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绿的茎 直立着 挺拔着 朝气蓬勃的叶 对生着 凝视着 淡黄色的花 似锦缎 又像一个小绣球 哦 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洋桔梗 你是不带刺的玫瑰
说理文写作作为一种思辨性表达,在新课标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就表述得很清楚。这里的说理是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学生为表达自己的诉求而进行的个体化写作,具有典型的“实用性”。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一系列的说理文写作,除了传统的读后感外,像“我有一个想法”“推荐一个好地方”等都含有说理文的写作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从说理文表达的角度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说理表达意识和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难课文自身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至少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攻克难题的方法与毅力,可见难课文又是学生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对于小学生来说,难课文的难体现在难进入、难理解、难深入、难应用等方面。教师在难课文教学中,针对难课文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难点特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能够达到突破难课文教学的目的。 一、特设统整资料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那些写作年代比较早甚至很
阅读、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两大板块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彼此联系紧密。阅读是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有效吸收,而写作则是学生情感、理解的表达。吸收是学生表达的前提,表达是学生吸收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在开展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读写结合,打开语文写作教学新空间,实现“以读促写”,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
单元整体教学是紧扣单元主题要素,科学结合教材中的单元规划,设置教学目标,强调借助单元整体教学法强化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单元重点知识及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改善语文教学整体效果,提高课堂活跃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单元主题,根据教学宗旨和课程重难点,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提出教学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育人为导向。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学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等多个方面,增强德育的渗透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德育素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切入点、渗透点、应用点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一、找准德育教学切入点 1.从词句鉴赏入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开端,也是学生未来语文学习乃至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新课标对小学生识字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生毕业时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字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做好功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新设计识字教学方式 (一)识字教学方式:由“教”到“学” 在语文核心素养下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从学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宝贵财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青少年的责任和义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基础语文知识的渗透,也应当肩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让语文课堂成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连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些年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语文学科特色,为
众所周知,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五育融合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本文将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五育融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基于五育融合,营造课堂氛围 (一) 基于美育,激发学习欲望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容易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参考,以自己为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重新定位作业的功能,摒弃以往的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作业设计理念,引入实践类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多种形式的实践类作业,可以使语文作业内容更丰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本文针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类作业设计策略进行探究,提出了三种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体验类作业,培养
单元整体设计是指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等资源深入研读后,根据编者意图结合具体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以形成有教学主题的单元教学。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与之相应的单元整体设计也日益被教师重视,这是落实学科育人理念,实现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重要抓手。笔者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谈谈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一、单元整体
表达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自然需要情境任务的支撑。这里的情境主要表现为人物、场景、事件或引导性材料,不仅形式丰富多样,而且相关要素之间可以进行融通与整合,因而属于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在设计情境任务时,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文本内容、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宜的方法、路径,对相应的表达任务进行统整和优化,让学生在情境任务中开展有深度的思维活动,进行有品质的表达。 一、利用文本语境,
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任务群学习中,“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建议教师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创设情境。这既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又为教师有效创设学习情境指明了方法与路径。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需要积极探索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策略,根据小学语文教学
泡泡提示语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助学系统的一种形式,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对学生学习进行提示。这种提示具有提示学习、指导学法、启发想象、引导质疑和拓展实践等功用,这些功用通常指向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在统编教材教学中,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泡泡提示语为抓手,从多种途径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一、在规范提示中关注语文要素 学习规范方面的泡泡提示语,在低年级教材中比较常见
大单元教学是在原有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对单元内容进行分类与整合,深入挖掘文本之间的关系,建构新的单元教学架构,推动学生语言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的转变。这样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突破性,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重视开展大单元教学,在遵循主体性、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打好基础。 一、以单元主题观照单元预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活动是多元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需要先于学生开展多方对话,才能深入领悟课文的内涵,发现课文表达的秘妙,找准学生学习的重点与关键。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挖掘课文中切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育人元素,探索适合学生学习这些元素的路径,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语文之妙。 一、在与文本、作者对话中获得同感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资料、采用对比的方法,引
