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陆小雅执导的《红衣少女》上映后,获金鸡百花双奖优秀故事片,并引发了较大反响与争议。评论有正负两极,正面评价如“这部影片很好!写的是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峨影厂要打翻身仗,这部片子就能打翻身仗。”这是“中国电影所迈出的突出一步”,是“标志中国电影发展的好的现象”。[1]“影片如是的结构布局、叙述方式和总体构想,既保有生活固有的‘毛茸茸’的原生美,又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它以多层次、多侧面地摄
中国电影史学界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划分的基本共识为三个半高潮或四次高潮,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蓬勃发展”“1956年前后”“1959年的高峰”以及“一个未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1]其中对于1956年的成就多被认为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掀起中国电影的“百花时代”。对于“百花时代”的认识首先是一个时间范畴,即1956年至1957上半年出现的文艺繁荣的现象
1983年,上海南京西路街头。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着白色T恤的年轻人站在大光明电影院对面,饶有兴趣地观察着眼前的车水马龙。他的西方面孔在彼时的上海街头显得格格不入。这位年轻人架好随身携带的录像设备,朝向“大光明”拍摄起来。①托尼·雷恩(Tony Rayns)就这样出现在一部关于中国电影的纪录片场景中。这位毫无学究气的年轻人正是“新时期”以来让西方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引介者之一。 作为一个笔耕不辍的
从我国电影播放史角度看,纪录片《狐狸的故事》(日本,1978)是我国观众较早接触的生态美学影视作品。①1983年,《电影评介》在对“捷克生态电影节参展影片”进行介绍时,用“生态电影”来描述工业化国家修复已经破坏的环境或者减少大自然破坏的电影。②2004年,陆川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以纪实美学风格,对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态问题进行反思,引发大众对生态环保问题进行关注。2004年,斯格特·麦克唐纳发表了《
体育电影通过扣人心弦的运动场景、快节奏的动作剪辑、热血的视听语言表达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提供了现实世界中的英雄想象。在电影塑造的各类角色中,如果能够同时具备励志属性和偶像特质,那将会成为被广泛关注的时代热点,并且被青少年争相追捧和效仿,而中国体育电影中的运动者形象正是这样的银幕典型。 长期以来,基于我国体育领域“举国体制”,这种叙事场景仅存在于专业领域和国际赛事竞争之间,以“为国争光”“集体荣
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幻电影银幕上对未来的想象式图景在传达出某种身体让位于信息的后人类主义①观念的同时,也隐约地显示出某种异于现实世界的虚构性,这一与现实构成方式迥异的特性或可被称为异于现实的“异质性”,其特征常常超越观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在观念上挑战观众对于真实性的传统构想。目前信息网络、生物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人的身体和属性的重塑已然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尤其人机融
天津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城市之一;“电影”一词最早出现在天津;此外,有人认为,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也出现在天津。[1]还有,天津曙光影院是全国首批被中影公司指定的“艺术电影院”。天津有良好的艺术影院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传统。作为我国艺术影院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样本,天津艺术影院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艺术影院发展的总体脉络、现状与问题。 一、天津艺术影院历史回溯 (一)天津艺术影院“
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观众,上影节围绕着“一带一路”倡议举办的活动已成功连续举办多届;自2018年开始举办的“一带一路”电影周,目前已经成为上影节活动中备受关注的板块。“一带一路”电影周用电影开启对话,每年汇聚“一带一路”国家电影展映推动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电影交流与合作,获得了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国际
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电影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1]以及“吸纳和整合全球优质电影资源要素”[2]。面对建设电影强国的时代目标,通过选取国际上票房和口碑较好,且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进行翻拍,不仅能让国际上更多优秀电影作品进入我国观众视野,也为电
2023年12月3日,儿童音乐电影《旺卡》(保罗·金,2023)在北京举行全球原创首映礼。《旺卡》是剧情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蒂姆·伯顿,2005)的前传电影,由《帕丁顿熊》(保罗·金,2014)的导演执导,《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制片大卫·海曼担任制片人,主演提莫西·查拉梅、休·格兰特等主演。片名中的“旺卡”是这一系列电影中的主要线索角色“威利·旺卡”——一家神奇巧克力工厂的所有者。 《查理
在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内容生产者与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制作视频作品的门槛不断降低,剪映、美册、小影、西瓜短视频助手等各种主要应用于移动端的短视频制作工具层出不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其中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作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最初的简单动画到现在配图、文字、配音等各要素齐全,让人观看到“真伪莫辨”的高质量短片,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作品已经越来越接近
在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时代,关于手机的镜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中。数字时代使影视制作更灵活、多样,也为手机的电子屏幕特写镜头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在手机作为一种日常通信工具出现在电影中时,对手机屏幕或其他电子设备屏幕现实进行特写拍摄镜头也已经“侵入”电影,一方面可作为故事情节的线索推动剧情发展,或通过电子屏幕上的信息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另一方面也以“元影像”即“影像中的影像”的形式重构电影的
“一带一路”倡议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较大提升。国家文化部2016年印发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1],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掀开中印关系的新篇章。在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中国与印度签署了《关于视听合拍的协议》①,开启了中印两国电影文化交流的新起点。201
2023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这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完成了加强共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整体目标,在多维度的倡议创想下实现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合作,在不断加深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坚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中,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电影人在包括电影节展
自然纪录片的发展始终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不停吸收利用最新技术手段中,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传递知识的同时,给观众呈现“艺术+科技”的双重美感体验。本文以自然历史纪录片为案例,呈现古生物复原技术、毛发复原技术带来“真实性”突破。解析了当代技术在自然纪录片中的艺术应用:基于常规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视觉艺术的耦合、特殊摄影技术发展与视觉艺术的耦合、后期动画技术与叙事艺术的耦合。 一、自然纪录片的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望见山水——绿水青山生态兴》(以下简称《望见山水》)于2023年8月15日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该片一共六集,每集一个主题,前五集以林、土、沙、草、泽为内容,对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家”为主题,唤起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该片创作历时4年,主创团队涉足我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图从宏观角度绘就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①(或简称“十四五”纲要)提出以来,中国文化领域产生了许多新变化与新现象,电视剧创作环境与行业生态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包括追求短期回报的跨界资本退潮、观众对剧本需求的多样化、视听技术的快速多次革新、市场循环完善与产业升级、新媒体冲击下传媒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等等。为了应对这
一、内容再造:舞蹈创作的新话语 内容是舞蹈创作的灵魂,内容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舞蹈节目的成败。近年来,随着节目内容的多样化,传统舞蹈节目呈现出式微之态。一方面,传统舞蹈节目内容固化,缺乏创新,观众出现审美倦怠和审美疲惫;另一方面,舞蹈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程式化的舞蹈内容和机械性的文化符号复制使得民族舞蹈类节目遭到“降维”打击。同时,为了迎合受众,吸引流量,各大晚会的民族舞蹈类节目逐渐出现娱乐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