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曼尼得斯篇》戏剧形式暗含了对追寻智慧进路的隐喻,通过回忆的展开、爱利亚学派的引入,以及少年苏格拉底的双重隐喻,指示了一条重新思考“相”与事物区分的道路。这种“辩证术”与对话体的形式呼应,是理想“修辞术”的内在要求,关乎“引导灵魂的技艺”。其以巴门尼德的“一”为探究对象,通过八组推论的含混及其敞开的阐释语境,提示了一种艰难而开放的灵魂“转向”之路,从而不断接近智慧。 关键词:柏拉图;
摘 要:唐代经疏文本中潜藏丰沛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源泉。经学家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以儒家政教伦理观念为立足点,充分发扬儒家诗美观,赓续了儒家美学中关于“文质”“美善”的论说,从而确认和维系了儒家美学的价值主体性。他还在经学诠释中对这些观点予以自觉贯彻,呈现出因时革新、经世致用、圆融博洽的美学品性,实现了理论智慧与经学实践的统一。他的审美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唐
摘 要:阿甘本在瓦尔堡、尼采、本雅明、福柯和德勒兹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建构了跨越美学、艺术、文学批评、伦理和生命政治领域的“姿态”理论。这个庞杂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进路首先是人的行走姿态,准确地说,是图雷特氏综合征患者的步态。阿甘本从中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姿态的丧失以及临床医学背后的看不见的权力对人类活动的操控。而现代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理性冲击,沦为了姿态,走向了虚无主义。 关键
摘 要:英国文类理论家福勒批判借鉴德里达的反文类观、赫施的阐释学及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论,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文类本质论与文类界限论传统予以重构。其认为文类的本质不在于分类而在于交往,文类的生成不取决于特征决定而取决于要素相似,文类的界限应改写为文类的中间状态,文类的秩序形同有机体的动态生长。福勒提出一种具有语境生成性的文类理解,这一理解值得现代文类理论借鉴反思。 关键词:福勒;文类本质论;文类
摘 要:在苏珊·桑塔格的批评实践中,“艺术情色学”是一条隐秘的、贯穿始终的主线。她主张用一种感性的、身体化的批评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这也正是“艺术情色学”的核心所在。“艺术情色学”关注三个层面的“身体”。首先是批评文本的“身体”,桑塔格大量运用札记进行写作,让思维凭直觉进行跳跃,从而发现没有被线性逻辑所遮蔽的、隐藏在系统之外的新颖论点。其次是审美对象的“身体”,她以电影艺术为例,展示好的艺术
摘 要:在西方视域下,以“气氛”为转向的美学批判潜能,聚焦于美学领域。气氛美学重新审视西方的主流美学——判断美学,强调复兴美学的初心——感性学,把具有间性和准-物特质的气氛作为美学的本体论,将自然生态学纳入审美活动,将美学延伸至社会批判领域。 关键词:气氛转向;感性;美学批判;社会批判 气氛美学的美学批判潜能首先针对的是对审美低级领域的辱骂,并指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合法性。只有在美学层面的祛魅
摘 要:以往关于鲁迅神思与科学的研究,大多关注它们的相通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值得探讨。在鲁迅的思想中,悬拟、学思与科学指向客观世界的真理,而神思、文学和宗教则使人体悟到美与人生。鲁迅把它们当作人类历史中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们缺一不可,不分高下,同时他又划定了它们各自的范围,并针对彼此越轨的现象进行了批判。鲁迅认为调和它们的方法则是不局限于其中一个领域,对它们并行接受。 关键词:鲁迅;神
摘 要:榜单承担着场域内各阶级发放区隔标准、争夺规则阐释权的建构功能,作为依靠市场经济原则兴起的网络文学,网文榜单的建构内涵不仅具有原始的意识形态性,还具有自下而上的大众文化性。然而由于波斯特提出的电子媒介时代主体性新构型,即建构主体的权威消解、建构对象的符号性、去中心化的双向互动,网文榜单的建构能力出现弱化,以某一文学观统摄网文场已不现实。这一现象的本质是网文评价体系在后现代背景下出现了实践问
摘 要:圆明园,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独具的“诗情画意”,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景观对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营造出了诗意盎然的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在园林意境上,透过景观营造,清帝们于山水之间体仁悟道,将儒家治世理想与士人知识分子情怀予以解读、再现和升华。总之,圆明园里的诗情画意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内在文化心理积淀的一种外显与呈现,饱含着中国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自觉追求。
