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拨人民军队的历史时针,1927年8月1日夜,2万多名颈扎红色布条、臂缚白毛巾的军人,举起血染的军旗、攥紧滚烫的钢枪,开启了“零公里”出征。从西柏坡的几间土房,到延河边的简陋窑洞,从长征路上的“马背指挥部”,到南昌起义时的“江西大旅社”,人民军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应中国革命而生,谋国家强盛而来,向民族复兴而去。参加过抗美援朝“轰炸大和岛
开篇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1952年3月,为满足抗美援朝作战需要,人民空军组建了空军试飞组,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军第一支试飞队伍的建立。从作战部队中抽调的3名空军飞行员,几乎是在没有任何试飞条件和试飞经验的情况下,凭着不惜一死的“拼命三郎”精神,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试飞史。 当年的老同志曾回忆说,起初接到命令时,这些满腔热血、决心杀敌立功的空军飞行员并不愿意离开战场去搞试飞工作,毕竟试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6万余名红军将士和游击队员奉命留守中央苏区。南方游击战争历时三年,跨8省15个游击区,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保留了革命力量。毛泽东高度评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南方游击区“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1934年,在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中共中央决定由项英、瞿秋白、陈毅等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央
雷厉风行“雷公爷” 刘亚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员、人民空军创始人、开国上将。他亲手创建的人民空军,短短几年就令美军惊呼:“共产党中国一夜之间有了一支空军!” 毛泽东说他“战功卓著”,林彪说他是“天生的军事家”。长征路上,许多硬仗、恶仗都有他的精彩之笔;解放战争中,他在东北、华北协助林彪、聂荣臻运筹帷幄。平津之战,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在他的指挥下仅29小时即被攻克。 刘亚楼潇洒英俊,
1910年4月8日: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一个贫民家庭。 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起:历任红12军中连长、营长兼政委,第4军第三纵队任第8支队政委,第12师35团政委,第11师政委,红一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职。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一军团第1师师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又称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到陕北后,任
1936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的保安街偶遇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吴亮平。毛泽东说:“斯诺来了你知道吗?我要你当翻译。”斯诺对毛泽东的采访历时数天,都是吴亮平担任翻译,校稿也是吴亮平亲力亲为。 吴亮平说:“未谈正文之前,毛泽东同志常谈一二个短故事。谈到十一二点钟时,毛泽东就招待他(斯诺)吃一顿便饭,有馒头和简单的菜,菜里有一点点肉,这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已是十分难得的了。” 1937年10月,《红星
2024年是衡阳保卫战80周年。此战堪称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典型战例,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也是日本战史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中国军队的战例。毛泽东评价:“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 “8月8日上午11时许,敌人全线停止进攻,并微向后撤。霎时间,枪炮之声全无,先后成了两个世界。衡阳内外,寂静得如一座死城……”亲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这不仅是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妇女武装,而且是迄今为止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支妇女作战师。长征路上,她们是一支英勇的战斗队伍,一支艰苦的后勤部队,一支撒播革命种子的宣传队、工作队。她们前仆后继,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参加长征的三千多名女红军中,有一支颇为传奇的队伍——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后,提出
除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也有女战士参加了长征。 中央红军中女战士总数为32名,包括干部30名、战士2名,其中27名干部与2名战士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著名女革命家蔡畅、康克清、邓颖超、刘英、贺子珍等都在此行列中。 红二方面军中女战士有20多名。1935年11月,任弼时、贺龙率领红二、红六军团,离开湘西开始长征。其中,红六军团有李贞、张吉兰、陈罗英、陈琮英、周雪林、戚元德等
叶飞是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是著名的“华侨将军”。他骁勇善战,有“打不死的铁将军”“捉不住的飞将军”“拒腐蚀将军”之名。革命战争年代,他是战场“悍将”;和平建设时期,他是改革“闯将”。他一生赤诚爱国、严于律己、艰苦朴素,严令子女“不可利用父辈的关系”,为子孙留下了宝贵的叶氏家风。 “是中国的将军,也是菲律宾的儿子” 1914年,叶飞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的一个中菲混血家庭,菲律宾名为
陈毅到郭村,见到叶飞说:“本来我是来骂你们的,但你们打了胜仗,我还有什么好讲的!”又说:“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危险哪!” 叶飞(1914-1999),祖籍福建南安,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1928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闽东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福建省省长,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交通部部长,第六、七届全国人大
“于”是王家男孩子用的字改名王于畊表明她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脱去红装爱武装的气魄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从延安到云岭采访时,问王于畊为什么不继续去读书而跑来参加新四军?王于畊悲愤地说:“三年前清华大学的学生就说过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现在是大半个中国都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接着史沫特莱又问她想不想家,王于畊说:“部队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这里就是一个革命大家庭。”
“我们都遵照他的嘱咐,靠自己的本事生存。正因为这份坚守,我们活得很轻松、很自在” 叶飞和王于畊育有四女二子。长女叶小楠是清华才女,曾任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二女叶之桦曾任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三女叶葳葳毕业于北大,曾任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外事局副局长。长子叶小宇是一名记者。小儿子叶小崎曾任厦门市市长。 叶葳葳的书桌上总堆着书,家里的书架上有很多关于新四军的历史。退休后的叶葳葳经常前往全国
“‘走后门’在我们家族是最没出息的事。孩子们的路要靠自己的本事来走,而不是靠父辈的关系来走。”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创业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叶飞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严于律己、艰苦朴素。 从1959年到1990年最后一次回乡,叶飞回乡走的一直是一条崎岖的山区小路,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1990年,叶飞回到老家时,陪同的村支书抱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