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上有一盆草。叫它草可能不准确,它的叶子为心型,鲜嫩又肥大,应该归为非草一类。它有一个美丽的学名,叫白蝶合果芋(别名白蝴蝶)。有学名的东西都可以让我肃然起敬,何况它很好看呢。这种草只要有水就能活,而且活得很好,不改鲜嫩翠绿的姿容。暑假里,有半个月的时间忘了给它添水,它依然活着,只是有些萎靡,像一位早孤的孩子,由不得你不怜爱。 在花瓶中,它只向着窗外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甚至为了那窗帘缝隙里
自然博物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与崇敬,激发他们对生物多样性奥秘的探索热情,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自然博物教育,引领孩童步入自然的生动世界,使他们学会鉴赏自然界那无与伦比的美学构造与和谐共生之道,进而构建起以绿色发展为核心要义的生态智慧观。 我深信,自然博物教育是滋养儿童心灵的甘露,它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生灵为师,让儿童经历一场场生动的灵魂触动与智慧启
在广东省湛江市沿雷州半岛海岸线上,红树林如绿色缎带般分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片绿意盎然的海洋森林与波光粼粼的海面交相辉映,共同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在这片红树林中,红树植物扎根滩涂,枝繁叶茂,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之地。它们的根系错综复杂,如同自然的守护者,守护着这片海洋的安宁。红树林以其独特的自然特色,成为我们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极佳的“活教材”。我们深知,湛江红树林的每
人生犹如在一张素白的宣纸上勾勒一生的图景,幼年的生活就好似最初落下的一笔,无疑将对个体的未来产生细微而深远的影响。 父亲是小学教师,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对教育怀有深厚的憧憬;而小时候乡村生活的经历,让我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并最终引导我选择了生物学教师这一职业。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说教师教授给学生的,是他们离开学校以后还留在脑海中的。那么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我希望在孩子们
“翔宇人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这些文字不仅写在温州翔宇中学东门的墙上,而且刻在翔宇人的心头,促使翔宇人从孩子视角去创建学习新样态,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 穿过地球广场,迎面的弘景楼内三楼建有昆虫博物馆,二楼建有贝壳博物馆,两馆合称“昆贝馆”,馆长吴坚老师,从事博物馆建设已有24年。 “让校园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浪漫建园:一园子的故事,一园子的诗 梅山中学位于深圳市繁华的中心区。上班期间,每天清晨7点前,我都会登上校园的楼顶,游目骋怀,流连忘返。 楼顶有我们的“诗经植物园”。 这方园子很美。四面青山流岚,头上白云蓝天,左蒹葭,右桑麻;有秋千,有木凳,有盆景。数十种诗经植物和墙上的《诗经》喃喃诉说古老的情话。漫步,驻足,小坐,远眺;浇几盆花,拍几张照,山风徐来,鸟鸣此起彼伏,一呼一吸间,举手回眸时,怎
又到开学季,午后漫步秋天的校园,树木仍葱茏,花开正繁盛。广东的气候大抵如此,真有四时不败之花、终年常绿之木。看着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或三三两两,或踽踽独行,他们小心翼翼的步履和怯生生的眼神,总能让我想起自己高中时的模样。抬头仰望,天边夕照余晖将红墙绿瓦的校园镀上一层金黄,恍惚间,时光仿佛一下子被拉回了从前。 20年前,也是同样的时节,我遇上了一位对我影响至深的语文老师,陈玉琴老师。陈老师很年轻,
最近,“多地高校禁止学生挂床帘”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争议——背后涉及消防安全、高校管理、学生权益等多个方面的问题。(5月15日《北京青年报》) 高校以消防安全和影响社交为由,禁止学生在宿舍挂床帘,这看上去有道理,实际上根本站不住脚,完全是在小题大做。 从消防安全角度说,蚊帐、窗帘、棉被以及内衣跟床帘一样,均为易燃物品。按照禁止学生挂床帘的逻辑,学生宿舍使用蚊帐、窗帘、棉被以及学生睡觉时穿的内衣都
直播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年轻学生积极拥抱互联网。可有些学生却走偏了,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人打着“学生”名号进行直播,将自己包装成学生直播引流带货,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直播低俗内容。(5月20日《法治日报》) 大学生开直播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此前就有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应届毕业生中,61.6%的人就业时会
