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35年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就是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为成就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铺垫坚实基础。虽然很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做了大量梳理和总结,但鉴于一流大学建设要素的繁多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大学发展受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一流大学发展所体现的策略个性化,仍然有一些成功之道少有探讨,抑或是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为决策者和实践者所疏忽
摘 要: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大学组织颠覆性创新的产物,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研究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新主体、新介质、新对象优势,坚持以顶尖人才为基、以前沿技术为用、以交叉学科为限,在基础科研攻关、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持续发力,助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面向未来,应从政府服务、内涵建设、开放合作等方面推动新型研究型大学改革,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经历了传统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阶段,目前进入新公共治理变革时代。在每一阶段,相应存在不同的实现管理目标的动力机制。从新公共治理角度来看,新时代高校办学成效的生成与提升,需要高校内外部多元主体持续共治,其中促进动力机制由类似列车的“动集模式”转为“动分模式”,提升多元主体参与教育事业的能力尤为重要。评价具有引导、激励、鉴别、监督等多种功能。以教育评价改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引人关注:一是因为它们未走学术逐步积累的升格之路;二是由于社会对创新的渴望与追求。所以,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时代的产物,人们期盼它们能率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新路。 然而,什么是“新型”的研究型大学?依据经费和政策支持,迅速引进人才,发表预期成果,获得了研究型大学的身份认同,就算成功吗?应该不算,因为这依据的是过去的标准,“新型”没有出来。我们还需要看:大学是否
摘 要:运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收录有关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建设的2,03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历时性分析与前沿探测,发现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建设面临外部压力推动,内生驱动乏力;管理中心实质,学生中心边缘化;末端问责主导,信任管理势弱;重视结果评估,忽视反馈改进等问题。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实现从末端监控向前端驱动转型,高校使命驱动体系建设,保障过程要回归学生发展中心本质,要基于教育
摘 要:“唯论文”是一种浮躁的科研现象,违背科研的规律,损害健康的学术风气。基于高等教育本体论对“唯论文”现象进行驳斥,“唯论文”现象的产生是科研评价导向的异化,既弱化教育教学,又降低科研质量,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不符合高等教育固有的知识、研究和社会服务属性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需要论文,这缘于高等教育的本体属性,但是不应该“唯论文”。高校破除“唯论文”现象,应遵循科研发展的固有规律改革传统评价模式,
摘 要:高校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和学术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推动高校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要求科研评价做出相应转变,主要表现为科研评价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科研评价方式从同行向跨界转变、科研评价价值取向从学术影响向非学术影响转变等。这些转变促使高校科研评价做出变革:一是要适应变革趋势,构建多元的科研评价主体;二是要重申价值理念,突出科研评价的社会价值导向;
摘 要:通过梳理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师范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认为推进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摒弃向综合性大学盲目看齐的追随心态,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多重维度把握未来师范教育发展要求,强化“师范姓师”的办学本位,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新时代师范教育的道路自信,面向未来答好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之问。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育强国;教师教育;办学本位 师
摘 要: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提升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格局;把握好重点与难点的关系,提升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质量;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理论阐释和生动实践上下功夫;把握好魂脉与根脉的关系,做好“两个结合”的深入阐释和主动实践工作;把握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观念;高校;两个结合;中国故事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高等艺术教育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指南,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等重大论断和鲜明特征都对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充分指导着高等艺术院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进行高水平艺术创演等实践路径的探索。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等艺术教育;理论意义;实践路径 习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应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方面走在前列,聚焦“首要政治任务”,围绕“新的文化使命”,落实“七个着力”重要部署,提升工作质量效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教育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事业
摘 要: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化延续。礼仪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的成果体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的精神面貌。在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视野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始终要把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与高校思政工作同向并行、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成效的几个实践维度。大学生礼仪教育最终见
摘 要:高校党建工作对标对表高质量要求,须从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深刻认识问题与挑战。同时,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一起来,聚焦聚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及各方面,全面把握“一融双高”目标要求的根本、关键与实质。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应统筹好“既坚持和发扬高校党建优良传统,又推动高校党建向新域新质发展”的方法路
