护情况等进行梳理,针对保护现状提出对应的策略,有利于后期自贡盐商会馆建筑的保护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摘 要:为了解莫高窟不同层位关闭洞窟微环境变化规律,在岩体垂直立面上选择形制、大小相似的关闭洞窟分析各层位温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层位关闭洞窟受围护结构阻隔作用,相比外界环境高频率、大幅度波动变化,洞窟温度年变化平稳,从下至上,温度逐渐升高,波动幅度依次增大,相对湿度正好呈相反变化。各层位关闭洞窟温度对降雨响应变化不明显,相对湿度受降雨影响显著,时间上均表现出滞后效应,降雨集中月份,湿度波动
摘 要:手迹文物种类纷繁复杂,不同的书写技术、材料、工具以及书写环境条件的一系列变化,不仅丰富了字迹的样式变化,也对复制性临摹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不同于传统宣纸和普通机制纸张上书写的手迹文物,复制时,应根据材质特性,选用对应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还原原件的书写特征。 关键词:手迹文物;字迹临摹;特种纸;布料;木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
摘 要:纸质文物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文明,它的流传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纸质文物以纸为载体,因其材质的特殊性,易受到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影响遭到损坏,亟须保护和修复。文章从纸质文物受损原因出发,结合传统修复技术,试探讨现代科技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现代科技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09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
摘 要:任城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历史悠久,拥有许多古建筑及其附属的头门彩绘艺术。这些彩绘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出独特的风格和技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外部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头门彩绘受到损害。为了保护这一无价的文化遗产,本研究探索了彩绘的起源、特点、技法及其演变。同时,分析了头门彩绘的现状、损坏原因以及影响其保护的因素。在保护与修复技术方面,文章概述了现有的技术,对比了不同的修复方法,并深入分析了具有
摘 要:袁德甫尤以擅长八破图—以破碎字画、纸张、书籍等为题材进行绘画,讲究重叠错落的构图。淮安楚州博物馆所藏两幅袁德甫八破图,是该馆纸本绘画收藏中较有特色的代表作品,但作品因保管不善,存在规律性污迹、水渍和红霉现象。八破图的修复具有适用性,文章以袁德甫两幅作品的修复与装裱为例,对八破图这类纸质文物修复与装裱的实际过程进行探讨,指出在兼顾八破图构图特色的同时,还要满足收藏要求,让八破图重新焕发光彩。
摘 要:文物的保存与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和全球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承载了民族、文化和社会的丰富内涵。然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文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文章旨在探讨文物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设计的关键问题,以确保文物得到充分的保存和保护。目标是为文物保护提供全面的方法和工具,以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 关键词:文物安全;风险评估;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曲阜三孔景区的概况以及有关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旅游相关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曲阜市的地理与历史背景以及景区内众多的文物古迹与古树名木资源,其次介绍了古树名木的价值与意义,再次探讨了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了所蕴含的正面影响及潜在冲突,最后提出了保护古树名木与生态旅游的协调机制,包括政府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公众参与以及教育推广还有标本保存与基因传承等方面的综合措施。
摘 要: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可持续的问题,如保护修复技术和材料对文物造成新的破坏,修复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及产生废弃物,公众参与和监督不足等。这些问题日益凸显,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文物保护修复,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文物,实现文化传承,也是实践绿色发展、推进文明生态建设的应有之义。本研究拟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当前文物保护修复存
摘 要:南京曾建有大量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由于朝代更迭、兵伐战乱,现仅存两组明、清园林建筑群,瞻园便为其一。文章通过总结瞻园以往的保护经验,对瞻园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完善保护法律、合理科学规划、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代技术与历史文化内容紧密结合,保持住文化遗产地的主体地位,对今后瞻园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瞻园;古典园林保护;文化遗产
摘 要: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2022年我国博物馆年度接待人数达5.78亿人次,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走进博物馆。目前公众以及学界也都倾向于以参观人数来评价一座博物馆发展质量的高低,而相对忽视观众的“回头率”,这样的印象和评价并不够全面。研究观众“回头率”有助于博物馆自我审视,根据观众的行为反馈,调整对应措施,促进其发展。文章以江西省博物馆作为调查地点,对江西省博物馆的观众“回头率”进行调查
摘 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具有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而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文章以苏州湾博物馆建成开馆初期的展览与教育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中小型博物馆如何通过展教融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展教融合;教育互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17 0
摘 要:文章从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具体需要出发,以近几年来鞍山市博物馆开展的各项社会教育活动为例,探讨博物馆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强化社会教育功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职能;博物馆社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18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
