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先生说:“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他认为“中国画要发展自己的独特成就,要以特长取胜”。这种基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的深刻洞悉和自信,依然启发和激励着我们的创作。 本期报道的名家是王澄和马刚。王澄先生不仅是书法家,而且还是诗人,他既开创了碑体行草书,又做到了诗书合一,在当代书坛是独树一帜的。马刚先生的山水画创作,致力于对西北山水精神的探索
王澄 生于1945年6月,河南省开封市人。专业书法,兼及诗文绘事。立“碑体行草书”说,并身体力行。主要出版物:《王澄书法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丛帖·王澄隶书行草书册》《王澄诗文书法集》《中国书法全集·康梁罗郑卷》(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于右任卷》(主编)、《棚下曲·王澄诗词集》《半禅堂选集》《中国当代名家名作·王澄卷》《青灯问礼·王澄书画集》《王澄古稀集·诗词 文论 书法 绘画四卷》。
摘 要:马刚的西北山水画具有开创性,融合地理风貌、传统山水画、多元文化等元素,展现了中国美术在新时代大美术视野下的新思考、新探索。他的作品兼容了传统山水与地域特色精髓,展现出多元文明交融之美,呈现出独特的“在地性”风格,为地域特色与传统绘画艺术实现时代性文化价值提供了深刻思考与独特表述,也为中国西北地区山水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实现性。 关键词:中国西北地区;当代山水画;美学观念;人文地理学
孙君良 1941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1960年入苏州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至今,作品以园林和江南水乡为主题。作品入选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比较展、百年中国画展和江苏优秀国画作品展等国内重要展览。出版有《孙君良作品集》等。 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派文人虽然身处城市之中,但在心灵深处仍
我自小喜爱绘画,但无缘进入美术学校,没学过素描,也不太懂什么是中国画,所以我的学画是从写生开始的。在学校里就喜欢写生,从静物到风景似乎是无师自通,画得很具体,好像也有明暗,别人夸画得像,自己也很高兴。但可惜已找不到这些原始的写生画了。记得在1957年,我把狮子林湖心亭的写生铅笔画搬到了宣纸上,应该是我最早的国画创作,居然参加了华东区六省一市的国画展览。 60年代到画院后,为了搞创作,写生的机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谓:“君子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山水和园林为历代士人所喜爱。虽说历来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大类型,但在名胜古迹、山水佳处也少不了亭榭楼阁的园林构筑,而私家园林造园之始即垒石为山,蓄水为池,先确定山水丘壑后再营造花木亭台。追溯至古代,二者关系更密不可分,唐代王维之辋川别业,我想应是山水中的园林及园林中的山
我以前读书的小学,距离狮子林和拙政园二三百米的路程,放学了或者休息日,我们就去那儿玩,那时的园林里,几乎也没有什么别的人了,所以我们想,拙政园或者狮子林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玩耍的去处,才建造起来的。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去了太多次的狮子林,我们在狮子林玩捉迷藏的游戏,最后藏的人费尽心机也找不到一个踏实的安身之处,而找的人不用花太多的力气就轻而易举地成功了。对于这里的一切,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这使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中国画视域内,主题性绘画的意义和发展历程,揭示主题性绘画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通过审视主题性绘画的历史溯源,更好地理解主题性绘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与变革,进一步讨论主题性绘画传承的“成教化”功能以及其具有“叙事性”的方式展现现实与想象,同时对主题性绘画的当代意义进行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主题性;溯源;成教化;叙事性 主题性创作是中国美术史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关于主题性,2
摘 要:郑板桥在文学史、艺术史上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但无论是诗词也好,还是书画也好,甚至是其“狂士”行为的表现来看,其实都是基于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来。在政治理想与现实生活、文人与商人身份的双重矛盾不断斗争导致内心痛苦时,郑板桥选择寄情于书画。他将内心对政治变革的渴望含蓄地放置于艺术变革之中,通过艺术变革的成功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郑板桥;狂士精神;书法变革 一、郑板桥的“狂士”精神