摘 要: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教职工党支部要坚持“五力并举”“一融双高”,着力提升政治力、学习力、组织力、创新力、服务力,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办实事长效机制,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职工党支部;五力并举;一融双高;政治功能;组织功能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党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时期,我国进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通过对高校党建工作在创新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浅析当前高校党建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善用红色资源,既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与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进路,也是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阐述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的内在逻辑,探索构建主体性、有机性、数智化多维并重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红色资源相结合的构建路径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
摘 要:新时代以来,自然灾害、地质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危机事件的暴发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审视、自我成长的契机,引发大学生对民族与世界、小我与大我、生命与死亡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促进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下历练成长。针对大学生群体在危机当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以及差异性问题,大学生自身要树立大局观、历史观、角色观,同时高校要建设思政课程、强化队伍建设、注重社会实践,内修外炼共同助力大学生在危机事件应对中突破自我。
摘 要:教育部将课程思政的概念设计作为国家层面的安排部署,体育理论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注重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从微观视角对“体育教材教法”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指标选取,阐述“体育教材教法”课程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并提供体现思政元素的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思政元素;实践探索 2016年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两次发表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专任教师则是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主体,两支队伍的育人职责各有侧重,且构成育德育才的重要互补。他们均处于育人第一线,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加强这两支队伍的协同,对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高校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目标与内容入手,寻找探究两者在育人过程中的
摘 要:通过采用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量表,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3级A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考察了英语学习动机内涵发生的变化和动机类型及自主学习强度对学生成绩变化的影响。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微妙变化,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自主学习强度对英语学习成绩变化的积极影响,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量化观察窗口。 关键词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领域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语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
北京林业大学“阳光优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项目是由学校学工部和关工委共同开展的资助育人项目,在学校教育基金会资金支持下,通过构建“纾困、解惑、铸魂”系统帮扶体系,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开展持续、全方位帮扶和培养。项目选聘了一批政治素质高、教育经验丰富、热爱学生、有奉献精神的离退休老教授担任成长导师,以导师团队为核心、辅导员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共同配合的帮扶工作队伍助力学生“阳光成长、优质成才”。
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北京林业大学党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学校“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的殷切勉励、在新时代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部署、新举措。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统筹谋划“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以学生公寓“楼长制”为核心,以“党建引领”“管理协同”“服务保障”“文化浸润”“示范激励”五个重点发力方向为建设聚能环,一体化推进“一心五环”工程
北京林业大学注重在学生社区建设中融合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将北林文化底蕴与学生爱校荣校情怀紧密结合,围绕“林·家”主题创新开展系列活动,开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新局面:35名处级干部、100余名机关干部、80余名专兼职驻楼辅导员全面开展队伍入驻、文化氛围营造、学生诉求反馈等工作;公寓楼内增设12间共二百多平方米的多功能育人工作站,为学生开展党团活动、学业交流、心理辅导提供“足不出户”的便利;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思政课”,探究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具体实践路径,以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和新模式,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大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
摘 要:学生社区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视域下,运用SWOT分析模型,系统探究在学生社区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而剖析其内在逻辑关联,据因成策,成体系地开展高校学生社区劳动育人模式有益探索,助力学生社区劳动育人通过有效途径走深走实。 关键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SWOT分析;劳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
摘 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自然教育及艺术表达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关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自然和艺术元素,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结合自然环境,开辟自然养心的硬件场地,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自然艺术活动,加大对自然教育及艺术表达的普及宣传,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 关键词:自然教育;艺术表达;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自然教育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关系 1
摘 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北京林业大学“阳光优材”项目通过协同“上下内外”、协同“五老队伍”、协同“党职院社”,建立“全员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构建“纾困、解惑、铸魂”系统帮扶体系,对有需要的学生开展持续、全方位帮扶和培养,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为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提供了“协同育人”新视角。 关键词:资助育人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对高校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凸显。通过深入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认定体系的构建,探讨资助工作普适性宣传策略的实施,研究精准认定与普适宣传的协同反馈效应,分析二者之间的动态循环过程和相互作用,为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整体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校资助;精准认定;普适宣传;数智化建设;协同反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