摘 要:博物馆展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活动,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和了解展览内容,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策略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数字化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博物馆需要运用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待,增强宣传推广效果。文章试以荣成博物馆展览工作中的推广经验为例对展览推广路径进行系统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宣传推广 DOI:10.20005/j.cnki.is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融入博物馆开展的研学课程实践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先是阐述了博物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五育”并举和博物馆教育理论进行概念解析,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探讨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评价的策略,以期为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学策略;中小学生研学;博物馆;“五育”并举 DOI:10.2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事业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办好陈列展览是提高博物馆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跨界”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正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在临时展览中引入跨界思维、寻求多方合作,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展览创新,符合未来博物馆展览发展趋势。文章试图阐释展览跨界的必要性,通过梳理跨界展览主要类型和特点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博物馆;临时展览;跨界;创新
摘 要: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为博物馆陈列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唐山博物馆作为地市级中小博物馆,在策划临时原创展览时常遇诸多限制,而形式设计作为展览的门面担当,自然成为解决难题的突破口。通过从色彩搭配、展览动线设计、展板排版设计等多个维度对临时展览形式设计进行拆解,条分缕析,探索中小博物馆在临时展览形式设计方面的新方法、新出路。 关键词:形式设计;临时展览
摘 要:文物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围绕文物开展的影像信息采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为博物馆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化保护和展示、智慧化传播与服务提供了最为直观、可靠的原始图像信息,是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物“活化”利用的基石。 关键词:博物馆;影像信息;采集;“活化”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23 文物影
摘 要:在“让文物活起来”这一重要使命的驱动下,各大博物馆都在努力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纹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些纹样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以常熟博物馆为例,试析选择以中华传统纹样为线索盘活馆藏文物资源的原因、可行性及工作开展的具体路径,“让
摘 要:大兴调查研究是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博物馆以社会教育为途径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是藏品陈列、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挖掘的最终目的。文章旨在通过紧抓人民群众在博物馆文化产出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以调查研究方式透析大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先进做法,更好探索下一步创新展教品牌工作思路方法,提升文化产出能力水平,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助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大局。 关键词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讲解艺术是普及大众知识、建构文化回忆的主要手段,其在博物馆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如何通过讲解艺术提高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效率,实现大众化、高质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前博物馆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讲解艺术;博物馆;文化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26 0 引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 要: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及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唯一一件曲柄铜盉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成分检测分析,并初步进行考古研究。结果表明:此曲柄铜盉的材质为铜-锡-铅(Cu-Sn-Pb)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为铸造而成,其成熟的铜锡铅配比和加工方法佐证了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虽然曲柄铜盉的出土地为江西地区,但是通过形制初步判断其为群舒文化典型青铜盉,在一定程
摘 要:东周秦汉之际,随着中原政权对北地的经略,中原农耕人群不断迁徙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与本地人群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丧葬用币习俗。当地战国秦汉墓葬的丧葬用币材质单一,口含钱币的特征尤为明显。在体现出特殊性的同时,亦常见与中原地区同时期墓葬相同的做法。内蒙古中南部丧葬用币葬俗的发展,与当地孝文化的传播以及以往礼制的传承密不可分。墓葬中厌胜钱的发现则是当地先民追求财富、趋福避祸思想的体现。
摘 要:传统书画装裱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谓“三分画,七分裱”,装裱通常与书画作品构成整体而得以展现,故其多以实物形式传世并为人所知、所赏,与其相关的理论类文献相对较少。后人多从古代绘画著述或各类史料笔记中对装裱理念窥探一二。试通过对历代涉足书画装裱理念的绘画著述进行梳理,比较其中关于装裱的观点,并从技术方法、取材用料、艺术审美等多方面分析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发展、风格沿承等。 关键
摘 要:明清时期的嘉峪关不仅是一座军事城堡,还是对外通商的口岸、充实军粮的屯垦区、充盈国库的税卡和文化传播的桥头堡。官员、戍卒、客商、文人的流动,将代表中原正统文化信仰的关公崇拜带到了这座边关重镇,这里的军、民、士、商多次维修关帝庙,举办大型祭祀活动,使关公信仰在官方和民间都植根很深。文章从嘉峪关关帝庙的多次修缮、官方信仰对嘉峪关军民的影响、嘉峪关所处位置对关公崇拜的需求、关公崇拜维系整个军事防御
