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表述“物”“我”之境的内涵。 这里的“物”即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把符合人们审美的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起到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生动的景物描写或渲染特定的氛围,或烘
写文章这件事,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并不是游移不决说两面话,实情是这样。 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准备功夫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无所谓难。准备功夫一点儿也没有,或者说有一点儿,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笔来样样都得从头做起,那当然很难了。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真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为写文章,这样的习惯本来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写文章太有用处了。你想,咱们
冬天是寒冷的、安静的、纯洁的,也是单调的、乏味的、枯燥的,可在一位位作家的笔下,冬天却蕴含着无穷的韵味。老舍笔下的冬天是“温晴”的,犹如一位性格温婉的女子;郁达夫笔下的冬天是“灵秀”的,在不经意的点染间,将一幅格调淡雅的水墨画呈现在我们面前;茅盾笔下的冬天则是“寒冷”的,然而,“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运命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
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罢。一般说来,则为“游春”“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 我不是诗人,
第2版 《一日的春光》 1.(1)尽情地享受。(2)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 2.(1)反复说的原因:作者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了;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已经离开。(2)作用:欲扬先抑,突出了“一日的春光”的主题。 3.(1)朱自清笔下的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2)冰心笔下的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盛娇艳。(3)写作示例略
文题亮相 生活中的每一人、每一物、每一事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只有以认真的态度面对事物,美丽和精彩才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请以“那次,我很认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夜间,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突然,一束微弱的光从门缝钻了进来…… 我缓缓起身,走出卧室。昏暗的灯光下,年近七旬的母亲正在做鞋。她左手引线,右手捏针,因为线头毛糙,所以她将针线移于台灯下,时不时用嘴唇抿湿线头,再抬一抬镜框,努力将针眼摆正,但线头却好似躲猫猫般,多次闪过针眼与母亲手指的双面“夹击”,过了好大一会儿,母亲才成功地将线头钻过针孔。此前,我从未如此认真地观察过母亲做鞋的模样,但这一次
回首往昔,那些一度让我沉迷的往事早已湮灭在记忆的长河中,唯有那段甜蜜的时光,让我恋恋不已。 冬日,柳树被风无情地吹刮着,天似乎被墨水浸染过似的,看上去灰蒙蒙的。我努力睁开双眼,套上外套,跌跌撞撞地向外面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外婆在灶台间忙碌的身影。此时,一股粥香飘出,灌入我的鼻腔,只见外婆佝偻着背,端着一碗莹白的米粥,步履蹒跚地向我走来。温热微甜的米汤伴着软香的米粒下肚,令人心生温暖。我望着外婆
又是一年水稻成熟季,沉甸甸的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轻轻摇曳,天边泛起一抹晚霞,将稻田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清甜的稻香使我想起了那次认真种稻的经历—— 蝉鸣声声,犹如夏日里悠扬的旋律,空气中弥漫着暑气,我刚回到老家,爷爷便带我去田里体验种水稻。 出发前,我干劲儿十足,心想今天一定要大干一场,帮爷爷分担农活。下到田里,我看着爷爷黝黑的背以及不断滚落的豆大汗珠,不免有些心疼,便自告奋勇道:“爷爷,我帮
花在何处?是在花海之中,还是在草木之间?毫无疑问,最绚烂的花,是开在人心的那一朵。 几天前,我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一则故事如一汪泉水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在我的心头盛开了一朵鲜花。 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一双遍布沟壑却写满坚毅的手,默默地承担起一份被寄以重望的担子,开创了一项令世人惊叹的事业。她,就是黄令仪——一位为芯片事业奉献终生的老人,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 半个多世纪以来
在我眼中,母亲是一位坚韧而勤劳的女性。她今年38岁,然而岁月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温柔的痕迹,生活的重压和工作的艰辛让她的面庞过早地刻上了岁月的沧桑。 母亲是一名外卖员,这一职业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上或许会被一些人瞧不起。然而,在我心中,我却认为她的这份工作无比崇高。就是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却如同坚实的磐石,支撑起我们这个家庭,让我们在失去父亲的庇护后,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宁。 母亲每天骑着