预习课文是学生在教师正式上课之前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有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语,学生疲于应付,学习效率很低。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文本精心设计指导方法,让学生乐于预习,习有所得。 一、快速关注 学生以快速关注的方式进行预习,通常在课外进行,缺少现场的监管,时间相对宽松,学生预习时不计时间成本,可能造成预习的效率低下。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明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以单篇讲解为主的模式被摒弃,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是指教师以单元主题为中心,有效整合多种学习资源并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在多方面的作用,开展多样化教学。因此,教师在小学单元整体教学中,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优化教学程序,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不是随随便便就想出来的,作为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足见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堂,将生活作为主要学习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其中,实物观察就是一种有效的拓展方式。观察是统编教材十分重视的学习能力,其学习要求从纵向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从横向看又体现在多个教学板块中,尤其是阅读与习作。有鉴于此,教师可以把实物观察作为扩大语文学习外延的重要路径,让学生在做实做细中形成带得走、随时用的观察能力。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不仅安排了多篇体现中华传统节日内容的课文,而且还安排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在相关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文化寻根、语言实践、交流表达、拓展运用等语文综合学习中,充分感知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氛围和人文底蕴。 一、在文化寻根中感知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
在新课标中,不仅课程性质由语言文字运用定位,而且在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层面,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都是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活动,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一、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真学实练 强调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避免在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成了言语形式分析的天下,分析所带来的认知只能是语言学习的浅表化与碎片
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列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雪孩子》两篇课文,都涉及雪的融化这一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围绕“雪”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对雪的形态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课本、课文这一重要资源,还需要巧妙运用课内外的其他资源,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些资源包括与课文、教材密切关联的类似文本、相关实物、图片、视频等,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教材获得更真切的了解、更深入的感受。笔者以二年级下册识字课文《“贝”的故事》为例,谈谈具体的思考。 一、在前置学习中引入课外资源 《“贝”的故事》所在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中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的方式,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该如何将这一学习任务群教学落实到位呢?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与思考。 一、以大概念提取理清思辨要素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智慧的火花”,语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出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明确提出该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等。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安排学习的课文都属于典型的文学作品,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
大单元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提出的具有整体性、递进性、生成性特征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在重视课文知识衔接和学生能力发展上,能够使单元的学习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运用整体思维处理教材,设置适宜的板块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思考。 一、在初步预学中感知整体 从大单元教学出发,在预习方面就需要摒弃
《燕子》作为一篇经典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植物”;语文要素中,指向阅读的学习目标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指向表达的学习目标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课文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小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姿态和休憩方式,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者
《题临安邸》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品析诗人的赤子情怀,把语文要素学习落到实处。 一、从诗题解读中品析 在导入环节,笔者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你去过杭州旅游吗?”“杭州最有名的地方是哪里?”学生即使没有去过杭州,也能说出杭州的西湖;接着笔者板书诗题《题临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专题中安排学习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周晔以儿童的口吻叙述记忆中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情真意切、质朴动人的表达中,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认真体会文本叙真情的有效方法。 一、选材真实典型 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侄女,这一独特的身份决定她与鲁迅先生生前有过密切过往,有许多不为外人知晓的真实事例。作者并不是事无巨细地一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该如何将这一语文要素学习落到实处呢?笔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例,谈谈具体的认识与思考。 一、图文结合,想象园林艺术美 在侵略者的掠夺与焚烧后,圆明园只剩下残垣断壁。课文第3自然段描绘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产生由衷的赞美之情,教师需要借助图文结合的策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安排学习的课文有《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其中后三篇有着鲜明的革命文化类课文特色,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采用整合、对比的策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文体比较,读出家国情怀之感 本单元安排学习的四篇课文中,有两篇属于诗歌,两篇属于记叙文,可见编者所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出的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学习情境创设,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活动。笔者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思考。 一、寻找大自然中的音乐家 《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作者通过形象