摘 要:中原地区与外番地区交流时,番人进宝获得人们的关注,产生了以此为主题的故事、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以中原地区与外番地区在不同时期交流的历史环境为背景,梳理出从唐代至清代番人进宝图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和面貌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隐藏寓意的转变,论述番人进宝在中国古代艺术的形象与寓意的流变。番人进宝图流变中番人特点与称呼逐渐混淆,随着明清时期有更多地区的外番人来到中原,多地番人的特点共同构成番人进宝
摘 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精准化和实效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效能研究。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要素体现为指标,要植入明确的价值导向,坚持政治导向,把握住根本目标,找准工作定位,注重过程管理,着眼全局、注重整体,充分收集开展效能研究的资料要素,开展比较分析,明确效果反馈,进而构建系
摘 要:在20世纪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意识流叙事技巧作为一种深化心灵探索的方式,邂逅东方审美传统,从而诞生了新的美学表征与诠释。汉语文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针对此技巧进行解码并进一步创新。首先,意识流作为一种新文学范式被引入,并在与传统文学模式的对话中深化与拓展。其次,探讨了中国文学对意识流小说的个体探索和文体实践,特别是在语言表达和文体形式上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区别和转变。最后详细剖析意识流在
摘 要:山水画临摹到创作的转换研究从山水画的临摹和创作入手,论述如何处理好临摹与创作的关系这一绘画者所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而会先以社会学的方法切入剖析山水画写生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特性,通过具体临摹方法、创作方法,如进行创造性的临摹,可以把从临摹中汲取的营养,例如笔法、墨法、意境的营造、穿插、构图等艺术语言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在临摹与创作中间进行合理的转换与衔接,进而展现山水写生与创
摘 要:歌曲《青花瓷》是歌手周杰伦的一首经典中国风歌曲。《青花瓷》曲如其名,具有一种柔和婉约的古典之美。歌曲的各部分形式结构紧凑,歌词韵律整齐,编曲丰富多样,唱腔慵懒自然,情感哀而不伤。歌曲意象万千,创造了一个经典的“有我之境”,意蕴的蔓延亦深刻绵长。本文试从审美形式、审美情感、审美意蕴三个角度,对《青花瓷》进行审美方面的解读与探究。 关键词:形式;审美;中国风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
摘 要:“他者”是相对与“自我”而言的哲学范畴,在艺术中是唤起“异质感”体验的重要保障,能够使作品产生阐释性和神秘性的效果。《观》作为台湾“无垢”剧场的代表性舞蹈作品,是创始人林丽珍对“神鬼”“天地”“人”进行礼敬的封箱之作,其中将“自然物象”进行“他者”建构的实践具有重要代表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然物象;他者;《观》;形式分析 一、引言 “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对于“自我”
摘 要:色彩是塞尚艺术思想的重要主题。色彩是画面的形式语言,也是意义生产的最小语法单位。在19世纪之前,素描被视作绘画的第一形式语言,更符合古典视觉模式。色彩则经历过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至印象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逐渐成为形而上学的新主题。塞尚在色彩问题上尝试超越几何之眼与肉身之眼的绝对界限,综合了色彩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美学等多方观点,提出多重视觉模式,以“色彩真实”还原现象之美,传递“绘画精
摘 要: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中国古典绘画理论重要的理论之一。南北宗究其根本并不是流派的划分,而是对中国山水画两种不同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划分。董其昌肯定“南宗”绘画风格,并提出以“淡”为宗的审美理想和“不求形似,以画为乐”的文人画精神,对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南北宗论”主要内容的解读来探寻其真正精神内涵以及董其昌对待“南北宗”的真实态度。 关键词:南北宗论;文人画精神;淡;
摘 要:行动者理论视角下农民画的发展传承路径分析以贵州省水城农民画为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将贵州水城农民画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田野考察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人类因素与非人类因素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从而分析水城农民画在传承发展中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及相互间所产生的影响。文章旨在突破以往对水城农民画研究中只关注人类因素而忽略了非人类因素的局限,通过对各方面因素的展开分析,丰富农民画传
