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出行。少年行,二三少年结伴而游。 关于旅行,梁实秋说:“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这是说成人,少年的身上不会有这么多的羁绊。 人生的许多第一次,前面的路上,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扑朔迷离。舟楫年代,阡陌上依稀稚小的背影,是王维的“咸阳游侠多少年”,行
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追逐着声音的浪潮,渴望被听见,被关注。然而,真正的深味却往往藏匿在无声之处。 无声并非寂静,而是一种宁静的力量,宛如夜空中的繁星,默默闪耀,不喧嚣,却有着无尽的魅力。它是大自然中花开的瞬间,无需言语,却传递着生命的美好;它是智者的沉默,蕴含着深邃的哲思;它也是心灵的沉淀,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于无声处,我们能听见岁月的声音,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发现曾被忽视
【美文一】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
诗人海子曾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珍贵事物,它们曾温暖着我们的记忆。而越长大,我们更是生发出这样的感悟: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比如阳光、水、时间,朋友之间无数次心照不宣的微笑与拥抱……这些珍贵之物,不占据空间,却重如泰山,它们以无形之姿,赋予我们生命最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让我们一同珍视这些生命中的宝藏,用心感受
【美文一】 十多年前的冬天好像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尤其在乡下,四面都是荒草和田野,冷风在旷野里四处扫荡。而我还是一个孩子,又能拿什么跟它抗衡呢? 乡下的冬日里,除了风,还有雪。我通常是一个人打着小小的伞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那时衣衫单薄,伞也不听使唤,被吹得东倒西歪。我像一朵蒲公英,在空旷的田野上,飘啊,飘啊…… 清晨,我们总是早早出发,上学才不会迟到。可即使穿得再厚,也比不上一团火带来的温暖。有
【美文二】 永乐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后被列为“天下行书第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那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 唐太宗喜爱《兰亭集序》,因其在书法史的演变中,创造了一种俊逸雄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大体取决于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请擦亮你的慧眼,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你的生活吧。请以“发现生活的另一面”为题作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众人悲秋我便不,颂秋本色是刘郎。在刘禹锡眼中,被贬谪的经历不止有秋之寂寥,还带着春之昂扬。这就是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在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而不仅仅取决于事物本身。 本着这样的思量去写这篇文章,就会发
【名家下水文二】 这世界上的每个职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一个小说家,要用文字创造不同性格的人,书写真实世界中不曾存在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事;一个演员,要用表演去树立真实的甚至“过于真实”的艺术形象;一个画家,不仅仅要再现世界,更要创造世界,单纯模仿,是成不了真正的画家的。 但是所有的“超越”,都要从对现实的学习开始——如果一个小说家要写历史小说,就得去学习真正的历史;如果他要写行业小说,就得去了解
【学生佳作示范一】 缓缓推开木门,一道阳光直入心扉。眼前,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下舞蹈,身后,阴冷的小巷已无踪迹。心中的那道木门轻启,原来门的另一面,是灿烂的阳光…… 生活就像迷宫,每一道困难之门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美丽花园。 已是暮春,我随父母去乡下小住几日。驱车行在路上,过眼的葱郁风光尽数泛了黄,风似乎已褪去温度,让我的心中一片清冷。心中似乎被这暮春之景感染,阴沉得仿佛渗出水来。耳畔,似
