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神动力是激励人干事创业的重要力量,它源自人特有的精神需求,是更为持久深刻的动力源泉。新时代新征程特定的历史方位凸显精神需求满足的紧迫性,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本特征也内在要求了精神动力的蓬勃发展,新时代青年物质生活保障有力、思想活跃程度高、信息来源途径多样的普遍特点也呼唤着精神动力的引导支撑。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激发青年一代的精神动力,应当帮助青年树立正确
摘 要:共同富裕话语有其独特的内在生成逻辑,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发展。从概念史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话语经历了反思与探索、深化与拓展、转换与革新、创新与超越四个阶段,形成了“革命求富”“建设谋福”“改革致富”“全面共富”的话语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共同富裕话语的内涵表达,建构了共同富裕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共同富裕话语的精神特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聚焦于共同富
摘 要:把思政课道理讲活关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活道理不是花样翻新、哗众取宠,而是彰显思政课教学规律、蕴含深刻透彻学理的教学新境界。讲活思政课的真髓就在于“讲内容的形式”与“有形式的内容”的相互补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相互检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转化。透过对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梯度递进的把握,发现把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前提是讲准,基础
摘 要:高校思政课形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内生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显现于社会公众与高校思政课的互动之中。由于人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囿于“科学的规定判断”之迷思,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性易引起课程形象的“马赫带”效应,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存问题消解了公众的评判理性,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仍然任重道远。因此,要处理好政治实践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主流价值观教育和自主生成的关系、课程建设内生
摘 要: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建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是应时代变局、高校使命、“大思政”工作格局变化调整的现实之需。要以“大视野”“大场域”“大叙事”等新思维,不断突出和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社会表达功能、时代刻画功能、对对象的实践研究功能,实现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形式等的系统建构。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 DOI:10.15938
摘 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而作,是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文献,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运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先河。文章强调,调查研究要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工人,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了解实情;要选择适合的调查研究类型、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方法;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主张对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摘 要:算法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正逐渐成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一环,研究算法技术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深远影响。将算法技术赋能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准确度,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智能度。但由于智能算法本身的不确定性、资本逻辑与技术的耦合、信息内容的脱域传播等因素,也容
摘 要: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并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角逐交锋的主战场,深刻影响和塑造着青年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受网络空间泛娱乐化、碎片化和圈层化的影响,青年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存在着价值共识被遮蔽、话语阐释被削弱和认同渠道被窄化的显在困境。基于化解网络空间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视角来考量,应从把握青年群体的鲜明特征入手,在供给优质内容、创新方
摘 要:主流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有效传播转化为大众的自觉认同,才能发挥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的功能。然而,伴随“后真相”的到来,网络媒介为大众传播铺垫了全新的现实情境,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其中则面临着认同逻辑失效、认同主体基础弥散、认同安全感缺失、多元社会思潮冲击等诸多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而在培育大众开放理性思维中铸牢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基础,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性中转变其传播范式,在网络传播场域秩序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研究缘起于理论、实践、认识和时代的四重需要,是学科研究领域的新兴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是一种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基础上的高级认知形态,包括学科理论建设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教育实践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体现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决定着学科优化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影
摘 要:摸清高校思政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真实成效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关键课程作用的实践前提。课题组构建入脑入心成效的“认知-认同-践行-信仰”四重维度的考量机制,经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在理论认知度、情感认同度、理论指导性、整体性成效上均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症候
摘 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强劲动力。通过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旨趣、价值诉求、价值意蕴,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价值逻辑结构,标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遵循。在此基础上,以立足党指导思想的顶层设计、构筑“大思政课”主要阵地、拓宽多元场域传播渠道、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为着力点,构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坐标,更为时代新人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却面临着“精神物化”“意义虚化”“状态颓化”“价值淡化”等问题。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全面贯穿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始末,将致力于用“求真”“担当”“斗争”“奉献”等精神实现远大理想、人生真谛、精神力量、道德境界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具体需要结合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党创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成功之道,是激发全党践行初心使命最持久最根本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赓续伟大的建党精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涵养功能,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深刻内涵,探索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路径,有助于将伟大建
摘 要: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有益于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和重大战略部署,激发其更加奋发有为的使命担当和创新创造。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历时性梳理、共时性比较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向度;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依据、内涵特质、战略要义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向度;立足广阔的视角、构建独特的话语体系、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度
摘 要: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内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也在客观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首先应当始终面向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任务变化,适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规律,不断提升育人效果,其次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打破横向壁垒、巩固纵向衔接三个维度着手,不断增强方法协调性,构建立体育人方法体系,最后要通过内部衔接
摘 要:“以中国为方法”命题的提出与热议,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真的“主体性”要求。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亦即“以中国为方法,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构成要件,是中国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范式与理论逻辑的生动展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党性特质。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
摘 要: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能够衔接宏大理论与微观叙事,在呈现研究现象的本土特色、构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将扎根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发现其在研究问题提出、研究设计规范、中层理论建构等维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较好的适配性,对于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有议题少问题”“有方法少设计”“有解释少理论”三重困境具有积极探索意义。可以通过“产生研究问题、进行数据收集
摘 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就是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初心使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的内在指引,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有机结合的精神内涵。就理论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蕴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不仅表征出人民至上、民族本位及理论创新的价值意蕴与思想特质,并通过基于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
摘 要:从大历史观的视野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之所以能取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创造由穷到富、由弱变强的发展奇迹,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其重要的法宝。这一法宝存在的客观原因在于革命和建设力量不足。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的是我国社会整体制度的优势: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也是积聚起亿万民众磅礴力量的中枢;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保障,是决策民主与行动有效的高度统
摘 要: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体支撑,需要从总体性、全局性的高度系统建构党建总体布局的实践样态。坚持系统观念是党建总体布局实践推进的方法论要求,在系统科学地规划统筹中发挥党建总体布局要素协同、结构优化的整体合力。必须依托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系统性、长期性和高质量的工程特征,把握党建总体布局实践规划的整体性;发挥政治建设的根本性、统领性作用,明确党的建设“航向标”“主心
摘 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学习型政党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形成了优良的学习传统。实践证明,学习型政党建设是确保党永葆先进性的力量之源,是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现实之需,是建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前提之基,是成为世界各国政党标杆的关键之钥。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走过了百年艰辛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马
摘 要:文章以在辽宁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支撑,梳理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认同与弘扬“雷锋精神”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应对挑战的有效路径并得出结论:高校亟需梳理宣传“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确立新时代大学生认同与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取向;挖掘重现“雷锋精神”与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凝练新时代大学生认同与弘扬“雷锋精神”的情感旨归;寻找发现“雷锋精神”与当下大
摘 要: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卓越贡献和杰出成就进行表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等方面意义深远。该制度所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发挥其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精神激励、典型示范等功能,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丰富滋养和强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谋划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将教育、科技与人才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领和道德建设。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强国方面的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和实践进路,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强国;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实践进路 D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定场域,是具有自身特定的主体属性。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的深化,也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基于网络技术互动本质基础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的主体性按照空间逻辑结构彼此相互叠加而生成的新型主体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主体性基于网络技术生存的实践活动的具体展现,是技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