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故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创造的叙事理念相结合生成的新型教学实践形式,其在发展认知、支持内省、促进人际三方面对学习有积极影响。在虚拟沉浸式学习环境下,数字故事教学从5方面促进学习者实现深度学习:在环境方面,建构真实、复杂、整合的学习境脉;在知识方面,提供逻辑与意义联接的知识表征方式;在思维方面,指向高阶与迁移的认知方式;在能力方面,强调问题解决的个体经验优构;在个体发展方面,促使其
摘要:科学思维是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评估九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特设计了一套测评工具,并基于Rasch模型从评分者信度、单维性、试题评分结构、试题拟合度、分离度、误差统计、怀特图等方面评估工具的整体质量。经分析,测评工具整体信效度较高,试题拟合度和分离度符合要求,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怀特图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们的科学思维水平普遍有待提高。总体上看,这套测评工具符合要求
摘要:目前蓬勃发展的元宇宙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为教育元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而作为元宇宙重要应用场景构建方向的教育元宇宙相关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以CiteSpace和VOSviewer为研究分析工具,对我国教育元宇宙研究领域进行全面深入分析,通过构建和解读“我国元宇宙研究领域作者共现图谱”“我国教育元宇宙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我国教育元宇宙研究关
摘要:家长教育焦虑是家长因对其子女教育问题的焦虑过度化而产生的紧张、忧虑、不安、烦恼等负面情绪状态,是存在焦虑、未来焦虑、身份焦虑的总和。从外部世界和自我的角度来看,社会竞争催化的时间恐慌、时空分离引发的选择困境以及自我认同缺失遭致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是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致因。纾解家长教育焦虑,应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入手,回归教育的本体价值、确保学校的育人主导地位、唤醒家长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促成教育焦
摘要:专业选择权是大学生理应获得和享有的学生权利。个体化社会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专业选择权则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体化发展。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发现学生个性需求和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大学生专业选择权法律规定的模糊及高校刚性管理体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专业选择权的实践落实。因此,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以保障大学生专业选择权,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个体化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摘要:新技术时代的来临,使文科发展进入了或复兴或进一步边缘化的时期。一方面,依托于技术带来的数字化学习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文科或将焕发新的生机。但与此同时,技术崇拜也会给新文科建设的知识生产与人才培育功能带来严峻挑战。技术时代的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质量至上和以人为本。具体而言,要坚守人文价值,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派;基于大数据研究优势,强化理论阐释能力;警惕功利陷阱,实现技术赋能的学科使命;明确新
摘要:首先介绍学习进阶相关内容,包括学习进阶定义、要素、层级。接着根据学习进阶层级,建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框架:依据对应经验层级;意义、方法、内涵、外延对应映射层级;关联对应关联层级;应用对应系统层级;创新对应整合层级。随后根据此教学框架,展示具体课堂教学案例:粤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互感和自感”。最后对学习进阶视域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进行反思:创设情境是中学物理概念教学基础;突出主体是中学物理概
摘要: 数学过程目标并非无缘之说,是课程理论发展的应然要求,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实然表现,更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数学过程目标意欲强调“数学过程”,是数学课程期望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以获得数学经验的预期,是数学活动与数学经验的双重规定。数学过程目标并不是一种单独表达,而需要与结果目标配合,渗透于其他课程目标中,更应该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发展特点进行分层落实。过程目标是我国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也是形成核
摘要:全科教师有效地应对了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由于自身及其他原因,全科教师“标签化”问题愈发凸显,被贴上“全科”素养匮乏式、身份附加功能窄化式、内驱力缺乏式等标签。为了重塑全科教师这一形象,以角色理论为基础,分析全科教师“标签化”问题产生的学理原因,并从以下三方面纾解全科教师标签化问题:理性认知教师角色,强化学科知识素养;摒弃社会失实期望,避免教师角色过载;激励教师自我认同,提升教师角
摘要:劳动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基于劳动素养的内涵和结构,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编制了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结果表明,中学生劳动素养主要包含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2个维度,共9个项目,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29%;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双因素结构模型拟合最佳;总问卷及其维度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由
摘要:教材审美的超越性建基于审美时间的独特结构,其审美发生的非既成性、对象呈现的包孕性、知觉的主观次序性、体验过程的自返性,都体现出与日常经验的线性时间观截然不同的时间性特征。从时间与审美的关系视角来解释教材审美状态与日常使用状态的差异,进而以“理解”的时间认知教材,以“包孕”的时间延伸教材,以“结构”的时间寓意教材,以“自返”的时间欣赏教材。在审美时间性问题的把握中反思教材育人问题,将有助于师生
[摘要]审美观是审美主体从心理层面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交互、评判、理解和再创造之后,在人脑中形成的抽象理念、本质表达和概括形象,其由审美价值观、审美交互观、审美创造观3个基本要素构成。培育青少年审美观的具体对策为:基于青少年成长的演进规律,推动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审美交互观—审美创造观的递阶转化;落实五育融合,由自然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科技审美维度培育青少年审美观;打造体验基地,依托社会资源
[摘要] “电子政务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培养电子政务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OBE理念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为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电子政务概论”课程要完成知识目标、思政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四大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生合作竞争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创新协同能力的提升。为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课前资源整合,利用好数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