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从文字、图片拓展到了视频领域。通过以Sora对视频类记者的职业规范可能带来的挑战为切入点,对生成式AI浪潮下新闻专业意识进行再思考。作者认为,原有的新闻专业操作要求需要有更广阔的外延,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律己,更要学会如何他律于机器。人机协同中新闻从业者应占据“核查者”的主体地位,明确适合生成式AI条件下的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新闻传播教育应训
【摘要】视频生成模型Sora表现出惊艳世界的物理世界理解与模仿能力,以视频世界模拟器的身份成为AGI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通过整理Sora的技术突破与技术局限,以Sora为界将AGI发展历程划分为经验积累、能力涌现与全面泛化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特征进行概括梳理。基于上述梳理,归纳分析现阶段AGI对传媒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包括生产力再升级、职业认知更新与市场结构重塑,并对AGI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摘要】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
【摘要】媒体融合成为我国主流媒体转型改革的核心指引,也为政务新媒体发展壮大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深入剖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政务新媒体的三重发展,并从高质量与时效性的矛盾、娱乐性与严肃性的平衡以及从同质化到特色化的转变三个方面,探讨政务新媒体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不足。最后,对政务新媒体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政务新媒体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政务新媒体;政务宣传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分领域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成领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背后有显著的国家治理逻辑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则内在地嵌有媒体融合逻辑需求。媒体融合实现媒体与社会和国家同构助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媒体深度融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逻辑耦合,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赋能国
【摘要】受新媒介技术碎片化影响与推动,整个社会阅读领域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有学者称之为“后阅读”,其主要特征包括:阅读视听化、情景化、现场化及其带来的交互体验等。在这样的阅读文化转型发展的整体背景下,我们当下的新媒体强势和主导的出版生产,内容上碎片化严重,形式上快餐化剧增。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需要适应阅读文化转型环境下的智能出版生产条件,在出版观念和编辑理念方面积极探索,守正创新,建设全媒体环
【摘要】海外华文媒体历史悠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也是增强华侨华人身份意识的重要文化工具。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众多,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高,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加强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鉴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星洲日报》是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在将近百年的办报史中,它生产优质内容,传承中华文化,担当不同文化对话的使者,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展现了华文媒体在维系华人身份认同与
【摘要】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增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意识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原理揭示出话语是一种表现为观念和范畴的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水平和现实社会关系的抽象反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根据深植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其建设的原则和路径也应从中国实践出发,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为核心,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话语
【摘要】Sora模型作为构建物理世界通用模拟器的路径方式,证实了生成式AI对现实复刻的强大能力,诱发人们对技术镜像的生态级反思。首先阐明Sora技术逻辑的两个关键词,即生成性与转化性;其次从技术性问题和主体性问题两个角度分析了生成式技术失灵所导致的镜像困境;最后探讨了技术同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对齐治理路径,强调在视频叙事上在观照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在主体行动上助力推进多元主体价值规训与协同演进。此外,依
【摘要】广告回避反应作为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提升用户广告接受度、增强广告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小红书是用户数量庞大的新兴广告媒介,其广告效果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对小红书自媒体广告回避现象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用户对小红书自媒体广告存在广告回避反应,广告回避影响因素包括感知目标障碍、感知广告杂乱、既往消极体验、广告刺激强度、广告内容可信度等。 【关键词】广告回避;广告效
【摘要】数字哀悼是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对话,也是个体与他者的情感联结。然而,网络空间中出现了生者悼念自我“死亡”的特殊哀悼实践,指向个体内向的对话与情感体验。基于对话自我理论,以豆瓣小组“网络公墓”中“哀悼”自我的帖子为例,揭示数字自我哀悼的动因、人内传播过程以及个体的情感体验。研究发现,个体出于疗愈自我的情感需要“建墓”,意象化地埋葬过往情感;自我在数字自我哀悼中卷入媒介,生成时间、空间面向的多重“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信息环境的变化,也给政策传播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梳理了近20年来我国政策传播的热点议题及研究框架,总结了国内政策传播机制演变与媒介进化水平相关的阶段性特征,聚类归纳了价值观念、机制模式、策略议程和效果反馈等四个重点议题。为适应媒介的人性化趋势,进一步满足公众民主参与和政策信息需求,聚焦重点议题提出了未来政策传播的研究方向。
【摘要】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场域,使之在内容、主体、范式、场域等方面呈现出新型传播样态。数字化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现实危害表现为历史真相在“信息流瀑”中被稀释,民族情感在“过滤气泡”中被离散,历史共识在“泛娱乐化”中被解构,唯物史观理性思维在“众声喧哗”中被弱化。为此,我们需通过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强化算法技术监管、