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带有少量文字的故事书,具有直观、形象、美观的特点,与低年级小学生心理需求和审美需要极为契合。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绘本中丰富的情感因子,引领学生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放飞想象,获得言语智慧的有效提升。 一、在深入研读中挖掘情感因子 绘本内容丰富,深受低年级小学生的喜爱。在开展绘本阅读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编排体现的是一种整体设计思路,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整体设计,包括作业也要以改进单元学习关键能力为抓手进行单元统整设计。这种设计建立在合理建构单元教学目标、统筹规划单元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使单元作业成为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上述理解,本文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着力探索指向减负提质的单元作业设计路径与策略,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的内在联系,使单元作业得以聚焦单元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双减”的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在每一课教学中努力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笔者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谈谈“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方法与路径。 一、在课前设计预学类作业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具有经典意味的童话作品,且篇幅比较长,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感受体会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借助技术环境的升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提振学习兴趣,获取更多学习资源,拥有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进而实现学习力的有效提升。 一、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力 教育信息化2.0让教师能够使用多种方法从网上快速搜集图片、网页、视频等资源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既适合课堂教学需要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件。尤其是
所谓“三个文化”是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倡的三个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内容的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三个文化”内容的课文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处于零散的状态,需要教师采用群文阅读的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三个文化”。 一、在群文阅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
小学生阅读整本书不仅增加了阅读量,而且随着年级的提升,发展思维、涵养性情也成了阅读要求。这往往会给整本书阅读带来困难,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形。破解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上的这种困局,需要教师从学生所读整本书的内容出发,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笔者以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童年》为例,探索以多维链接推进整本书阅读。 一、在链接文本内部中读懂内容 《童年》是
阅读是学生接触新知、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要成为一种日常习惯,“自觉阅读”是保证学生阅读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内引外联”,从课内外阅读入手,建立起从课上到课下、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衔接体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实现知识的持续输入和输出,以课内阅读为导向,以课外阅读为拓展,两者衔接有序、珠联
新课标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阅读素材的思考和钻研当中,通过沉浸体验的方式来感悟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鉴赏阅读素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来加工语言知识,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视觉沉浸体验,鉴赏图片视频 1. 观看图片视频,融入情境 小学生对图片和视频等直观素材的理解比文字素材的理解更深刻。图片和视频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以理解内涵与学习表达为双翼,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任务。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摆脱传统的内容分析式教学影响,协调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的关系,形成以阅读理解为主线、以语言表达为重点的基本教学模式,将语言表达融入阅读理解中,善于用阅读理解有机串起文本中多个语言表达点,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一、如何落实理解语言的任务 新课标在总目标
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不仅有专条表述“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而且还指出了培养的基本路径“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以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为抓手,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思
高阶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创设多种真实的语言学习语境为主要路径,让学生在进入深度思考与学习中,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开展语言学习实践活动,有效达成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目标。 一、以语境创设为主要路径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让学生进行批注与交流,或者开展阅读理解训练,这对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作用不大。
当下一些教师组织的群文阅读教学,存在内容模糊、组文不合理、建构目标单一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正视群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让群文阅读有效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基于核心素养精心设计议题 议题是开展群文阅读的抓手,有些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很随意,内容模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群文阅读议题时,应充分考虑核心要素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时最多,尤其在低年级,阅读教学属于为整个语文教学打好基础的阶段,并不是一味强调多读,而需要与其他语文教学活动,比如听、说、写、思、演、画等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互相推进,使阅读教学呈现丰富多彩的样态,才能让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阅读与看图有机结合 在低年级教材中,往往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这些插图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可
朗读是贯穿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各学段“阅读与鉴赏”中对朗读提出了学习要求,其中低年级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就是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的定位,足见低年级是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的起跑线。在朗读中,低年级学生容易出现拖音、喊读、回读、错读等问题,需要教师及时指导,达成学习目标。 一、在重视规则中解决拖音问
整本书阅读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和强化语用能力的任务,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和对阅读成果的检查,学生即便有整本书阅读的愿望,也缺乏相应的能力,导致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出现“无力”的状态。因此,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能力
诵读作为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在三个学段中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尽管如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的诵读还存在分歧,笔者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理清古诗词诵读的概念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容易将诵读与朗读、吟诵混为一谈,导致诵读失去了自己的独立特征。诵读是“运用音步与平仄的变化,读出古诗词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感受古诗词的美”。从新课标涉及诵读的表述看,诵读的对象是古诗词、现代优秀诗文
小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和写作相当于行走的双脚,要想跑起来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进入核心素养培育时代,读写是语文核心素养多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值得教师重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于阅读与写作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上有“跛脚”的情形出现。对此,教师需要从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出发,秉持读写并重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能够行稳致远。 一、以阅读积累奠定写作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十分重视读写结合训练,相对来说,习作属于语言输出,比起阅读的学习积累难度要大得多。如果仅仅靠每单元一次的习作,就难以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在单元学习中,围绕单元习作精准设计练笔点作为铺垫与补充,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写作实践,迁移运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内化为习作能力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表达经验。 一、拾级而上,设计梯度型小练笔 统编教