摘 要:在新中国的红色美术创作中,描绘伟人形象是永恒不变的热点。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这十余年间,出现了一批描绘周恩来总理形象的红色美术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等多个门类,其中尤以中国画作品最具代表性。这些作品为什么会在此时期频繁出现,在构图形式、主题内容上又有何特点,如何对周总理的形象进行塑造,在此时期塑造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有何特殊意义,都是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选取了19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道教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为了消除汉人的民族隔阂,并加速以鲜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加大了借用宗教力量以推进其民族文化融合的的政策力度。道教作为汉族的本土宗教,首先被得到北魏鲜卑族拓跋部的信奉与推崇,佛教也得到北魏政权的高度重视。北魏初期的佛道教信仰对其时的政治文化影响深刻,也对石刻文献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佛道教信仰丰富了北魏初期石刻书法面
摘 要:李白诗中常于飘逸之外透露出寂寞之感。这份寂寞来源于其“客寓意识”、他对“谪仙”身份的自我认同以及浩渺的宇宙意识所带来的广阔视野。李白以“望的姿态”寻找“归宿”,伴随其一生的“客寓意识”带来漂泊的寂寞。李白以“谪仙”自处,而“谪”则让他感受到被遗弃的无人问津的寂寞。李白从宇宙的角度俯察人生无常,于诗中展现出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阻碍与自由等矛盾关系,揭示万物共同的寂寞。 关键词:李白;寂
摘 要:“五四”时期,中国儿童小说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诸多儿童形象,作家们饱含深深的同情和悲悯,记述了这时期儿童的生存和精神困境,以文学形式再现了他们的真实影像,以可贵的人性光束照亮、温暖着儿童的生命,呈现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和对特定时代现实的反思。 关键词:五四;儿童小说;儿童形象;人文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琼台师范学院2022年度校级课题资助一般项目“五四中国儿童文学诗性研究”(qtn
摘 要:新世纪女作家家族叙事相较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同类叙事呈现出女性观念的变化。一方面,作品既继承20世纪女作家家族叙事中的“女性经验历史化”,又具有辩证女性观,曾经缺席的男性存在得以复归且不乏正义者;另一方面,借家族叙事关注女性生命之外,作者将视点放在女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或现代化对家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入侵上。双管齐下,以铁凝《笨花》、王安忆《天香》、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的家族小说
摘 要: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始终将书写民族的道德史当成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乔伊斯意欲借助布卢姆这一反英雄人物的边缘化遭遇和隐喻的“犹太性”来揭示爱尔兰民族的伦理困境。通过“流亡”的布卢姆身份的含混书写,乔伊斯所要呈现的是包容差异、跨越边界、走向边缘,以及对立融合的多重伦理意蕴。本文结合乔伊斯的生平传记、历史语境和文本分析尝试勾勒出乔伊斯对立融合的伦理关系图景,也为构建种族、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体伦理关系
摘 要:安徒生的童话中蕴含丰富的生命哲学意蕴,通过对安徒生童话中代表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其所传达的生命哲学:顺着生命的河流走;谦卑是一种智慧的姿态;唯有一颗纯净的心才能洞察世界的真相;神圣的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些指向生命根本性存在的思想的传达,才让安徒生童话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承传百年的经典。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生命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2018年度青年
摘 要:滨口龙介的影片创作风格独特,多以自然主义为基础,注重对于细节和人物情感的表现,热衷于在自己的作品中设置生活的谜题或困境,结合实验性的叙事方法,让电影文本和生活文本充分融合,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和复杂性。滨口龙介的新作《驾驶我的车》也延续了这种创作特色,从故事的具象化讲述和艺术化呈现中揭露导演对情感关系的态度。《驾驶我的车》将创伤记忆作为电影文本分析的方法论,回到具体的文本层面,且探讨创