【摘要】在泛娱乐化语境以及亚文化“抵抗”情绪充斥的当下,诸如脱口秀等狂欢类节目用“冒犯的艺术”,通过线上造势、线下路演的交互,引发了一股全民狂欢热潮,成为年轻人消遣放松的一大趋势。然而,诚如笑果“辱军”事件那样,一味追求“笑点”,让其在文化价值导向的“脱轨”边缘反复试探和不断洞穿底线,当前业已成为狂欢类节目表演失范的经典体现。基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通过对脱口秀的话语范式、工业生产、狂欢广场的建构等
【摘要】桂林版《大公报》是新记《大公报》极为重要的子报。作为一张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宣传理念的报纸,桂林版《大公报》在全民抗战中的舆论宣传,以其题材和形式的丰富性、时代性、选择性和涵盖性,充分展示了桂林文化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生态嬗变,亟待学术界予以重新评价和高度重视。通过对桂林版《大公报》历时近四年的办报特点的整体性观照,试图勾勒其抗战舆论宣传的特色,并对其未来有待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领域提出展望
【摘要】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既有对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知识生产与边界工作的广邃思考,亦有对新闻策划、媒介事件、算法伦理、网络公共事件等微观问题的深刻洞见;既有对新闻传播学术脉络的耙梳与承继,亦有对研究方法创新、研究范式融合与中层理论深化的自觉与追求;既有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本土化发展与学术鼎新的眼光与气度,亦有置身新媒体技术前沿辨识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与媒介化逻
【摘要】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新媒体语境下农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具有助力农民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提升、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播、助力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构建等赋能价值。做好做实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民媒介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行动、加强农民媒介评价和参与的提升行动是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媒介素养;新媒体;农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
【摘要】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评论深入阐述意义,旁征博引,往往能起到凝聚共识、引领导向的作用。《河南日报》打造大型评论品牌“何言”文章,政治站位高、思想内涵深刻,表达方式新颖,注重“时度效”有机统一,营造崇尚实干的浓厚氛围,再次彰显了党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上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凸显了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评论;主题报道;媒体融合;创新 河南省第
【摘要】围绕讲好故事、讲清道理、创新话语体系,转变观念、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手段等内容,充分借鉴兄弟媒体成功经验,对当前主题报道现状与问题进行认真回顾检视,以期厘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主题报道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主题报道;时政报道;用户思维;结果导向 作为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载体,党报主题报道传递党的声音和主张,阐释各级党委政府政策举措,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直接决定着党媒挺进舆论主战场的
【摘要】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以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节目中田园梦的视频化再现,解读节目呈现的媒介空间,并探讨了对其他节目的启示。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向往的生活》;田园梦 “田园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早在中国魏晋时期,许多名士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选择隐居田园。陶渊明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中表现出对乡土田园生活的赞美,对桃花源的向往,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介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网络不仅跃升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它更是在新兴传播领域“独领风骚”,成为一种新媒介环境下不可或缺的传播渠道。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环境是一种更为开放的传播环境,这种开放性既体现在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开放,也体现在对信息报道形式的开放,其传播具有双向性、平民化、虚拟性、互动性特征,使得网络在报道新闻热点事件时具有更大的传播力和
【摘要】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现结合媒体多元化发展的新特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地实现向大众的传播,吸引更多人关心和保护非遗,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非遗保护;媒体多元化发展;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明结晶。中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摘要】通过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和口述史方法考察中原名窑传播规律,分析当前中原名窑传播的主要编码形式并查找其问题和不足,发现针对不同场景、不同受众的“文化集合编码”是当前中原名窑传播的新理念,包括与其他传统文化相融的编码、非遗文化编码、科学文化编码、审美文化编码等。通过对这些文化特征的强化,并在传播中形成文化集合效应,促进社会对中原名窑文化的协商式解码。 【关键词】文化集合编码;中原名窑;文化传播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深度媒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时代,深度媒介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身的逻辑起点与形成要素:第一,深度媒介化需要重新聚焦媒介的物质性,深刻认识到深度媒介化时代媒介已经渐趋日常语境化,从而展开一种“去中介化”的研究,这亦是提出“深度媒介化”的逻辑起点;第二,数字媒体变革、先锋社群、传播型构三种要素分别为深度媒介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驱动力量与分析框架,它们使得“深度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