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文明教育既体现教育涵化属性,又彰显公共管理属性,具有公共性、耦合性、全面性、长期性等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的场域下,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性工程,不仅要在理论内涵上体现中华民族生态复兴的教育愿景、人民中心生态民生的教育立场、民众生态心智形塑的教育目标、本土生态资源整合的教育特色,而且行动方略上要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整体性发展格局,建设
“结构—行动”的二元对立问题是社会学中的经典议题,更是教育学中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是决定论和自由意志争论的延伸,也是社会制约与个人自由矛盾的化约。主流教育学长期并未给予这一问题足够重视,因为传统的功能论将教育结构对个人的制约视作一种匡正,最终也是指向个人的发展,而人对教育结构的挑战反而是对匡正的逃逸和社会化中的失范。但以批判主义为代表的冲突论则指出,学校教育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对大多数人发挥着宰制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们最易感受的公平。而教育分层和筛选制度是其中尤为敏感的部分。弱势家庭学生能否在这些制度安排中获得公平的机会,是公平的重要效标。人们往往以“寒门贵子”的隐喻表达对教育和社会公平的期待。但来自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结论则往往指向“寒门再难出贵子”(郭书剑 & 王建华, 2018; 谢爱磊 等, 2018)。与此同时,却有两类群体信任和支持教育分层的制度。一类是沉默的
摘 要:设计类问题解决能力是21世纪学习者必备的关键技能,对其进行精准测评,有助于面向智能时代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本研究以设计类问题解决能力的多模态测评为目标,在已有测评框架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实验共招募181名被试,获取被试在设计类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生理数据、交互式文本数据和心理问卷数据,分别采用BERT算法、随机森林算法和关键词词频分析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反思调节、同理心、观点建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西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许多困境,偏远乡村学校优秀师资匮乏、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师专业能力不全面、自我提升意识较薄弱、教师研修组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教师研修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能够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国培
摘 要: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新型教研形态。文章明确了精准教研的内涵和特征,总结了精准教研在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新发展,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通导向,从专业取向、社会取向和生命取向三重维度指出精准教研赋能教师专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服务师生群体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并从政策引领、教研生态构建、多模态数据驱动、人机协同机制、教师素养提升和区(校)示范引
人工智能迫使教育者重新审视智慧之于教育的内涵,尤其是现有人工智能积极谋求进步却仍“技不如人”之处(杨欣, 2021)。正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以人类难以被人工智能超越的重要特质为基础发展一系列关键素养(张学军 & 董晓辉, 2020),以应对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的改变。教师教学想象即这些关键素养之一。教学想象是教师这一个体认识教学活动这一整体的凭借,是教师这一个体筹划教学活动这一
摘 要:受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影响,传统上我国高校按内部法律关系处理与学生间关系,学校对学生违反教育法律规范或校规、扰乱教育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处分,而司法救济仅限于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处分,学生权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经过对114份高校与学生教育行政争议与权利救济判例的分析,发现对该处分行为定性的模糊与认识的分歧导致了对学生权利救济的不利。本文以此问题为导向,在辨析学界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