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随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加速互动的新阶段,如何破解以往割裂的城乡对立关系,形成相互嵌入、平等互动、循环共生的城乡共同体和开放包容的文化认同体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文旅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在重塑乡村价值,推动城乡间主体流动、要素循环、社会资本发展与双向修复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亟须构建文旅融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6.001 城乡关系历来是关涉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根本性问题2。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引致乡村和城市均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从乡村层面看,人口外流、文化凋敝、产业滞后、治理失效等一系列“乡村病”掣肘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层面看,由大量人口流入、资源供给不足、环境承载有限等所伴生的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6.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既是对此前多年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经验的总结,也为新时代文旅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最近一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学界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作为一个关注中国城乡发展动向的学者,笔者很为这种局面鼓舞。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6.003 一、以农为本还是唯旅为大? 农旅并进同时关涉农业问题和旅游问题,也可以说是农旅相加所派生的新挑战;而对二者并进的强调,则是社会演变的必需,亦是学术研究之拓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体现,即在国家力量引导下,让旅游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带动农业及其他行业的振兴、转型。 不过,由此亦引出了一个亟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6.00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深入贯彻“一国两制”发展的创新实践,对于港澳与内地的深入合作交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协同发展不仅是指经济合作联合发展,更是社会文化层面的互动、融合与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上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通过传统村落与现代城市的文化融合,有助于理解城乡关系从传统上的二元关系到城乡协调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6.005 流动性背景下,社会生活实践的时空关系正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定居走向移居,这些变化及其塑造的流动实践带来了新的研究话题。21世纪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中的人口流动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是随着区域交通日益便利和城乡关系改变,新型“城乡两栖”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迁移现象。其中,在逆城市化(或“逃离城市”)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6.00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普及率不断上升的背后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作为现代经济和社会系统运行的基础技术架构,其范围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更新。2020年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新
[摘 要]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最高人生理想是超越功利的自然审美之境。审美,作为充实主体情感、激发生命活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感性存在,已然活跃于乡村旅游的现实情境。乡村旅游从业者若想自身抑或是使游客“观照神与美”,先需自身“似神而美”,其在审美意境中的幸福感知既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肯定性感受,亦表现为理欲交融的审美愉悦。文章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依托认知神
[摘 要]旅游演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加剧多元主客文化交往和跨文化互动。我国民族演艺人才逐渐成为旅游劳工移民、少数民族多元社会角色交织的跨地方旅游演艺从业者,其多重的社会接触将有助于阐释旅游情境中的关系复杂性,进一步跳出传统在地性民族旅游演艺研究的范畴。文章选取佤族艺人为案例,以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旅游情境下跨地方民族演艺者的社会接触特点及其角色变迁。研究发现:跨地方民族演艺者进入旅游情境中,经
[摘 要]存在真实性为理解非原真空间的体验提供了新视角。以往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多从客观或建构的角度讨论文化景观修复的原真性,常与舞台化和商品化相联系,存在真实则不再关注客体的真实,强调体验的真实。文章以创意型怀旧消费空间长沙文和友为案例,援引存在真实性理论,采用网络资料、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探讨游客在该非原真消费空间中的体验。研究发现,游客在该空间存在真实性的实现是通过身体体验获得扑面而来的
[摘 要]恐惧通常会让人逃离,但恐惧的娱乐活动又经常能吸引人们参与,这就是恐惧悖论。文章通过邀请受访者参与虚拟现实恐怖游戏后接受深度访谈,借助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研究个体在娱乐恐惧空间中的情绪体验过程,以回应恐惧悖论。研究表明,游客在游戏中的情绪唤起源于对外部刺激的认知评价。该认知评价过程可分为初评价和次评价两个阶段。在游戏初期,游客在接收到恐怖刺激后会应激性地产生初评价,判断自己正处于危险环境
[摘 要]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异同。研究结果认为,大运河(北京段)旅游意象由线性、景观、文化、服务和社交5个维度以及维度下属的16个范畴构建而成。同一河段的“投射-感知”
[摘 要]旅游规划与客流管理是旅游景区关注的重点议题,以视觉为核心的旅游者行为与感知研究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从人本主义出发,聚焦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视觉偏好,建构旅游者行为的三元空间理论框架。通过多代理人模拟开展旅游流预测、旅游线路优化、旅游拥挤预防的研究,实现了方法体系上的整合应用。鼓浪屿实证案例研究表明:1)基于视觉偏好的旅游线路优化基本实现了视觉效用提升;2)优化后的“百年遗迹”旅
[摘 要]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但囿于刻板印象和认知复杂性,旅游形象与真实的目的地并不总是匹配,甚至存在偏差,对这种形象错位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文章从“四川丁真带火西藏”现象切入,应用内容分析法、图式分析法和物种多样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调控前后用户评论数据,总结概括其中的形象错位现象、形成原因及调控结果。结果表明:1)形象错位受刻板形象的直接影响,由人的认知规律支配,地
[摘 要]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环境保护和利益分配冲突成为关注焦点。随着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了解决旅游地不均衡不公平发展问题,学者将环境正义概念引入旅游地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旅游地环境正义包含旅游地空间(客体)和利益主体(主体)两个主要研究视角,文章分别对旅游地环境正义概念、环境正义维度、环境正义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总
[摘 要]价值共毁是在共享住宿服务生态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影响了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先前大量研究探索了共享经济中的价值共创机制,但较少关注共享平台服务系统中的价值共毁问题,尤其缺乏探讨共享住宿平台参与者的价值共毁具体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基于脚本理论,文章以共享住宿平台的主要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方法探究平台价值共毁的前因,并从平台房客角度验证了价值共毁的作用机理模型。通过探索性
[摘 要]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在线视频在旅游和酒店领域中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尚缺少相应的综述性研究。文章从Scopus和中国知网搜集到360篇文献,运用CiteSpace 5.7.R5和VOSviewer 1.6.18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包括文献来源、施引和共被引关系、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和使用理论进行梳理,划分出在线视频的3大方向和6个具体的研究方向,并对有关研究
[摘 要]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的重要支柱,与百姓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紧密相连,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旅游活动的疗愈功能也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首届“《旅游学刊》旅游疗愈专题研讨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专委会学术年会”以开拓旅游疗愈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新局面,促进生命科学、医学与旅游业的对话和融合发展,增强文旅研究的科技实力为宗旨,共同探讨旅游疗愈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