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与我电话交流,说自己已经积累了不少案例,并且都有配套的课件,大约有二十万字了,想整理出版一本书,但是感觉内容太凌乱,不知如何系统地整理出来。 我告诉她,对于一名一线教师来说,在自己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有如此丰富的积累,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建议她要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和重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其实,之所以感觉整理一本书稿很难
“双减”政策颁布后,全国各地积极落实“双减”精神,“双减”举措全面覆盖。“双减”所有的努力,都是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需要持续努力。只有真正减去过度教育、过重负担,才能让学生真正站起来,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笔者认为“双减”还需要进一步为学生“减缚”。 一、解除单纯知识灌输对学生的束缚,培养学生对未知的向往 “减负提质”,课堂是最重要的阵地,“双减”首先要落实在课堂上
自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一线教师就积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笔者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一课的细致备课和设计后,发现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六个转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经典的老办法,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教好语文”等,这是几代“小语人”传承下来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只有科学地组织教学,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才能做到“收放自如”,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样,才能使课堂由无序变得有序,从而完成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一、数学课堂组织的教学误区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采取“放羊式”教学,从而进入了教学误区。 其一,组织混乱。一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喜欢采
作者简介 叶枚举,中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泉州市“名师培养”对象,主持、参与十余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多次在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西教育》《小学语文》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习作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单元样式,它由“单元导语”“习作范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训练”六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联系紧密,都指向言语表达,且整个单元的编排都注重内容统整、读写
作者简介 严亚雄,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星湖校区教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首期“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严亚雄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先后应邀在全国各地执教示范课和做讲座,形成了“情与思互动,思与情共融”的教学风格。出版个人专著《情思数学——指向儿童成长》。 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更重视概念的逻辑关系和公式化的应用,而
人,是社会的主角,是时代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见证者。在生活中认识人,在阅读中感悟人,在作文中描述人,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学段编排了多次“写人作文”序列训练,以提升学生识人、写人的素养和能力。 教学“写人作文”,教师应做到“双管齐下”:一是阅读教学聚焦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掌握“写人作文”的技巧;二是作文教学优化写人训练,灵活运用学到的写人方法,形成“写人作文”技能。这样双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比重,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亮点之一。以教材第三学段古诗词编排为例(如表1),从编排数量看,古诗词数量随年段上升不断增加;从编排形式看,古诗词由交叉出现在课文或“语文园地”板块到以单元整组的形式呈现;从编排主题看,古诗词囊括了咏物、言志、山水、送别、思乡等常见主题,且大多与单元人文主题相匹配。这些出自名家的古诗词作品不仅富有典型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也为语文教学提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指导思想中明确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也明确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大量革命传统作品,这些作品在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上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时,要寻求教学内容在语用和育人方面的结合点,以及探寻此类作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外,其他学科可结合其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有研究表明,项目学习是劳动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抓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也指出:“综合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可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实施。”这为劳动教育融
【设计理念】 1900年,梁启超面对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半殖民地国家的情势,为唤醒民众、救国图强,写下了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少年中国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是其片段节选。文中,作者极力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表达了对祖国光明前途的热切期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让学生学懂、学通这篇课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初步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在中年级的学习中,还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角和垂线等。本节课是学生继续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起始课,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儿童化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探索大单元教学”“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等建议的提出,人们已经逐渐认同“基于单元又超越单元”的整体教学理念。然而,理念认同并不代表实践到位,就目前教学现状看,大单元教学尚处在“大研究、小实践”的阶段。大单元教学涉及要素有很多:目标定位,内容整合,方式变革。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困扰着广大教师,大家都在思考:“大单元”与“小课堂”两者如何融合?整体教学理
小古文是适合儿童阅读、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是学生打开古典文学大门的钥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三、四年级的学生选编了六篇小古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发人深省,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瑰丽神奇,古代名人故事《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风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何从文化视域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凸显中年段小古文“以文达言,以文化人”的价值,逐步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的形式,倡导“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的教学理念。如何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编排的整体性、层级性和关联性,运用“学习任务群”落实单篇文本教学中的语文要素,是当下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笔者以《西门豹治邺》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和思考。 一、把握教材,明确单元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诗大多抒发的是离愁别绪,凄怨、哀凉、酸楚是这类诗的主基调。但盛唐时期的离别诗却别有一番风韵。笔者就盛唐时期的部分离别诗进行解读,探一探它们的意趣,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一、洒脱自然,显豪迈之气 盛唐时期的诗人已经从南北朝时期辞藻华丽、形式纤巧的宫体诗中走了出来,即使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也大都脱离了凄凄惨惨、哀哀怨怨的格调,以清新高雅的精神特质彰显出盛唐的豪迈之气。以盛唐诗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改进教学方式,积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充分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将该理念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学习主体,实现可持续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几何直观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几何直观既是一种借助图形进行教学的手段,又是学生辅助解题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能运用几何图表对数
在《拉封丹寓言》中,有一个狐狸与狼的故事,说的是一只来到井边的狐狸,他以为井底月亮的影子是奶酪,所以他通过一只吊桶下到了井底,结果发现并不是奶酪。狐狸在井底等了两天两夜后,终于遇到一只狼从井边经过,于是他用骗狼通过另一只吊桶下到井底共享美餐的办法,让自己的吊桶升到井口而获救。在这个故事中,狐狸与狼之间进行了一场“有你无我”的博弈,一方的得利是靠另一方利益受损换来的,这是零和博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施行以来,不少热爱学习的女教师也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有不少教师妈妈反映:孩子上小学时和自己的关系不错,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孩子上了初中后,跟不上学习节奏,对学习也不太上心。作为家长,自己很焦虑抓狂。自从学习了家庭教育知识之后,情绪管理好了很多,但总有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有时候一急,就会情绪爆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也不再主动分享
似乎每个父母,都爱孩子胜于爱自己,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美满地度过这一生。前提是,你得从今天起,有计划、有规则、有底线地爱孩子,帮助他建立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规则。 ——题记 一个年轻妈妈跟我讲了一个她和她女儿的故事:某天傍晚,吃过晚饭后,她和往常一样带着女儿小晖映出去散步。闲逛之时,不知不觉间,一起逛进了路边的一家商场。孩子走进商场,便如同走进了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自然高兴得欢呼雀跃,兴
课间操刚过,楼梯上就传来“噔噔噔”的声音,我一回头,只见体育委员满头大汗地往办公楼里冲,那架势就像是屁股着了火。我连忙叫住他:“虫虫,你跑啥?”“老师,班上饮水机没有水了,我们上完体育课又做了课间操,大家都渴死了,我要去找班主任……”我回头看了一眼办公室,说:“别去找班主任了,把我的这桶水搬走吧!”小家伙一脸兴奋地看着我:“谢谢陈老师!”本以为这就是一个课间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却没想到,这个小插曲却
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外一个灵魂的影响,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也决定了教育的价值。示弱是一种高贵的品格,也是一种沉淀的教养。为人师者,必要的示弱会带来无法估量的价值和惊喜。古人对于强弱关系的哲思博大而精深。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的千古论调。可见:弱与强是可以转化和互惠的,没有示弱就不会有强大,要变得强大,必要的柔软和放
作为一名教龄二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时刻谨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诲,总是老老实实对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用实力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用真情去感染学生…… 然而看上去如此“强大”的教师,也有“不够强”的时候。比如,我突然决定同学生一起写一篇读后感时,却发现自己写出来的读后感毫不出彩……为什么我突然决定同学生一起写一篇读后感呢?当然是因为我自己也不太会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