奶奶把蒸笼放上炉子。“啪”的一声,煤气灶打开了,一小片蓝中带着金黄的火苗迅速蹿了起来,蒸锅底部那小小的一片被岁月燎烤过的痕迹,在这股高温的催化下再度呈现出黑色。 “啪”,又是一声,厨房顶部的抽油烟机被打开了,“呼呼”的声音充斥在耳畔,还有空气与水蒸气的摩擦声,火苗“噼啪”作响,似乎还能听到奶奶在厨房中忙碌的细微喘息声。 过了十分钟,蒸笼顶部冒出了一股又一股白色的水雾,在厨房四处弥漫,在冰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作为开场节目,“风吹雨洗一城花”的谷雨美学惊艳了全球,尽显中华文化之美,让文化强国的理想照进现实、照见未来。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节气是农民开展播种的“指南针”,更是我们认识四时变化的好帮手。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节气文化。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秋战国时期又增加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此时,人们对四季的观念已经很明确了。在《管子》一书中,出现了大暑、中暑、小暑等有关节气的名称。到了西汉,淮南王刘安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和四季变换的规律,创立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版本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廿:读“niàn”,指二十),下半年是八廿三。 [选自《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 二十四节气歌(版本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
一、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由于二十四节气科学确切地反映出了一年季节与气候规律性的变化,而且每个节气又固定在一定的日期上,使用方便,因此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早在农耕社会,老祖宗就特别重视节气。自周代始,迎接“立春”时,上到王公大臣,下至草头黔首,莫不以大事视之。古代流传着“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的歌谣,西汉农学家汜胜之便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编成《汜胜之书》。 “二十四节气”关注农时、适
二十四番花信风,也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这是古人为了总结二十四节气中小寒至谷雨期间的花事所提出的节气概念。程大昌《演繁露》卷一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宋人吴文英《水龙吟·用见山韵饯别》词:“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携手同归处,玉奴唤、绿窗春近。想骄骢、又踏西湖,二十四番花信。” 在我国古代,一百二十日应八个节气,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
写作误区 有些同学写作文,总喜欢将人物如照片一样置于眼前临摹,这样写出的顶多就是一张照片,无法将人物的独特之处活化在文中,读之味同嚼蜡。 文题亮相 有人为“成功者”做传,像居里夫人历经千辛万苦发现了镭;有人为“失败者”做传,他们虽败犹荣。我们可以学老舍为自己作传以娱乐,也可以为他人写传以赞美。 请以“ 小传”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人物传记。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盛夏时分,蝉鸣聒噪。彼时,我们正在少年宫参加乐团排练,休息间隙,后排突然探出个脑袋,她大声问:“你是何越吗?我们初中会在一个学校哦。”(开头的环境描写言简意赅地烘托出了写作对象的性情。) 我一回头,就撞进了她的眼眸。聚光灯的边缘正好罩住她的脸,小麦肤色的脸庞上,一双琥珀色的瞳孔闪耀着快乐的光彩。(抓住了“眼睛”这个细节,写出了人物开朗活泼的性格特点。) 我被吓得瞪大了眼睛,愣愣地点了点头
技法讲解 “虚实结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这里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进行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为想象之景,多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中,能引发人的联想。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对联想想象的描写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相结合的一种表现手法,使描写对象更加富有层次感,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主旨更加深刻。 根据表达需要,同学们可从以下三方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又错了!重来!” 面对钢琴,我眼前好像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我弹了一遍又一遍,可手指却像故意与我作对一般,总是把握不住节奏,还不断串指。手腕早已酸痛不已,腰也变得僵直,可弹出的音符还是漏洞频频——跨越高山的路是那样坎坷。 但为了梦想,也为了老师与妈妈的期望,我不断地向这座“山”发起“攻击”,弹琴的水平也日渐提高着。 考级的日
800米跑,对于体重超过140斤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山。但是,现在我就站在“山脚”下——红色的跑道仿佛变得一眼望不到头,大家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滴——”跑圈开始了。我刚抬腿跑了几步,旁边的同学就呼啸而过,我很快被甩到了最后——“山路”崎岖,“台阶”陡峭,看着大家虎虎生风的双腿,我心生绝望。 此刻,体育老师的话回响在我耳边:“800米拼的是毅力,大家加把劲儿,关键时候准
■ 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请拿起笔,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把它写下来。 请以“校园新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 一、立意角度 根据文题可知,写作时应围绕升入初中以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校园新生活”
九月,我们告别小学,带着新奇与幻想步入中学,迎接我们的是为期一周的军训。这不仅是对我们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我们意志的磨炼。 清晨,我们与微风相约,“一二一,一二一……”校园的寂静被同学们震天响的口号声打破。你看,烈日下,全体同学神情专注,五指并拢,双手紧贴裤缝,脚尖分开约60°。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汗水早已将同学们的后背浸湿。我们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仿佛有无数虫子在爬,但我们每个人都坚持一动不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小学时光的一幕幕尚在眼前,转眼间,我们就要翻开初一的新篇章了。 如今,我们再也不是别人口中幼稚的小学生了,我们的思维、行动要得到更高的提升,要转化到另一个维度。所以,让我们忘掉小学里所有的得失喜忧,来迎接初中全新的自我吧! 九月一日是开学的第一天,我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新学校,得知在开学前,初一新生要经历为期七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可我并不害怕,因为我知道,这是为了磨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