摘 要:德化窑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非官窑窑场之一,主要以烧制白瓷为主,同时兼烧青釉瓷及釉下彩。其烧制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烧制瓷器风格当属宋代以后。在此时期,德化窑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地区虽然都烧制白釉瓷,但不同阶段烧制出的白釉瓷的瓷胎、釉层的质地和颜色均有细微的不同。文章主要以已发掘的德化窑址及出土器物标本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总结德化窑瓷器胎釉原料、窑炉及窑具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以揭示宋代以
摘 要: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凭借着精美的造型、典雅的外表、富有内涵的纹饰享誉全球。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这两个时期的瓷器纹饰具有鲜明的特点,极具研究价值,八吉祥纹饰是其中的代表。明清两代八吉祥纹饰在其组成、形象、用途和文化内涵方面既有共同特点也有不同之处。明代的八吉祥纹饰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且在民间流传较少。清代的八吉祥纹饰摆脱了宗教色彩,被赋予新的含义,在各地都广泛使用。 关键词:八吉祥纹
摘 要:文章以北魏迁移民活动为视角,结合北魏立国初期积极接纳汉文化这一历史背景,探讨以平城地区为中心的“平城体”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平城体”魏碑发展中影响最大的河北地区及南朝“投化客”也是文章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平城体;魏碑;北魏汉化;迁移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33 0 引言 北魏作为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立
摘 要:书院和义学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固原五原书院碑记》记载了光绪年间五原书院和义学的信息,从中可以分析经营状况、经费使用问题。文章以碑记为核心,结合相关史料分析碑记,窥探清末固原的文教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五原书院;义学;碑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34 1 五原书院及碑记概况 五原书院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摘 要:安阳灵泉寺石窟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文物遗存,是这段时期安阳作为古相州文化的代表产物,素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美称。根据《河南省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的要求,灵泉寺石窟保护利用研究及项目的实施旨在进一步推动安阳龙安区文化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对安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灵泉寺;石窟寺;价值阐释;保护利用 DOI:10.20005/j.cnki.
摘 要:文章通过对辽金时期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探讨了当时文化发展的状况。从陶瓷器、铁器、玉器、书画作品和古城遗址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辽金时期的平民文化、军事文化、丧葬文化、士大夫文化和迁徙文化等特点。陶瓷器反映了平民生活的多样性和繁荣;铁器揭示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文化的特点;玉器与丧葬礼仪相关,展示了对丧葬文化的重视;书画作品显示了士大夫文化的兴盛;古城遗址揭示了迁徙文化的存在。这些出土文物为深
摘 要:“学生主体”视域下高师美术课程不仅要注重技法的训练,更要注重学生的性情陶冶、人格塑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自我觉醒,三方共建,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艺术观,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学生主体;高师;美术理论;教学改革 DOI:10.20005/j.cnki.issn.16
摘 要:文章选取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临沂市人民政府、莒南县人民政府历年公布的莒南县域内34个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单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现状、利用情况及分布特征,解读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关注度、差异度、相关度对其进行开发潜力评价,探究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总体思路,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作为革命老区的莒南县利用不可移动
摘 要: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重要聚集地,文化遗产价值意蕴丰富,对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时代要有效提炼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以期更好地弘扬优秀文化,发展云冈旅游。现从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探索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当前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所面临
摘 要:滕州市是鲁西南地区的文物大市,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在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既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一要利用滕州文物讲好滕州的故事;二要处理好与社会体系、科技、传播等的关系;三要注重“工匠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塑造;四要进行全局顶层设计;五要积极开展数字智能化建设;六要既“守好正”,又“创和新”。 关键词:滕州;文物;“活”起来
摘 要:黄骅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丰镇遗址于2019年5月入选全国24个城市的55个“海丝”申遗史迹点。文章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等方面,以瓷器贸易、盐业经济、交通运输和港口功能等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海丰镇遗址在隋唐至金元时期在通商的基础上,利用其滨海的地理优势和盐业经济这一强大后盾,逐步发展成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港口集散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及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具有
摘 要:花丝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对其进行了当代转化,使其得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进行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文章拟以原创作品《天宙大观》为例,从文化溯源、审美走向、工艺转化、材料多元四个方面对我国传统花丝工艺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宇宙观;花丝工艺;当代转化;创新设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