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苏晓波 美国俄勒冈大学地理系教授 长期以来,旅游被认为是一种推动发展的经济活动,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本期笔谈以作为方法的旅游为出发点,重新认识流动世界里面的人与人以及人与地方的动态关系,分析人们如何在当今高度流动的世界中体验旅游生活方式,以及伴随旅游生活方式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旅游作为方法意味着不局限于短暂离开惯常空间去其他地方获得新体验,更重要的是强调旅游在组织生产和消费过
尽管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应当怎样生活”,但一般伦理学的兴趣集中在道德行动及其与幸福的关系上,而对其他实践理性兴趣寥寥。胡塞尔指出了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分野,“与实践道德理性的某些原则有关的道德只是伦理的一个部分”2,“如果我犹豫是否应该在晚上听肤浅的滑稽剧,还是欣赏贝多芬庄严的《英雄交响曲》时,我可能会理性地决定后者,但这里不存在道德意义上的良心问题”3。胡塞尔意欲寻找实践理性的一般性原则,而非有限
二元对立是现代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思维帮助人们区分、认识世界,形成社会与自然、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客体与主体、心灵与身体、男性与女性、本地与异地等对立概念。这些二元论很多是对“定居社会”(sedentary society)的认识,流动社会的出现使其中一些对立关系不再牢固。 流动世界中万物移动互联。流动连接不同时空,此处与彼处相互联系,家乡的日常生活与路上的流动体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
一、知行合一:以旅游作为认知世界的方法 作为背包自助旅行实践的重度“中毒者”,笔者由始至终地将爱好和研究合一,坚持做有热情有温度的研究。可以说,笔者满足了所有非专业人士对旅游专业学者的想象,然而专业人士却有另一番评价。曾在一个暑假一波又一波的“浪迹”中,被另两位认识国内几乎所有旅游研究学者的同行评价道:“感觉全中国只有你这个大学教授有暑假!”与此相对,在我们去土耳其参加旅游跨学科会议时,Anna
长期以来,旅游多被感知和定义为一种经济产业、休闲活动和消费实践。这种窄化的理解使得旅游研究多关注目的地、客源市场和游客个体,弱化了旅游在日常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广泛的存在及其产生的显著影响。新兴的旅游地缘政治研究已经证明,旅游和地缘政治是亲密交织、相互组成和互相影响的4。笔者认为,要理解旅游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联以及旅游的地缘政治嵌入性,需要超越上述的产业化和个体中心主义的旅游理解。将旅游视为全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中国式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日益成为红色文化传播强有力的载体,在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与景观 从旅游的角度而言,红色文化与景观不仅是旅游商品,更是独特而富有价值的文化吸引物与教育资源。
当我们开始探讨旅游作为一种减贫方法时,背后隐藏一种工具理性思维,随即引导出一个关键问题:旅游作为一种方法,如何能够有效促进减贫事业?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应旅游减贫这种方法如何不同于其他减贫方法,如何在实践策略层面提供一些案例经验参考。基于参与云南“阿者科计划”5年驻村建减贫项目经历,笔者溯源了该村的旅游减贫方法施行历程,有以下感悟。 一、旅游主客互动可以作为理解贫困和消解偏见的认识方法
[摘 要]在旅游研究中,游客凝视是广受关注的概念,持续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积累。其中,有两种倾向值得重视,一是游客凝视常与旅游凝视混用,二是过于关注游客凝视的视觉特性。文章通过对厄里原著的评述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游客视角出发对游客凝视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探讨了游客凝视与个体社会性需求的关系。研究发现,相悖于逃离惯常环境的初衷,作为“社会人”的游客能够通过凝视介入社会和社会关系,参与感、羞
[摘 要]凝视理论自其诞生之初便伴随着权力的审视与规训,旅游凝视也同样如此。在旅游主客之间的权力关系中,游客通常被视为优势权力者,然而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东道主同样具有凝视游客的权力。文章从东道主凝视的角度出发,选取雄安新区W村作为案例地,揭示游客与东道主之间权力关系及其转变过程,发现东道主为制衡游客权力、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4种方案:隐晦抵抗、公开抵抗、合作和消极一致。研究发现,通常被认
[摘 要]近年来,发掘并打卡平替景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现象。平替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在进入旅游领域后带来了新的景观,并重塑了人地关系。对平替景点的研究为理解媒介化社会中旅游景点的生产逻辑和价值变迁提供了典型案例。文章选取被称为“广州小故宫”的广州农民讲习所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社交平台等多元途径收集数据,分析平替景点的特征、生产逻辑及其影响下的人地关系。研究发现,打卡平替景点的本质是符号消费,
[摘 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
[摘 要]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尝试从文化维度剖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逻辑,揭示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存在“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的文化逻辑。1)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核。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主题、文化事象、文化基因之间存在双向文化互动的逻辑,既要从宏观到微
[摘 要]地方美食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要素之一,但近年来,各地旅游美食的地方性危机逐渐凸显。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城市典型街区为研究对象,以美食店铺为基本单元,采用网络数据挖掘的方法,以地理距离和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评价标准的核心参照,构建了旅游美食地方性的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主要城市典型街区的旅游美食地方性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旅游美食地方性的指标体系由3个二级指标
[摘 要]文章从游客体验旅程视角探讨了游客多次游玩主题公园的内在机理,依据双因素理论构建了游客体验旅程设计有效性、满意度、“没有不满意”、心理丰富性、流畅性感知、最优刺激水平、重游意愿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360份主题公园游览次数在3次及以上游客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1)游客体验旅程设计有效性包含服务内容粘性和服务流程平稳性两个维度,是影响主题公园游客重游意愿的重要因素;2)主题公园服务流程
[摘 要]文章对国内外986篇目的地依恋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文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目的地依恋的相关理论演进、概念界定和研究主题等。在消费关系导向下,文章构建了旅游者视角的目的地依恋研究框架,揭示了目的地依恋的基本影响因素、形成逻辑与结果效应,并提出6个未来值得研究的主题:1)完善旅游者视角的目的地依恋研究框架;2)探索非惯常情境下目的地依恋的形成过程与规律;3)揭示旅游者自我概念变化对目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二战以来世界人口变化的最大特征之一,对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影响深远,对旅游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以1995—2019年20个新兴国家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老龄化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特征,并探究了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老龄化对出境旅游需求有正向影响;2)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出境旅游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不同老龄化程度的新
[摘 要]旅游预期享受与旅行恐惧在旅游者风险决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尚未经过实证检验。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文章以本体安全感威胁为中介变量、以旅游预期享受和旅行恐惧为调节变量,建构了旅游者风险感知对安全行为和重游意愿的影响作用模型。文章对自助出境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共获得509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1)旅游者风险感知对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对重游意愿具有负向影响;2)本体安全感威胁部分中介了风险感知
[摘 要]促进机会公平、畅通向上流动通道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010—2018年5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对农户收入流动性进行考察,继而构建有序概率单位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该影响的异质性。研究有3点发现。1)2010—2018年农户收入流动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位于收入分布两端的农户阶层趋于固化;位于中间阶层的农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