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丰富又珍贵。 它不仅蕴含着天地人事,更在今日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近段时间,我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手艺人有着深浅不一的交流,希望以此了解海外的创作生态。法国雕刻艺术家皮埃尔·萨拉格纳克(Pierre Salagnac)的一席话尤其触动人心,他说:“我的工作室虽小,但我十分珍视这里的一器一物,铜器所凝结的工艺之美与观念之思显得尤为珍贵。”毋庸置疑,他就是万千手艺人的一个缩影:沉心创作,重视
用“潍坊风筝”点亮生活 1980-9800元 中国创意设计机构Studiososlow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为灵感,设计了“风筝”系列灯具。在造型设计中,将传统风筝形式中的板式八卦风筝造型与立体风筝相结合,对八面体风筝元素进行延伸扩展,并以硬翅纸鸢的燕尾形状与正八面体结构相结合。 同时,用不同的排列方式、颜色和纸面呈现尽可能多的效果。在纸面选择上,这家设计机构使用不同颜色肌理
“极繁”是一种艺术风格,它源于17至18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主张在造物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材料与装饰元素,如复杂的线条、缤纷的图案、细腻的纹理等,让作品给人既复杂又精致的感觉。直至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加里·斯蒂芬(Gary Stephan)提出了“极繁主义”的理念,并受到无数创作者们的青睐。 放眼世界各地的手工艺,不少创作者们似乎也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作品、场景与项目的塑造之中。从几个世纪前欧
在历史的演进中,一批批精巧的工艺随之诞生。这些传统工艺因自身所凝聚的历史褶皱、个体叙事、社会折射而厚重,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之间或多或少生出一些距离。因此,让传统工艺走近现代生活、与大众更为亲近,—直以来都是延续传统工艺生命力、从而让其得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那么,怎样才能让传统工艺连接现代生活?或许下面这个展览能给出方向。 3月,由aolab物集设计
公元631年10月,玄奘历时17年,跋涉5万千米终于叩开印度那兰陀寺的大门,为大唐带回大量的佛学经典,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传奇。 千百年后,“85后”的四川姑娘莲羊飞越4 920千米,重走取经路,只为考察被遗忘的文化瑰宝。 2019年11月,莲羊以一幅《玄奘入那兰陀》岩彩绘画再现了1388年前玄奘抵达终点的那一瞬间——远处是炫彩瑰丽的西天景象,烟霞环绕的那兰陀寺矗立其中,画面下方,风尘仆仆的玄奘
“朝冠脱了方无事,却爱山僧百衲衣。”宋代诗人陆游的《怀昔》道尽了对民间简朴生活的向往,其中所谓的“百衲衣”,便是自古以来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服饰。 古人所说的“百衲”,其实就是当下的拼布。“百”有繁多之意,“衲”则为一种缝缀、缝补的技巧,它是寻常百姓家的妇女或专业的制衣裁缝通过拼接不同颜色、形状和纹理的布料,制作出的一件件可穿、可赏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人们在年年岁岁的缝补以及你来我往的交流中,用拼
深厚的中国传统拼布艺术 拼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不只是节日的装饰、喜庆的打扮,更贯穿于生活的全过程。出于御寒与美观的目的,人类最初用兽皮、树皮、树叶拼制简单衣着,这缝制的技艺也就是艺术的拼合。原始社会的贯头衣、战国时期的动物纹针织绦、汉代的丝锦拼缝手套……这些都是拼接缝制的服饰。《周礼》所记载的“刻绘为雏瞿”则记录了当时剪贴雏鸟于皇后衣服的做法。“百衲衣”的名字出现在《敦煌
争奇斗艳点亮乡间 “叫我唱唱我不难,比不上描龙绣牡丹,牡丹绣在门帘上,看花容易绣花难。”走进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山间村落,处处可见家家户户的门上挂着漂亮的拼布花门帘,鲜艳的布片巧妙地拼成各种吉祥图案,乍一看“貌不惊人”,但细细品味,韵味却很浓,和城市各家门前千篇一律的防盗门相比,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帐帘上是龙和凤,门帘拼出牡丹香。”山西独具特色的传统窑洞民居,堪称民居文化瑰宝,层层的砖筑
就近取材,把布拼得姹紫嫣红 钟爱蔬果,乐此不疲,自号“笨笨奶奶”的赵志纯生于1951年,是一名中国果蔬拼布艺术家。她家住济南市槐荫区,是济南铁路局配件厂的退休职工,如今成为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将传统的荷包转化为果蔬摆件和玩具,塑造了极具特色的拼布艺术。5年前,赵志纯获得上海浦东新区“蝴蝶杯”拼布缝纫创意大赛“创意奖”,组委会奖励她一台崭新的蝴蝶牌电动缝纫机。这么多年,笨笨奶奶的果蔬布艺
拼布是一种在时空上贯穿了古今中外的手工艺,不仅形成了不同区域、民族、时代的鲜明风格特色,还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拼布艺术体现在图案命名、骨骼与图案的构成特色等多方面。拼布是将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的工艺及作品,在流传的空间范围上遍布世界各地。希望将收集与整理后的中国南北方多个地区的500余拼布作品,通过解析、总结中国典型民间拼布的图案、骨骼命名、构成法则等方式,将民间拼布图案的构成以通俗方式进行展现。
拼布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它让世界看到了来自中国的历史内涵和民族情感。当下,关于这门艺术的传承,人们有许多方式,如作品创作、工艺展览、文化项目。而展览,似乎更能让人们走进作品,感悟作品。2023年,第九届“胜家杯”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在杭州展出,可以说,这是一个汇集灵感与创意的大本营,创作者们也在其中找到了一片自己的“栖息地”,你来我往,相互交流。这届展览恰逢杭州第19届亚运会
日渐完善的拼布生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拼布常被纳入女红领域,女红的诸多技法中涵盖了拼布所用的技巧,尤其是贴布。古时的民间百姓,尤其是达官贵人,不太满足于在素色真丝上进行布的拼接,他们会根据基础材料,在布料中绣制玲珑有致的图案。逐渐地,拼布自成—派,发展为今无相对独立的一门手工艺。 放眼世界当代拼布领域,美国率先将拼布跟当代设计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美国拼布艺术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日常教育和功能使
