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北京大学在Coursera平台开设的某门慕课的学习者行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学员对课程任务的参与度高于讨论区。学员可以聚类为“杰出型”“浏览型”“消极型”三簇特征群体。在线时长、小测成绩、浏览网页频次等是影响完课学员最终成绩的关键因素。基于此,针对慕课教学设计提出若干建议,如:设置奖励机制以增强课程互动性、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置、调整小测的频次和难度
[摘 要] 高质量的课程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沉默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尽管已有关于课堂沉默的相关研究,但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情境中的沉默现象缺乏充分探讨。针对混合式教学中双线教学、学生互动合作过程中的推诿沉默行为,从“责任分散效应”视角,尝试探究混合式教学课堂中沉默的问题。结果显示,学生以自我效益与自我防御为核心,在混合式课堂中采取隐匿、从众、依
[摘 要]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同步课堂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学生满意度是评价同步课堂成效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还尚未有研究对此展开探讨。为填补这一缺失,以来自浙江省某市D县的593份有效问卷为样本数据源,利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对城乡教共体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进行了拟合和解释。研究发现,学生对同步课堂整体较为满意,但优势校在学生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弱势校;双师教学方法和技术环境是影响
[摘 要] 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的牛鼻子,对教育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教育评价系统性变革进行层级分析发现,其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系统层面,分别呈现出追求规范与系统、探求协同与客观、谋求专业与突破的特点,并进一步形成以推动教育评价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为核心的三大价值旨归。然而,我国教育评价系统性变革也面临着教育评价法治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多元评价主体参评效力尚待提升、智能信息评价技
[摘 要] 基于中国知网258篇CSSCI论文和24篇博士论文,对我国近30年来的外语教材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语教材研究主要采取了质性分析、定量分析与混合分析三种方法,研究内容涉及编写设计、教材内容、评价与评估、教材使用、教材推介、历史发展、教材与教师发展七大主题。总体而言,外语教材研究发展呈现出主题纵深化、理论体系化、方向本土化和方法多元化的特征。因而提出建议:我国学界应加强
[摘 要] 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席卷全球,其所携带的现代性因素也嵌入少数民族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一方面要增加现代性的元素,另一方面要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走出适合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然而,目前的少数民族教育仍然存在诸如传统教育场域面临解构、学校教育内容向度较单一、学校教育文化关照较弱化等问题。 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在于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尚未处理好教育的
[摘 要]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代表着未来教师队伍的学术活力。聚焦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冲突与平衡问题,通过访谈14位青年教师,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冰山模型”为理论视角,构建教师学术发展“冲突—平衡”模型。研究发现,第一,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发展存在认知、情感和行动系统的冲突。在认知系统上,青年教师对学术职业特质和学术价值的感知不一致,表现为“志”与“职”的冲突;在情感系统上,青年教师产生学术
[摘 要] 政策的有序执行是确保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全面审视优师计划的政策执行过程,发现其面临政策文本内生性限制、执行机构统筹性缺乏、目标群体理解性偏差以及政策环境封闭性俗化等困境。在优师计划政策的后续调整与执行过程中,须从澄清政策定位、优化具体设计,增加资源倾注、建立评价体系,厚植乡土观念、完善退出机制,创新执行方式、解耦社会偏见等方面找准出路,以持续促进优师计划
[摘 要] 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要素,江苏与香港两地拥有共同的中文语用及文化传统,具有开展中文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的天然基础。分别以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大学为例,比较两地中文教师教育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与选修课程等课程类别的特点及异同。发现在课程结构上,江苏高校强调学科性,香港高校凸显师范性;公共基础课程中,江苏高校注重思政性,香港高校尤重通识性;学科
[摘 要] 教师阅读不仅是激发全民阅读热情的核心环节,也是构筑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动力。作为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阅读是确保教育强国战略有序前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中小学教师阅读面临着政策实施的策略空间不精准、自主阅读的内在激励缺乏、教育负担的重压、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阅读内容的局限性等现实问题。为有效解决问题,需采取以下路径:政策内容精准化、教师培训专业化、制度架构完善化、资金投入扩大化
[摘 要] 20多年的数学课程改革,“满堂灌”的课堂形态得到较大改变,但虚假探究现象仍较突出。新课改要求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进行学科学习,展现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让“探究”迭代升级。数学学科实践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路径之一,思维可视化助力数学学科实践育人价值的彰显。基于对课标、教材、学情的准确把握,多样实践形式让思维“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围绕问题解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构建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