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领域,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样态的本质是教育的本土意识和高质量性,其对我国德育现代化提出了要求,为德育实践的本土意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方向、社会依据和观念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德育实践哲学引领意义的德育想象具有重要作用,但存在德育实践效果幻想风险。面对德育实践中形式化、浅表化、碎片化、错位化等非生态误区,可以基于多种理论视角理解实践及学校德育实践的开放性、涵养性、多维与多层次性、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人的素质发展。人的素质发展需要文化的强力推动,也构成文化的重要底色。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来看,学校文化格局应以素质文化为主导成分,学校素质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素质是人自身的元素及结构的质量水平,主要表征为健康性、适宜性、广阔性、丰富性、美好性和高度等,是先天成分与后天成分的“合金”。素质文化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价值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教育工作者中提倡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旨在重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巩固乐教、爱生、敬业、奉献等基本要求。教育家精神的养成关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及教育问题的基本认知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教育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意识,并在具体实践中主动践履教育家精神的行动表现。
摘 要:劳动教育不连续、不平衡的历史发展需要进行系谱学分析。基于历史生成分析,从初民社会开始,劳动教育从与游戏教育、仪式教育混合,到附属于闲暇教育,再到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经历了迭代、多元发展。从结构功能看,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出于劳动的教育,即以劳动为根据的教育;通过劳动的教育,即以劳动为手段的教育;为了劳动的教育,即以劳动为目的的教育。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劳动
摘 要:马克思重视儿童的智育、体育、技术教育,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这反映出马克思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与他对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密切相关。但是,不能把马克思关于教育的论述理解成经济学的命题。如果只对马克思的教育论述作出经济学阐释,必定会忽略马克思教育论述中蕴含的革命立场。马克思分析和批判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发现了人的存在秘密,阐述自由是人的类本质,建构了存在论思想方式。马克思对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和造就了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劳模精神在新时代集中体现为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爱国担当精神。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有利于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伟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劳模
摘 要:语言转用是否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如果语言转用对讲话者的族群认同有影响,是族群认同消失了或者减弱了,还是族群认同发生了转变?这是语言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长期关注的问题。客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使讲话者对本族群的认同消失;主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不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动态建构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是变化的,语言转用对不同族群、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族群成员的影响不
摘 要: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绿色屏障,当地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直过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和能力。研究发现,当地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存在以下问题:对环境的关注较弱,对环境教育存在认识偏差,环境教育方法单一且实践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直过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阶段的教育情况出
摘 要:本研究采集中国知网(CNKI)2017—2022年民族教育研究的数据发现:民族教育研究论文发表在民族教育类期刊的数量多但篇均下载量低,发表在综合性期刊的数量少但篇均下载量高;发文机构的类型集中、地域分布广,但尚未形成核心机构群;核心议题有民族院校、民族地区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体现了民族教育研究一方面不断深化本学科
摘 要:在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监督机制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审视。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监督机制的运行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维护考试公平与效率提升的内在平衡为价值追求,多层级内外交叉重叠的复合主体机制,采用制度规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监督工具。我国硕士招考监督机制虽日益完善,但部分招生单位在招考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