张志鹰 籍贯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出生于1974年,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江苏省第八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 我出生在鱼米之乡常熟,自幼家境贫寒,然而对绘画的热爱却如同山间的清泉,源源不断。小时候,我常常用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画屋、画树、画小动物、画一切看到的东西,那时候的我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绘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自学山水画,每天都会
黄佳茂 湖南郴州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8年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画山水专业讲师。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杭州国画院特聘教授,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作品获浙江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银奖,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入选第六届、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浙江省美术馆)。 昔郭河阳之论画山水曰:“凡一景
李国良 1979年生于保定,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硕士。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画院研究员,河北省首批“燕赵秀林”文艺人才,河北省中山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青年美协副主席,石家庄市书协篆刻委员会主任等。现就职于河北省文旅研究院,书法美术研究室主任。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七届兰亭奖、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艺术节、全国十二、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进京)。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先后主持《雄安组印》《燕
岑岚 字义德,号披云轩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八届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黔西南州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黔西南州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全国第五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贵州省第三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书协2012、2018年度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作品获第三届康有为奖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等,入展第三、五、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九、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易大厂(1874年—1941年),原名廷熹,字开骐。后改廷憙,号季复。广东鹤山玉桥村人。 陈澧再传弟子,授业于张廷秋(梁鼎芬母舅)、邓次直(邓芬父)、叶兰台、梁鼎芬、朱一新、廖廷相等。秀才出身。曾就读于广雅书院、上海震旦书院,留学日本习哲学教育科,通日、法、英文。拜石棣杨仁山学佛,得名“大岸(厂)居士”等,行宗净土。曾任于鹤山县县衙、新会县县衙、江宁提学使学务、江南省提学使学司、南京临时政府秘
沈子丞先生前辈,嘉兴人。中年后流寓苏州,一度别署柳稣。以画名闻中外。书法亦独绝。用小笔,作浓淡墨。字小,则纯用中锋;若大字,则卧笔疾扫,翻腕转指,以就其锋,奋起发力,顿驻蓄势,合于桑林之舞。尚自谦为“画字”。其谙熟用笔理趣,又善用水墨,结字修短大小,随机应变,章法虚实调合,游刃有余,故不同凡俗。 先生晚年耳聋,喜清静,厌喧嚣,号听蛙翁,反其意也。享年九十又三。吊唁时,余献花篮,并作挽联云:“东台
摘 要:沈子丞是近现代著名书画家,艺术生涯丰富坎坷。自幼受家庭熏陶,精研书画;后入上海中华书局,师从艺坛前辈,画艺精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晚年寓居苏州,期间客居东台数年,继续艺术创作。面对生活起落,始终坦然豁达。他擅画人物、山水,笔墨静雅,气格清和。作品屡获赞誉,晚年作品更显浑厚高古。他以画笔入书法,别具特色,精通诗词及棋艺,以才情气韵绘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沈子
沈子丞(1904年—1996年)原名德坚,别名之淳,晚号听蛙翁,1904年10月出生于浙江嘉兴。先生早年就职于上海中华书局,受名人雅士所染,身上自有一股文人的清逸之气,后又主持图画部事宜,眼界大开,艺术积淀深厚。然这种特有的气息是性情所致、学养的积累、岁月的积淀,更是艺术家自身一生的孜孜追求和磊落风骨的显现。这种不拘师法、自出新意的艺术风范,正是艺术家本身的天性所致。艺术的真谛就是要表现自己的
晚清碑学大兴以来,书法艺术的审美,尤其是学习汉隶魏碑,多追求重、拙、大,以期书法中有金石意味。还原碑刻中文字的模样,成了习书者孜孜以求的方向,认为碑刻的斑驳漫漶,线条的残缺不全,抑或起笔、收笔的方整尖锐,均成了描画的对象,欲将其实在地表现于纸张之上。传至今日,临习汉隶也好、魏碑也好,均以金石之气为目标,似乎书法的审美只剩下这一种选择,对于汉简的墨迹,以及魏碑书而未刻的书丹,视而不见。碑刻拓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