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厚”与“薄”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惊叹某位语文教师高超的课堂艺术,会为短短40分钟里体现出来的个人异于常人的语文素养而惊叹。就如同我们听名师公开课,许多名师上课的精气神高度凝练,语言抑扬顿挫,表情丰富生动,甚至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心,其实“汗水+方法”依然是一个人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二、明确“繁”与“简”的道理 如何上好一堂课呢?很多老师迷恋教学参考书和名家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等,其实
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美育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阐明了诗歌、礼仪、乐舞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先生也提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青少年缺少美育,就不可能全面发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
叶嘉莹先生在《中华诗词之美(全50讲)》中提到:“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也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叶先生深谙中华诗词之美,并从五个方面诠释了这种美。可是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向学生演绎好它的美呢?可以从四个大的方面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风貌,也承载了古人的思想感情,是中华文脉与中华儿女情感延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2022年版课标立足核心素养,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并在附录中提供了75首推荐1~6年级学生背诵的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任务群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应遵循学习任务群理念,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作业情境任务设计存在的误区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情境任务设计存在如下普遍问题: 1.
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用更全面的视野,转变传统习作教学的训练模式,将单元课文进行整合,找准训练的策略点,指导学生开展循序渐进式的习作实践,同时根据课标提出的科学评价要求,有效促进学生习作。 故注重策略方法,引导动笔实践,对于三年级习作起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指向单元整合的三年级习作教学可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融合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分析单元的习作策略点与语文要素的关联,再提炼出统领整
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整本书阅读应让学生主动经历阅读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建构阅读经验、方法和意义,直至获得精神成长。但是,当前不少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缺乏方法,容易陷入盲目、零碎、散乱的低效阅读状态,导致阅读效果不明显。 自主建构式的整本书阅读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自主安排阅读时间,通过连续的、整体的阅读,习得阅读方法、策略,理解和建构整本书的内容和主题。它强调学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之中,学生难以真正领悟诗词的意境与美感。“全课程”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旨在将古诗词学习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课程”理念源于霍尔特和尼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培养。加德纳的多元
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审美体验在审美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艺术要追求一种对鉴赏者的感动与感染。他强调,体验对于生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体验,人可以为自身创造一个有价值、有意味的世界。 审美体验具有直接性、主观性。艺术家用直观的方式创造和呈现艺术作品,欣赏者也以直观的方式进行鉴赏,并根据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生成主观的艺术审美体验。同时,审美体验具有自觉性。创作者树立典型“类经验”,欣
古诗词教学的多元化策略,指通过历史获得情感共鸣、培养语言艺术、拓展批判性思维,通过实践应用来构建文化桥梁。我的教学方法涵盖了从历史背景切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结合文化节日加深理解,培养语感与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创作,进行比较阅读和主题分析,以及设计课外活动和创新作业等形式,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鉴赏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最终实现古诗词教育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审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一项核心素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认为:“一部作品审美功能是最为紧要的。人们必须首先感受到美,并被美深深地吸引,在愉快地享受了美之后,才能认识社会和接受教导。”可见审美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髓,具有精致优美、言简意丰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具有经典性,诗词中有画、有情、有理,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提供了深厚土壤。我们
目前,大部分古诗词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背诵,过分关注字词意义,忽视对古诗词的整体领悟,不能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
2022年版课标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古诗词的审美创造“三素二朗”教学法,能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
一、妙解单元导读 师:同学们,又到了课前三分钟的素养展示时间了,今天我们有请班长吕昊天上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故事呢? 生:老师,我讲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师:同学们,吕昊天讲得好不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再补充,林则徐心系国家,立志做个好官。道光十九年,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的鸦片于虎门销毁。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命令广东
一、众说“寒食” 师:古时候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叫寒食节,我们来看一个微课,了解寒食节的来历。 (师播放微课内容) 师: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绝《寒食》。寒食节曾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唐诗宋词里屡屡出现,如苏轼的《望江南》“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周邦彦的《琐窗寒》“迟暮。嬉游处。
一、以“美”诗导入,欣赏自然美 师:古时,诗人有闲情雅致去山川湖海触摸大自然的心跳,与大自然对话。他们在春天,郊外,看见小草努力地从土里钻出来,写下——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在夏天,池边,看到蜻蜓正落在含苞待放的小荷花上,于是,写下——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秋天,夜晚在孤舟上,不禁惆怅万分,写下——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
【教学目标】 1.认识“危”“寺”等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等3个生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古诗,背古诗,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华文化。 3.以问题“诗句中哪里体现山寺之高?”培养学生归纳判断的思维能力。 4.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感受山寺之高,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以“诗人”导题,积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能够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2.借助注释和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云游诗人笔下的祖国大好河山,提升文化素养。 3.向《跟着名家游山河》栏目提供心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并且能够写出推荐理由。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创设情境 1.出示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齐读。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教学设想】 2022年版课标首次将“文化自信”列入语文课程的首位核心素养目标,其解释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语文要素之一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石灰吟》这首诗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要注重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采薇(节选)》,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并背诵古诗。 2.能运用借助注释、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运用叠词的好处,理解并说说诗歌的大意。 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戍边士兵归家途中内心的情感。 4.能迁移运用本课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词,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看古诗,回顾方法,情景引入 (一)回顾所学,重温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深度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场景,对比画面,初步理解古诗。 3.探秘古诗意境,走进诗人内心深处,体会诗人对渔者的深情。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寻找感情密码,“我为劳动人民‘打call’”主题活动。 一、读诗中诗 1.聚焦小话题。有一种诗,诗人把目光投向底层劳动人民,通过平实的笔调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现状,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022年版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明确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类型不同有所侧重。其中,审美创造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表现、创造美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可见美育的地位日渐提升。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演讲中强调:“美育,是人的素质提升、人格成长当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审美创造涉及的内容极广,但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弱项。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解意、悟情,早已成为一套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若想让学生更好地浸润在古诗当中,触摸古诗的温度,理解其含义,领会其意蕴,品悟其情感,则需革新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常规,塑造脉络清晰的任务情境,以任务串联线索,以线索带动学习,逐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之中,实现与诗人的隔空对话,并在深度对话、跨时空交流中进行反复诵读,品味诗韵、展开想象、鉴赏美景、体悟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41岁时被免罢官,退居江西上饶,夜行黄沙岭时的所见所感。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淡然的田野风光图。读这首词,特别具有画面感。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一位豪放派词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国家的热爱,然而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却让人倍感清丽,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词中仅仅是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词人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
这些年,南来北往,应邀主持或参加过不少教育界的大型活动,遇见过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那一双双热切的眼睛似乎有共同点,又似乎各有各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老师渐渐沉寂,犹如涌上沙滩的浪花,来了,又走了。闲暇之余,我也会想到他们,也许是在各自的生活位置上忙碌着,又或许还在为梦想打拼,只不过是改变了当初的航道,抑或他们有了新的责任等,这些都颇能理解。然而,在众多的小语“粉丝”中,来自东莞
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诗歌更是沉淀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的人生百态、政治爱情、自然万象,涵盖各个阶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小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重要启蒙媒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除了传承文化,强调语言运用和审美阅读外,还可以教什么呢?《蒋勋说唐诗》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教古诗,教格局 蒋勋先生说,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他提出,诗人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