三年级处于写话向习作的过渡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写话作业,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起步习作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写话训练,有针对性地在审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可以为习作打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借鉴课后小练笔的设计方法,结合每个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和单元习作,抓住单元文本中的典范表达,循序渐进地设计课内写话作业,实现读写高度融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让写话作业对
写话是学生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表达转变的起点,值得教师重视;如果让学生在起点上学得不扎实,就会给后续的习作教学埋下隐患。因此,教师在写话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情,及时搭建多种支架帮助学生解决写话遇到的各种问题,保护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表达的信心,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写话训练。 一、搭建构思支架,积累写话素材 在第一学段,学生学习写话往往需要支架,常见的形式有看图写话,实际上图的出现对于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随文练笔”,具体包括课文后面设计的小练笔、部分选做题以及课后练习中的表达训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从选材、目标、过程、评价等层面指导学生进行训练,让随文练笔在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合理选择随文练笔的素材 随文练笔的内容多数以课外内容为素材,因此教师要考虑影响选择素材的因素,一是与教学语境的匹配,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能力适切。这样才能帮
“这样想象真有趣”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话题,要求学生以动物为对象,想象其特征发生某种奇特的变化,如失去了原来的特征或者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等。这样的变化中必然会经历种种波折,产生有趣的结果。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突破写好波折这一难点呢?下文谈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情境引导,进入写波折的门径 三年级学生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之匹配的是有上天入地的丰富想象力,这是
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动植物以及其他物品各方面的特征,状物类习作是小学习作的重要内容。梳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习作安排可以发现,状物类习作主要安排在三至五年级,每册安排一次,形成螺旋上升的梯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状物类习作教学中,根据编者意图和习作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所状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思考与表达。 一、以细致观察感知物体的特征 在状物类习作中,指导学生观察所状之物是前提与基础。在观察指导中,
入选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文言文都具有经典的意味,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承载着先贤的人生智慧,因而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言文自身特点,从故事冲突、主题认知、文化常识等层面找寻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有效抓手,引导学生感知文言文中蕴含的多种智慧,从中获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一、抓住冲突对人物品质进行思辨 小学文言文课文中很多属于故事类文本,故事存在情节发展上的冲突,以
散文作为一种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的文体,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选入的篇目是最多的。散文归属文学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多方面对散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如对重要语句和段落的理解、对作品语言和形象的感受,还有对文本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等的领悟程度等。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以朗读为基础,抓住语言表达,体会文本情感,让学生学会阅读散文。 一、以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表达 与其他文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学习的古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诗句具有凝练的特色,而且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关联阅读,了解其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内涵,品读诗作的语言特色,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顺利达成古诗教学的育人目标。 一、在知人论世中体会情感 古诗的创作,无论是大的时代背景还是诗人个体的创作背景,都远离当下的小学生。这必然给小学生学习古诗带来困难,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文体单元,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读文本,引领学生认识与把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特点,了解小说的表达特点和塑造的人物形象。笔者以本单元课文《桥》为例,谈谈具体思考与探索。 一、关注诗化小说的文本特点 将《桥》归类为诗化小说,主要是作品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设置上都具有诗意,与
革命文化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开展革命文化主题教育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认同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和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多样化革命文化类课文学习中,加深对革命情感的体悟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让学生在经历革命文化洗礼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革命文化习得的有效性。 一、加深对革命情感的体悟 革命文化是具有
对于第一学段古诗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开展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落实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重视从古诗中找到适宜的抓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开展想象,欣赏感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笔者以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谈谈以“荷”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借助“荷”进行导入 在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性课文,虽然多数教师能够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开展教学,针对性很强,但是还存在着学习目标窄化单一、指向说明性课文特质的设计不够等问题。这便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说明性课文的教学落点,切实发挥其教学价值。 一、品读遣词造句的精妙 说明文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是用最少的语言追求最佳的说明效果,也就是以简洁明了为佳。学生学习说明性课文时,需要重视品读文本中一些看似平常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握握手、碰碰面、认识认识的“语言接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触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驱动力。笔者以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探索如何以“语言接触”的方式打开文言文教学的视窗。 一、在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接触 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从三年级开始的“跟读”起步,配合讲述课文故事,一路走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文言文和讲述文言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民间故事作为故事家族中的一员,被安排在第三学段文体单元中学习,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创造性复述故事,选编的民间故事有《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打开民间故事宝库,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一、在群文建构中指向充分感知 鉴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安排学习的民间故事数量有限,为了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认识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