大约在30年前,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设计专业毕业的陈晶,以拼布作品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而在当时,国内还并没有“拼布”一词,而是人们俗称的“绗缝”。毕业进入国家机关的那些年,陈晶对拼布艺术念念不忘。时至2013年国内举办的“化零为整.21世纪美国拼布艺术展”,让陈晶惊叹于大学时期的绗缝工艺竟有着如此不凡的表现力,这一年,陈晶决定重新认识拼布,并开启新的创作之路。也正是因为这场
立足拼布,探索世界 拼布在中国自古有之,百衲便是很好的印证。而在欧洲,拼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1到13世纪。到了19世纪初,拼布手工艺开始在欧洲兴起,尤其是在英国和法国,女性开始将多块小布片拼接成大块布料,并加以装饰和刺绣,制作成被子、窗帘和枕套等家居用品。这种技术最早被称为“破布拼贴(Patchwork)”,后来延展出了更加精致和复杂的形式,并向各地广为传播,成为了欧洲乃至全球的一种手工艺。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这是《辞海》中对“发簪”的解释。发簪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饰品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经过一代代手艺人的赓续传承与精益求精的造物追求,如今的簪钗不仅有“固定发髻”的使用功能,更多的是“美化”的装饰功能,而这种美既表现在色彩之美、材料之美、造型之美这些看得见的“外在美”,也蕴藏在工艺之美、材料之美、文化之美等看不见的“内在美”。
漆器作为发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工艺制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好的声誉。而阳江作为曾经的“全国五大漆器基地之一”,自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江漆器制作工艺始于明末清初,经过近百年发展,到了清雍正七年(1729年),阳江漆器凭借其耐腐蚀、与画融合的优点迅速占领了市场,走进了大众的各个生活空间。自17世纪远销欧洲后,阳江漆器就在欧洲上层社会刮起了一股“中国风”。这些绘有中国纹样的漆器成为流行于
油纸伞作为现代日用伞的鼻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代匠师不断改进,凝聚了中国人的精湛技艺和东方智慧,是一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据文献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人们便开始采用物美价廉的纸作为伞的制作材料。目前发现最早的记录,是北魏时期的“绿油伞”——以纸贴伞面,涂油防水。最初的纸伞主要用于宫廷礼仪,唐宋时期开始传人民间,到了明清时期已在民间普及,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
筷筒,顾名思义,就是盛放筷子的容器,专为筷子而生,是家家户户厨房都少不了的必备之物。但随着时代发展,新材料、新设计的出现,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家庭结构、餐具类型等变化,让传统筷筒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塑料、不锈钢、合金等新材料从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的筷子收纳盒。因此,传统筷筒成为一种带有历史记忆的藏品。 对于传统筷筒的记忆,大多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那时的筷筒
花山岩画是世界同类岩画中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岩画群。凭借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左江花山岩画景观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花山岩画的申遗成功,不仅提高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让壮族文化为更多人知晓,也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创产品本身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让花山岩画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东阳竹编作为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当地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之_,凭借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与深厚的历史传承,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一定盛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东阳竹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本文围绕东阳竹编的国际化传播展开,并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式,助推东阳竹编在国际上进一步大放
摘要:梁平木版年画作为巴渝文化的瑰宝,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B有300多年历史。本文旨在通过梁平木舨年画的图形样式和制作过程的介绍,深入探讨其百年发展史,反思其在新时代下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发展新途径,以弘扬民间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传统文化;梁平木版年画;个性化;传承 梁平区地处重庆市东北部,根据《梁平县志》记载,梁平地区被称为“梁山”,境内东西北三面都是山,丘陵交错,约
《手艺之思:手工艺审美与批评》 姜坤鹏|文化艺术出版社|98元 本书对手工艺展开了系列研究,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现状与批评,主要是对当代工艺美术现状的批评;二是工艺与文化,叙述传统审美维度下的创作观念等;三是治玉与审美,主要阐述琢玉工艺的观念。丰富的内容和富有启发性的哲思让该书成为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研究者、玉雕艺人值得研读的—本著作。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 【著】阿什莫林博物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