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家精神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其在目的论上蕴含“至善”的伦理归旨,过程论上体现“从善”的德性实践。它的提出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伦理遵循。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三重伦理诉求:学术研究向度体现为从克己他律的被动约束到多种语境下的修身自为;教学育人向度体现为从单向的知识传输到师生人伦关系的情感重构;社会服务向度体现为从自我中心的身份取向到融入共同体的家国情怀。这需要大学教
摘要: 教育家精神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在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上相互契合,以教育家精神作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可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内在于大学教师的心灵世界进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点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样态与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外在于大学教师的行为责任进而弘扬教师教育家精神品质,以教育家精神基因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这也即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方面嵌入、多主体赋能、多维度黏合与全方位融通,有利于大学内部治理形成“利益共享”的矩阵式结构、“多元协同”的主体性复归、“上下互通”的扁平化体系与“价值理性”的制度性保障。然而,囿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过载、盲目崇拜、伦理风险与价值局限,也容易造成大学内部治理的价值危机、削弱主体地位、淡化过程体现乃至异化目标与手段。为进一步推动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通过加
摘要: 学情分析是以学定教、开展教学的前提和依据。但在教学实践中,囿于教师精力、能力与技术发展等限制,学情分析面临数据难以全面获取、分析客观性不足、学情反馈滞后、结果缺乏应用等诸多现实困境。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强算法、强算力为基础,有助于全面采集学情数据、科学高效分析学情、及时反馈学情、合理应用学情分析结果,提升学情数据的采集广度、分析效度、反馈速度与应用准度。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应从
摘要: 大学课程教学评价目前存在若干典型的还原论导向,即目标导向、内容导向、过程导向、收获导向、工具导向和形式导向等。整体论观照下的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实乃目标、内容、过程、收获、工具和形式诸因素共塑的产物。从具体特征上看,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以知识性、育人性和方法性为固本基石,以艺术性、风格性和张力性为高位引擎,以类层性、多样性和时变性为行动方略,以关联性、谱系性和整合性为思维总则。高质量大学课
摘要: 作为基于算法、模型、规则自动化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多模态内容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出特征就是高智能、自主性、全面性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我国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因其即时交互、快速迭代和人机互动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致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明确目标导向、强化技术赋能、聚焦
摘要:“大思政课”运行,是指“大思政课”由理念走向行动的动态过程,在课程与社会融合贯通的视角下呈现出贯通运行、协同运行和全景运行三重样态。从大中小学学段间的思政课程贯通,延伸到思政课与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景联动,“大思政课”运行不断突破课程界限,逐步澄清其与传统思政课的理念“大”“小”之论争,纾解“课”“社”联动之困境,解决制度“破”“立”之难题。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运行,应以促进师资队伍协同
摘要: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其外在环境之多重“势”的影响。除了深度认知和充分把握外在的“势”,各方还应对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内在的“失道”“无法”“乏术”“近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进而着力创新督导工作的运行体系,有效推进督导工作“弘道”“合法”“驭术”“成器”:以关于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建设的中央文件精神为理念指引和行动依据;超越认知藩篱,消弭理念赤字,丰富督导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督
摘要: 创业意愿是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家庭背景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客观因素。然而,在控制了家庭背景之后,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观因素仍有待深入探究。基于魏德曼本科生社会化理论,本研究提出社会化发展水平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假设,并以省域高校大学生发展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毕业规划学生群体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存在
摘要: 学生虚拟流动作为身体流动的补充和延伸,被国际高等教育领域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学生流动形式面临着现实困境、学生虚拟流动模式价值凸显以及新冠疫情等外部局势的催化下,全球学生虚拟流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学生虚拟流动的国际经验可归纳为:将学生虚拟流动纳入国际化战略;加入虚拟交流联盟;将学生虚拟流动项目纳入大学课程体系;统计和监测学生虚拟流动数据。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我
摘要: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然而大学以学科组织作为基本组织结构,边界封闭又彼此隔离,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目标、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权力以及学科认同等方面均存在突出矛盾,亟需重塑大学组织结构以及学术组织间关系。通过构建传统学科组织间相连接、跨学科组织与传统学科组织相聚合、多元学术组织一体化的“线”“面”“体”式协同培养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大学内部学科教育资源的自由
摘要: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书院课艺数量与书院数量、考课次数、书院额数和刊刻频率直接相关。尽管历史上汗牛充栋的书院课艺多已散佚,但其现存数量依旧十分巨大,无法准确估算。清代书院课艺具有一定的经学、文学
摘要: 苏轼在两次兴学运动中认为当“因循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今世,也即主张书院与官学并存;但是随着官学化运动的发展,苏轼转而支持官学的发展,甚至参与其中。这与他“学者,王者事也”的学校观有关。他认为,兴王化之教才是地方官员修建学校的目的,而官学与书院均为王化之所。目前统计的10所东坡书院,主要是后人崇拜苏轼,并以之为主祀对象的祭祀性书院,这也决定了这些书院呈现尽可能地追寻先贤遗迹,但
摘要: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亟待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尤其需要建设一批切合职业本科定位、凸显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产教融合型教材。职业本科产教融合型教材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基于多方参与,以多样化形式实现传统教材与数字资源的结合,并将技术知识的研发作为内容基础,体现鲜明的职业本科教育特色。职业本科产教融合型教材建设须遵循以下基本逻辑:以多元主体参与开发保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