【学生佳作示范二】 在这热闹繁华的世间,我们或许需要多留一双眼睛,去追寻另外的感动…… 小草在雨露呵护下柔软细腻之时,你看到它的娇嫩可爱,眼里充盈着它的生命之绿。可你是否看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看到它每一次被践踏而折腰却又毅然高昂的头颅?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崇高呢! 大树在茂密丛林中屹然耸立之时,你看到它的生机勃勃,赞美它的枝繁叶茂。可你是否看到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所走过的每
在我还小时,孔子就已经与那些大人们喋喋不休要求背诵的唐诗宋词一起,存在于幼年的记忆中了,那时总觉得他一定是一个板着脸的严肃老先生,就像在督促我背诗的父亲一样。 后来上了中学,孔子的形象就定格为了课本中彩色封页上的那一幅画像。让我意外的是,画上的孔子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严厉,又高又宽的额头,眉目安详,胡须柔软地下垂。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宁静庄重的微笑,那笑容里的目光谦逊平和,但又蕴有一种深厚之感。
《到山中去》是作家张晓风游历于山水间而写下的散文集。自年少时,她就喜欢观山亲水、赏花阅人,足迹遍布苏南、粤东、闽北、鄂西多地,只写心底最温柔处刹那的震撼。“路歧歧路两悠悠,不到天涯未曾休。”她说,在汉字中,她最喜欢“路”字,一半是“足”,脚踩下去的地方;一半是“各”,“各人有各人的去向”。那就是“有所往,有所返,有所离,有所聚,有所予,有所求——在路上。”只要出门,就总有许多故事,许多传奇情节在路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
“秋天的味道”这个题目,决定着文笔的重心要落在“味道”上。但是,在文章首段如此重要的位置上,作者写的并不是“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种味道”,而是“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 开头如此简洁,又因为文笔重心的“有意偏离”而醒目——她站在秋天里,眺望“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但是作者并没有忘记题目“秋天的味道”。因为在这个以时间(秋天)为起点、以空间(西单牌楼)为终点的路线图上,作者匠心独具,运用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古意】 借古喻今,抒发隐逸山林之志 伯夷、叔齐是古代两位著名的隐士,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以野菜为食,留下了著名的《采薇歌》。后世常以“采薇人”指代隐者。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人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
阅读训练一 楚王好细腰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①,故文公之臣皆牂②羊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朝。是其故何也?君说⑤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⑥然后带⑦,扶墙然后起。比⑧期年,朝有黧黑⑨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 《墨子·兼爱中》 注释 ①恶衣:破旧或粗劣之衣。②牂:母羊。③韦:熟皮。④练帛:大帛,粗疏的织物。⑤说
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他在1903年至1933年间创作了近30部剧本,这些作品深受观众欢迎,特别是1908年,伦敦有四家剧院同时上演他的四部剧作,形成了空前盛况,毛姆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牛津大学曾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在法国被尊为伟大的小说家,被誉为“英国的莫泊桑”和“太平洋的吉卜林”。他的作品以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和情节跌宕有致而著称,吸引了不同国家的读者。
岁月悠悠,时光如梭。悄然间,在寻觅岁月痕迹的旅途中,我发现了那份无言却深沉的亲情。它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默默陪伴,温暖了我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寒冬。如儿时那盏昏黄的灯火,是我心灵深处永恒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千篇一律的皮囊下,跃动着的是我炽热的灵魂。”这不仅是外婆的写照,也是对她坚韧的生命力的颂歌。外婆,是一位永远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心中只有对家人的深深爱意。我曾试图用世界的广阔与美好来
淹没于夜色中的我曾苦苦追寻太阳,却不知那陷于黑暗路途中的游子,时刻在思慕着那一抹柔情似水却又耀眼夺目的月光。 夜暮降临,月色如湖水般清透皎洁,台灯的光微弱地闪烁着。挑灯夜读的我正值心情烦闷时,门突然被轻轻地推开了,母亲小心翼翼地探出半个头,几丝银发似与月光呼应。沉默了一会儿,母亲先开口说:“闺女……妈给你做了粥,哦对,还有热牛奶……”话音未落就被我不耐烦的一声“别说了,没时间”打断。这时连月光似
