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群体无疑是践行这一思想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为新时代的传播学人,无论是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探索,还是对国际传播实践的检视,都应当更多地以青年群体及其文化认同和媒介偏好为研究对象,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承担时代使命、奏响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青春之歌”、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引。 一、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注入“青春活力”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
编者按 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本期奉上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传播”研究团队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共情传播、“沉浸式体验”等视角,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对外传播的路径优化、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受众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热忱欢迎具有共同旨趣的学术同仁不吝赐文,参与研讨! 【内容摘要】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对外讲述和传播生动立体的传统
【内容摘要】国家与大众文化共同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复兴。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应用,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注重场景的营造与参与者的亲身体验。这种传播方式在社会上的流行,有效地激发了观众的沉浸反应,突破了传统的自我阐述、场景和传播内聚力的界限。本文以沉浸体验的视角,通过对红色文化传播边界的拓展进行探讨,重新审视红色文化在认识论、求真方法以及伦理层面的价值,以期有助于大众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内容摘要】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是中国故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情感要素的共情式传播与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有着显著的适配性,因此成为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国际传播的“破局”思路。本文以共情传播为理论视角,通过构建“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对外共情传播体系模型”,提出秉持“生态命运共同体”和“文化间性”理念、基于共情因子挖掘共情中介物,和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共情叙事与传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共情传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中央广播事业局和各地方广播事业局采取成立培训班、建立专门学校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播音、收音、编辑、新闻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是我国广播电视教育培训的开端。我国广播电视教育从技术培训开始,扩充至播音、外语、新闻等各方面,这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重装备、重技术的特点息息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党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培养智能时代数字新闻业所需的全能复合型、专业专家型的新闻通才,直面经典将是新闻传播教育“固本守元、开拓创新”的必然选择。面对高校新闻学生以教材阅读、悦阅读为主的现实,要养成经典阅读的良好学风,为数字社会培养全能复合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学生自组织等多层面均须植入经典阅读。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直面经典;阅读障碍与引导 智能时代的技术装置颠覆了既往新闻传播
【内容摘要】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主旋律电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现实逻辑来看,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的出场语境和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实践逻辑来看,要多主体联动汇聚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育人合力;多课堂融合打造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育人格局;多渠道拓宽培育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育人载体。 【关键词】高校;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美国大学课程专家丽莎·拉图卡和琼·斯塔克提出的“学术计划”(Academic Plan)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文学硕士为研究案例,对比二者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编排、培养对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效果评估和项目调整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模式及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学术计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新闻与
【内容摘要】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将“新闻发言人机制”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客观需求、基于“00后”学生特点的现实需要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此举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强化学生价值认同。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机制;“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 一、
【内容摘要】基于媒介丰富度、感知价值理论和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模型,本文在构建微博科普信息转发意愿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对在校大学生微博科普信息转发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媒介表达方式丰富度、信息质量丰富度以及感知价值对转发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感知价值在媒介丰富度对转发意愿的影响上存在中介效应。 【关键词】媒介丰富度;
【内容摘要】新媒介深度融入乡村教育成为城乡教育互通共融的基础,同时又重塑了乡村教育的生态格局。本文以西部乡村教育主体为研究对象,在媒介可供性的框架下探讨新媒介的嵌入给西部乡村教育带来的变革。在技术维度上成为教育实现的基础,在资源维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关系维度上加强东西部和城乡联系,优化师生关系,在信息生产维度上让乡土文化教育回归,从而实现西部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更新,最终重构西部乡村
【内容摘要】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Web3.0时代的新媒体教育应用进行了内涵分析,介绍了新媒体应用于教育的发展阶段,论述了新媒体应用于教育的具体模式,探究了新媒体应用于教育的效果评估。 【关键词】Web3.0;新媒体;教育应用;综述;效果评估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
【内容摘要】基于技术的社会构建视角,本文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ChatGPT的论文数据展开梳理。通过文本网络分析、话题聚类与演化等分析,厘清了2023年1月至5月学界关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ChatGPT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深入到教育、医疗、财经等众多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研究也开始向各细分领域延伸;除了对
【内容摘要】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必须立足于新的时代发展背景,把握好历史机遇,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本文认为,对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考虑主体、内容和受众三个要素,可以通过创新法治的中国表达、提升法治国际传播效能和强化国际传播的内在支撑等途径来向世界展示我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原理,综合分析对比国内外学术场域的差异。研究发现,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截然相反,国内研究重点关注媒介技术进步与信息茧房之间的关系,警惕算法技术的崛起;而国外聚焦于公众之间的互动行为,关注个体的选择性接触心理。在研究集群方面,国外研究的知识结构展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而国内研究性知识并未得到扩散。同时,综合国内外研究路径的纵横分析,对比发现国内外研究场域呈现两条
【内容摘要】新时代以来,在文学、电影、电视、纪录片等领域均涌现出一批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非虚构文艺作品的优秀成果。纵观此类作品,从反映传统故事到聚焦现实事件、从文字产出到影视呈现、从个体生成到流程化制作,无不在内容创作、生产机制和价值导向上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创作规律。本文着眼新时代非虚构文艺作品的系统研究,探析人民美学、民族传统、伟大梦想在创作中的驱动力,总结媒介技术与市场经济在生产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内容摘要】十余年来,有关博物馆IP的本土研究从权属观转向产品观与权属观并行且以前者为主,而本土实践则更是在创意技法、开发层次和渠道、介质等方面都实现了全面的提升。当前,本土研究仍有诸多缺憾,难以为实践的发展尤其是2020年后的转型与迭代提供指南。鉴于此,本文建议相关机构和合作方从厘清无限与有限、风险与收益和博物馆IP的去博馆化发展入手,思考博物馆IP和整个博物馆文创市场的未来图景。 【关键词】
【内容摘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三个重要特征,而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同样也是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样态在今天走出融合创新之路的核心要点,是当下电视文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以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春晚”为切入点,通过对2024年总台及各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状分析,探讨传统媒体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理念引领下突破界限,实现跨圈传播。 【
【内容摘要】新时代,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工作面临新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传播环境的新变化,以CGTN相关实践为例探究了新时代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主流媒体;国际传播;CGTN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国际传播工作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
【内容摘要】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立足丰厚的中华诗词“土壤”,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影视动画技术和形式,实现了中华诗词文化和先进影视动画传播技术的有效融合。本文探究了《长安三万里》在传播中华诗词方面的创新、价值和启示,对诗词传播、教育和影视作品创作工作者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中华诗词;传播;创新;价值;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
【内容摘要】情感调动在诵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沉浸式诵读方式有利于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本文以系列电视节目《课本中的苏轼》为例,论述了沉浸式经典诵读的形式,探究了沉浸式经典诵读的情感调动过程。 【关键词】《课本中的苏轼》;沉浸式;诵读;情感调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