鼓动家长在孩子的房间安装监控,强迫孩子扔掉收集的动漫周边、漫画书,逼孩子亲手砸掉喜欢的手办……最近,自诩“教育专家”的退休小学语文教师赵某英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因其不当的教育行为而备受争议。 打开赵某英的自媒体账号,大部分视频已经删除,但网络上依然流传着其有争议的片段。视频里,身为语文教师的她普通话并不标准,甚至口音浓重,而在家访中对学生及家长的人身攻击、人格侮辱之词则不断从口中冒出。这样一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分享的便捷让“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指点点”成为现实,在给学校教育造成诸多困扰的同时,也表明教师的专业性有待重新认识。即使我们一如既往地提倡“尊师重教”,但教师的社会地位正不断被消解也是客观的事实。一场突发的校园舆情就很可能演变成了网络舆论对学校、教师的大规模声讨乃至于攻击谩骂。如此一来,所谓的“师道尊严”就显得颇为微妙。 这确实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社会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大概念”,语文教坛也由此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大”潮。某些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对“大概念”进行推介,并极力抬高其重要性。一时间,“大概念”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等充斥眼球,有些地方甚至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力推行“大概念”教学。但笔者认为,这股来势汹汹的“大”潮并未给语文教学带来可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过重的作业负担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作业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旨在探究“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与设计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行为上存在一定偏差的孩子,个别学生甚至会故意做出一些对周围人和事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如果全面了解这类学生,会发现其往往不是某一方面存在问题,而是人际关系、行为习惯、情绪控制和班级规章制度的遵守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这类学生通常是班主任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却容易被科任老师忽视。科任老师若只重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忽视其情感需求和行为养成,就很容易使得这部分学生在科任老师的课
2020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46%的教师认为自己安于现状,72%的教师认为缺乏专业提升的路径。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学校现行实施的教研呈现以下弊端:一是形式与内容难以平衡,二是被动与主动不能转化,三是理论与实践无法兼顾。为化解上述教研困境,学校针对现存痛点,围绕育人目标,统筹教研内容与教研路径,提出打造“两个‘1+5’”校本教研体系,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构
学习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树和天空》:“树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我们恍然大悟。人们忙忙碌碌,疲于奔波,早已忽略了头顶上还有着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天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忘记了对浪漫的憧憬,忘记了驻足静观与凝想,忘记了对壮丽山河、宇宙之美的惊叹。 教育要立德树人,使人成为健康的人、幸福的人,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成为接受生活、欣赏生活、悦纳生活的人,成为
一本名叫《语言学的邀请》的书静静躺在我的书架几年,每一次想欣然接受封面的庄重邀请都会被“语言学”三个理论味很重的字劝退。但最近闲来无事,决定翻来一探究竟,初读一点也不会觉得晦涩难懂,偶尔会觉得它把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识说得太过煞有介事,但每次感觉要低估这本书的时候总能和精彩之处不期而遇。比如本书作者有一个形象的譬喻,将言辞比作“地图”,语言就是象征符号,就像一幅地图代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再指示我们采取
记得第一次见到林泽兵老师,他正和他文章的责编、我的同事黄佳锐老师在华师大的门口边聊天边等我,我从出租车里出来随即听到他们在用家乡话交谈,心里感觉非常亲切,便如见故人般也用潮州话打招呼迎了上去。每次和我们刊物的作者见面几乎都没有生疏之感,何况闻乡音亲近尤甚。多年间捧读、校对他们的文章,一行行摩挲而过,那些文字已带领我们步过他们心灵的田埂,说睹字如晤是不为过的,再者与许多老师也有过在线上充分的交流,所
最近在读竹平和秀秀老师推荐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书中有这样一个角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反思,它就是獾。 獾是蛤蟆先生父亲的老友,他在与他人相处时,一直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他不太会给予蛤蟆正向的鼓励与赞美,更多的是像父母一样指责批评,并且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在第八章“意外访客”中,獾来到蛤蟆家与其商量事情,而蛤蟆正在看电视,獾直接就说:“蛤蟆,你能把电视关了吗?影响我思考。
周末那天,微信上跳出了小默发过来的作文。打开一看,依旧那么马虎,我有些生气地回复:“小默,写作的态度要认真一点,字数那么少,一看就是敷衍的。” 周一,小默在试卷里夹了一张纸条给我:“老师,我在这个写作小组两年了,折腾了这么久,同样完成作文,我甚至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每次都是陪跑。上次作文我那么认真写,可还是没获奖,每次都是小丽拿奖,所以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但你又规定必须写,我只好随便上网抄点文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从幼儿园到现在,我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从儿时的“我长大后要当老师”到拿到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对班主任说的那句“我要当像您一样的好老师!”我的梦想也越来越清晰:我不仅要当一名老师,而且要当一名好老师。 2000年8月我怀着满腔热情走上了教师岗位,成了一名初中科学老师。从教23年来,我从一名大专生成长为博士研究生,从一名班主任成长为教育管理者
