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士生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后备军。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是社会新思想的创造者,其学术水平高低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少人文社科类博士生表示,在做研究时找不到好的学术问题,缺乏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那么,人文社科类博士生应如何找到好的研究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博士生的学术问题意识?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文章基于冲突理论,根据以往的文献,结合深度访谈资料,分析人文社科类博士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对2000年以来CSSCI数据库收录的576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经历了快速增长到缓速下降的过程,相关研究在研究主体、基本理论、育人对策、时代性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可知,现有研究偏重前沿问题导向和全局性战略研究,并以实证分析推动理论演进。后续研究
摘 要:中医药院校肩负传承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使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事关未来整个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得以拓展。但同时,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也面临冲击,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院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将其融入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
摘 要:“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作为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德法”课程)在立德树人、政治认同、意识形态引领等方面具有价值耦合性。为此,地方高校必须积极探索蚂蚁岛精神融入“德法”课程的路径,在理论课堂找准契合点,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实践课堂开展多元实践,让蚂蚁岛精神在学思践悟中入脑入心,增强“德法”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我国高校的人
摘 要:加强新时代“五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将“五史”教育通过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增强“五史”教育吸引力,实现“五史”教育内容的可视化表达,切实提高“五史”教育实效性。推动“五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首先要坚持科学原则,树立思政课VR教学理念;其次要利用V
摘 要:随着就业环境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文章以Z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聚焦“慢就业”现象,从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等方面分析“慢就业”现象出现的多方面原因,讨论高校就业工作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并基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高校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创新模式。
摘 要:在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专创融合”建设成为了必然趋势,但当前“专创融合”建设仍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发现,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创融合”建设面临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认知不足、教材建设困难及课程体系不完善等
摘 要:在公安院校本科专业实习期间,学警可能出现适应不良、情绪困扰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为探讨警校生专业实习期间心理健康和工作倦怠的关系,文章采用问卷法对79名学警进行了纵向测量。结果表明,学警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呈现阶段性变化,且学警的心理困扰与工作倦怠具有相互预测的关系。基于此,公安院校需构建适应该阶段学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系统,形成学警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应对方案,保障学警在专业实习期
摘 要:文章运用《工作旺盛感量表》《大五人格尽责性分量表》《自主性工作动机量表》对143名从事混合式教学的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混合式教学教师的尽责性人格特质、自主性工作动机和工作旺盛感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且尽责性人格特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动机在尽责性人格特质对工作旺盛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提升高校混合式教学教师工作旺盛感的策略
摘 要:针对当前普通地质实习开展数字化教学的迫切需求,文章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进行野外露头实景三维地质建模,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室内教学与野外实践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同时,充分开发、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野外地质资源,充实普通地质实习数字化教学平台内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生态保护意识。该数字化教学实践探索提高了我国西部地区地质学教学水平,并为其他高校
摘 要:文章以提升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指引,基于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定位,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3条作用路径。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资源”“工具”“环境”与“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3种整合方式,并基于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策略。 关键词:新工科;人工智能技术赋
摘 要:随着数据影响的日益广泛,探索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方式势在必行。数据伦理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在价值、目标、实践层面存在着递进逻辑,但在融入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中却面临数字素养培育的伦理教育问题。高校可从培育数据伦理教育先行意识、掌握数据伦理教育基本准则、强化数据伦理教育能力保障、完善数据伦理教育保障机制4个方面进行数据伦理教育融入,以期为提升高校学生数字素养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区域国别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梳理现阶段黑龙江大学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理念,并提出以下建设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打造系统化课程体系;以学术研究、项目驱动和国际化办学牵引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以期助力我国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摘 要:新文科的“新”体现为突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视野和实践,而处于新文科背景下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存在文学性稀缺、理论储备不足和阐释视角单一等问题。在正确认识文学特性和跨学科视野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外国文学史”授课教师需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将研究资料“远读”和文学文本“细读”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跨学科的相关话题并建立跨学科的问题板块,以此促进学生在文学深度和知识广度上的提升。 关键
摘 要:学科交叉融合在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及知识体系完善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营销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市场营销、广告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基于新商科学科交叉背景,文章结合“数字营销”课程建设的系列实践,立足当前“数字营销”课程供给的现状与不足,从面向新商科的“数字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数字营销”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数字营销”课程考核体系设计等方面探索了“数字营销
摘 要:环境地质学涉及环境科学、地质科学等领域知识,具有交叉学科属性。在如今重视地球与环境保护的背景下,面向环境类、地质类专业开设“环境地质学”课程十分必要。文章以江西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地质学”课程为例,围绕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教学保障等方面构建教学体系,以期为交叉学科视域下同类或相似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叉学科;“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
摘 要:通识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通识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前沿的教育理念优化和充实课程建设。文章以通识课程“大脑的奥秘”为例,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课程评价5个方面构建课程框架,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文章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依托中国大学 MOOC(慕课)平台构建了“环境毒理学”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学习空间,针对该课程传统教学痛点,设计了混合式教学的各实施环节并开展了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可为地方高校环境毒理学类
摘 要: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金融工程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量化分析能力与实务专业技能。文章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基于PBL教学模式,探讨复合型金融实践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基于西北政法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计算金融”课程,分析了PBL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其次,提出了“市场+
摘 要:基于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需求,文章分析了现有财经类课程体系的不足,设计了创业导向的财商课程体系,构建了涵盖“理念、法则、知识、能力”4个层次的财商技能体系图谱,同时,遵循系统性、平衡性、模拟实战性、实践性原则,对已有的就业导向的财经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强化对大学生创业及运营能力、财务能力、融资能力、投资能力和风控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弥补了传统财商教育的不足,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进行
摘 要:为了满足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国际市场营销英语”课程需要突破传统教学困境,采用创新应用型教学方式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开阔国际商务视野、良好职业素养和熟练掌握外贸岗位实践运作能力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文章基于生态教学理论和情境教学理论剖析了应用型教学在“国际市场营销英语”课程教学中以生态化互动要素驱动教学实践和问题情境关联教学实践的机制,同时,针对课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文章以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土壤农作学”课程为例,深入分析高校“土壤农作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转变教师传统授课观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准确融入思政元素”“变革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课程思政考核机制”“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提高课程专业知识吸收”“培养学生思政观念,增强学生课程思政意识”
摘 要:专业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深度融合农科专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目标,高校教师需深入思考和研究更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文章以“养分资源管理”课程为例,从定位的高度、内容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和传递的温度等方面探索和分析了农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对助力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流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
摘 要:文章以“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对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生产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实践探索,从明确“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实施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开拓课程思政实施载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植物生产类其他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农科;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思政建
摘 要:专业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为例,从优化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科学有效评价考核机制4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总结具体做法和教学思考,并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达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