摘 要:神话文学,是古人的繁星与沧海,是历史的诗意与浪漫。中国神话如同遗传基因,在中国动画这个载体中不断延续,始终未曾湮灭。本文联动生物学领域与动画学领域,以遗传学三大定律为视域,解读中国动画中的“神话基因”。遗传学三大定律是指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与交换定律,它的意义在于优化后代。运用遗传学三律理论优化中国动画“神话基因”,对于中国神话动画的未来去向具有上下求索的引路意义。 关键
摘 要:德国纪录片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作为曾为纳粹党服务过的极具争议性的女性传奇人物,其作品呈现出毁誉参半的政治美学色彩,代表影片《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中袒露出的身体美学,既是扭曲政治语境下的身体规训,又是电影诗歌笔墨下的身体赞美。她还在20世纪40年代就展现出创新性的技术美学革新,极致追求画面的形式美,严格掌控声音制作。 关键词:莱妮·里芬斯塔尔;纪录美学;《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
摘 要:电影《深海》是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精神分析动画电影,通过一个独特的梦境视角来讲述抑郁少女参宿在坠海后所发生的事情,最终得以“救赎”的故事。本文通过精神分析探究深海世界的无意识象征意象,以荣格“原型”去解构影片中的人物,从而挖掘整个“梦境”所隐蔽起来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电影《深海》;精神分析学;无意识;原型 1963年由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的电影《八部半》(Eight a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熊从山那边来》是一部聚焦老年题材的现实主义佳作。年轻的加拿大编剧、导演萨拉·波莉将它搬上银幕,改编电影《柳暗花明》生动展现了老年人的人生困境和思想情感。影片获得了多个奖项提名,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称得上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成功之作。原著的艺术魅力、影片鲜明的民族属性、兼具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改编策略、知名演员的号召力和出色表演是这一改编作品取得成功的重
摘 要:近年来,导演韩延所执导的《滚蛋吧!肿瘤君》《动物世界》《送你一朵小红花》以及《我爱你!》等现实题材电影受到观众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作为专注钻研“伤痛题材”的青年导演,擅长运用绝症、死亡、衰老、家庭伦理关系等社会议题,去审视不被主流社会所关注的底层边缘群体。并在电影创作中形成了具有多维度生死关怀下的“伤痛美学”、温暖现实主义的“悲喜剧”以及动物隐喻等多重具有明显作者个人风格的叙事策略。这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越发成熟,电影侧拍纪录片也逐步占据重要位置。置于国内电影新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模式之下,中国电影侧拍纪录片不只是单纯的纪录片文本,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来说该纪录片更具有某种其他的价值与使命。电影侧拍纪录片正在积极参与电影意义的建构,在某种意义上,电影侧拍纪录片与影片之间已然实现文本勾连,以阐释性、互渗性、互推性等方式与影片形成互文关系,由
摘 要:《迷魂记》是导演阿尔弗雷泽·希区柯克拍摄于1957年的作品。希区柯克在该部作品中通过语言(对白)叙事与图像叙事所形成的互证关系确立了主人公斯科蒂凝视行为的合法性及艺术性。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该影片以男性作为中心视线出发点所呈现出的叙事图像以其强大的视觉表现力遮蔽了处于语言(对白)叙事中潜在的女性的回视动作。最终,在语言与图像所构成的叙事张力的作用下,作品形成了一明一暗两条
作者简介:荆明,1993年阜阳师范学院毕业,历任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副主任、美术学院院长;现任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高校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多次入选安徽省级美术作品展览。
作者简介:张露,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品名称:“苏情桃苑”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 作品说明: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桃花坞木版年画通常以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色彩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为色彩基调进行组合,给人一种对比强烈、欢乐明快的视觉感受。
作者简介:薛立祥,无锡工艺学院教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山水画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人民日报社《艺术》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