每个人的专业成长之路都有各自的不同际遇,于我而言,从一位山区高中的普通语文老师逐步成长为浙江省正高级教师,有三个绕不开的成长关键词:榜样、工作室和科研写作。 师父:我专业成长的榜样 从我与师父郭吉成第一次见面起,他的儒雅与谦和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头,并吸引着我努力向他学习和靠拢。 郭吉成老师是“竹乡”安吉人,一直在家乡的讲台坚守了40多年。早在2000年,42岁的郭老师
在湛江,芒果是四季果。 才到二月,马路两边四季常青的高大乔木抖落一些半绿半黄的叶子,就算是告别上一个季节迎接春天了。绿油油的芒果随处可见,摊贩的车尾竖起一块牌子:青芒拌辣椒粉。 硕大的芒果,一个有一两斤重,一只手勉强能握住。去皮,切块,青的果肉中透出一点白,摊贩熟练地拿起塑料瓶上下摇一摇,果肉便沾上细细密密的辣椒粉。 这种搭配真是惊掉我的下巴。在我的印象中,芒果就应该是软绵绵、甜蜜蜜的。我还
枝头的枇杷在阳光下笑意盈盈,那圆鼓鼓的身躯裹着黄袍,颇有果宝特工中卡通人物的憨态,俯视着大地,睥睨着众生。那金黄的太阳和那同样黄澄澄的枇杷晃得树下的采摘者们睁不开眼,但当然阻止不了他们对枇杷的热忱。采摘者的锲而不舍、痴迷沉湎和枇杷的高高在上、雍容姿态在这片空间拉成一条狭长而绚丽的光谱。 每到枇杷成熟的季节,东山著名的白玉枇杷便如期上市,满大街都是挑担叫卖的果农,那吆喝声虽很普通,甚至并不响亮,但
2023年8月底,随着儿子之峻办妥新生住宿登记,正式入住武汉珞珈山上,我悬着的心才算缓缓落下。 回眸孩子12年来的求学历程,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一 之峻周岁“抓周”拿到的便是作业本。后来,小学六年表现也优异且稳定。 每次陪他上下学的路上,我们父子聊的多是校园见闻和个人表现,对于考试成绩往往一点而过,以至于他曾经感慨:“别的同学家长总盯着学习成绩,你好像不太关心这个呢!”其实我一直认为,小
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整个生活是怎么被编织起来的、这一路走过来是怎么回事,是讲不清楚的,但他可以给你讲很多概念和大的理论。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我感到非常失望。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语出社会学家项飙,摘自项飙、康岚《“重建附
《爱欲与哀矜》是当代作家、文学批评家张定浩的代表作,收入其读书随笔30篇,涉及艾丽丝·门罗、杜鲁门·卡波特、约翰·威廉斯、T.S.艾略特、奥登、布罗茨基、黄永玉、扬之水等中外名家。此书于2016年初版,2022年7月出增订本,做了一定幅度的增删,一以贯之的主题“爱欲与哀矜”更为鲜明。 与学院派学者固守价值中立的论文生产不同,张定浩的批评文字只为钟爱的作家而作,他所着眼的是阅读中特别打动他的东西,
流行语·说“云养娃” 古 北 “云养娃”是指那些在网络上关注别人家的娃娃,从其可爱、呆萌的样子和举动中获得满足感,并在不知不觉中释放爱意的行为。这种虚拟养娃的“素材提供”得益于父母们乐意分享宝宝好玩的日常,有些还以日更的形式“汇报”小孩最新动态,更是让围观者对孩子产生密切看护之感。还有些家长通过频繁的随拍随发,“事无巨细”地展现孩子的行住坐卧,令并未有过养娃经历的年轻人获得深入观察和了解育儿过
小/品/拾/录 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 ”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 ”阖门称雄,矜己自大,醯瓮之鸡,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
庾信月诗云:“渡河光不湿。”杜云:“入河蟾不没。”唐人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坡云:“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尽日凉。”杜《梦李白》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山谷簟诗云:“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颜色。”退之云:“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吕居仁云:“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此皆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以故为新,夺胎换骨。 ——[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嘉陵江水色,一带
在人物形象上,《鹅鹅鹅》用水墨技法以线造型,通过中侧锋有效结合,用光影明暗结合线条,从而让人物气韵得到有力彰显。诸如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龙猫等典型的日本动漫形象多以圆润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形状,通常放大头部在身体中的比例,并用各个细节营造出清新温暖之感。《鹅鹅鹅》的人物形象设计摆脱了日本卡通人物对我国现代动画的影响,也突破了当下动画人物形象设计的既有程式,创作者打破桎梏,推陈出新,让水墨元
我是一名工作了5年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恐慌——为什么我总是把课文理解得这么浅薄?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名家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价值时,既叹为观止,又心生卑微与迷茫。为什么名家能对习焉不察的现象细嗅蔷薇,而我们熟视无睹?为什么名家能条分缕析,而我们只是蜻蜓点水? 众所周知,教科书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具有鲜明语文美感的范式。可是我们常常停留在对其一知半解的解读上,或者零碎,或者肤浅,总是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