刘子昱自述 我来自苏州市振华中学,爱好播音、跳舞,喜欢阅读与写作。写作是生活的记录,也是我内心情感的抒发。阅读则是在充实生活,从别人的视角看世界。“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许我的文字做不到填补裂缝,但我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一点光。 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曾经,我讨厌蔷薇。 我讨厌它的颜色:不是红的就是粉的,俗气;讨厌它的香气:甜齁齁的,腻人;讨厌它枝叶蔓延,嚣张膨胀;讨厌
苏州的九月,是静默的、内敛的,不像春夏那般肆无忌惮、热烈张扬。它像是一位满腹诗书的老人,不声不响地倚在石桥之上,目光流转,安详宁静。 天空是碧澄澄的,干净透亮,像是孩童的眼,不沾染一丝尘埃。九月的晴天通常是没有云的,那么大的一片天,只偶尔有不知名的鸟儿匆匆掠过,不留下一丝踪迹。不知为什么,一到了秋,哪儿都安静了许多。知了不吵了,改为轻轻地吟诵;虫儿不闹了,改为低低地浅唱;空调外机也不轰隆轰隆地响
杨一兰自述 文字是什么?小时候,是绘本,是妈妈温柔地讲的故事;六七岁,是带拼音的圆体字,是快乐的载体;八九岁,是绽放在纸墨间的童话和小说,是一幅悲喜交织的画卷。而现在,我对文字的形容是温度与深度两个词语。温度成就文字之花的颜色,深度成就的是文字之花的内在品格、气质、修养。我将带着对“温度”与“深度”的追求,继续在读书写作之路上行走。风景很美,永远不会枯燥;山重水复,也总有柳暗花明。 有时网页卡
语文,字面理解就是“语言”和“文字”,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语文中浓缩了全世界的精华。 三四年级时,我对着英语直挠头,“痛恨”老外发明这么古怪的字符难为人,简直不可理喻。后来才明白,对于外国人来说,汉语又该是怎样难读的一部“天书”!可这“天书”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骄傲。汉字就像一位带着面纱的美人,她独特的魅力藏在那层纱后若隐若现,而大多数人却只是想当然地扫上一眼,至于这美人究竟长什么样,美在何处,就
我家中有个盒子,金属材质,那是奶奶的针线盒。盒子不大,却满载着我对奶奶的回忆。 这个小盒子里装着长长短短的针,还有许多缠起来的五颜六色的丝线。它修补过爸爸的领结、妈妈的衬衣,缝过我的小衣服、小裙子。我裙子上的小花儿,就是奶奶用针线盒里的丝线一针一针缝出来的。我太喜欢这些小花儿了,它们有着粉嫩的花瓣、翠绿的叶子,旁边还有一只翩翩起舞的红色的蝴蝶。看着蝴蝶,我的思绪飞向远方,飞回到那个夏日的午后……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朵美丽的音乐浪花,不是简单的宫商角徵羽之音,而是一程风雨一浮生,一笔相思一念长,融入各种情感,蕴含多变情怀,诉说心中故事。 初识琵琶,是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声声催人泪下,韵律幽幽惹人心碎,信手得来,低眉续弹,弹尽心中无限事。穿越时空去寻觅,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江边,月光缓缓洒下,
小满将至,春风渐止,时夏将半。春天将五颜六色的花开成了绿肥红瘦的夏,麦粒渐满,樱桃红亮,枇杷肥美,桑葚玫紫,丰收在望。小满未满,一切都恰到好处。 周末难得有闲暇时间,我们来到离家不远的山坡上写生。山中长满果树,繁花还未开至荼蘼,却已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模样。微风不燥,我端坐下来,四周绿草茵茵,万物怡然自得。我取出一张宣纸,色彩缤纷的颜料静静躺在盒里,色调仍那么饱满,鲜亮。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选定一
花开自在,花落从容,如你。 忆起母亲说,你的前半生仿佛都是苦痛和磨难。幼时生在农村,小小年纪便已学会照顾一双年幼的弟妹,顶着寒霜去山上捡柴、挑水、做饭,样样离不开你。婚后,你更是不得轻松片刻,时时要照顾母亲与舅舅,为他们操劳一生。苦难,仿佛成了你生活的主旋律。 可是,你却把所有的苦难都活成了自在。你从未对任何人说过年轻时的苦,你说人不能老活在过去,要眼里有现在,心中有未来,你从未把劳动当作生活
暖光倾泻风款款,世间芳华尽此时。东风来了,何不乘风而动?去追一场盛大的春,赏万物复苏之笑颜,与天地间的缕缕生机共赴春的盛筵? 逃离万丈高楼,逃离钢筋水泥,我随家人来到了一处远郊的山庄。听闻那里有一处海棠园,亭台静美,花开满目,我不由得心生向往:春日百花盛放,海棠又将如何在其中独辟江山呢? 车到庄门,仍未见其真容,目光投向远处,只在连绵碧色之中瞥见几抹粉霞点缀其间。我心一沉:这海棠该不会还未醒吧
饮尽杯中酒,赏心亭上,栏杆拍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腰间吴钩,锋芒尽失。稼轩的词,是南宋兴衰的历史,浸润着千年前英雄的难凉热血,而今读来,仍泪眼潸然。 少读辛弃疾,是元宵的漫天灯火。上元节的火树银花,散落如斑斑驳驳的细碎金子,倏地隐匿在如漆的黑夜中,消逝了。可留给世人的,却是吹箫鼓笙,鱼游龙跃的载歌载舞。微醺的风,似吹散了烟火的孩子,在人潮中蹦跳。亦如初读《青玉案·元夕》的年幼的我,幻想着“火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