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殊遗产。本文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和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红色文化遗产概念及类型、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的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等对我国红色文化遗产研究概况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视角和热点进行述评。根据近30年的研究热点演进可知,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由注重物质载体研究转向注重精神价值的挖掘;研究的学科领域涵盖较广;研究
摘要:以新质生产力为视角考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围绕政策的发展历程、实施措施、核心内容等,利用内容分析及量化分析方法,建构“政策过程—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三维分析框架,对2005—2023年间189份红色文化遗产相关政策进行剖析,结果显示:1)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经历了探索发展、稳步提升、调整深化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推动红色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动能之一;2)红色文化遗
摘要:文物主题游径通过文化主题有机串联各类文物资源的遗产旅游线路,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对游径概念和国家政策文件的解读,阐释了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内涵及建设的必要性。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径实践的比较分析,明确其共性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主题凝练、空间组织、价值阐释、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了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思路。以“我要去延安”游径的构建为例,提出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应遵
摘要: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立威之战,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抗美援朝文物承载着抗美援朝精神,本文在抗美援朝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物分布、保存与展示现状,以及文物价值、类型、真实性与稳定性的梳理分析,指出抗美援朝文物保护单位命名、文物级别低、展示不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挖掘价值、微展示、突出主题融合利用等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思考,为抗美援朝文物保护与展示
摘要:江西现存的红色建筑遗产包括红色工业遗产、红色历史城镇、红色文化线路、红色乡村遗产等类型,这些遗产形式先后承继,构成有机的整体,反映了中国革命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逻辑。从遗产价值看,红色建筑遗产的内在价值包括基于红色记忆载体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情感价值,基于实物记录和近代社会景观呈现的历史价值,以及基于各类近代建筑和乡土建筑演进的科学价值等;而外在价值则表现为基于革命场景沉浸式
摘要: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然而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与实践较为滞后。从宏观尺度对山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提升其整体层面的价值认知,并明晰其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优势和短板。本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山西红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历史文化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红色文化遗产在长治、
摘要:地道战作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举,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地道战遗址是中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见证。本文基于对现阶段地道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整体情况的梳理,总结了地道战遗址的分布范围、地域特色及保护利用情况,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从地道战遗址调查研究、遗址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突出地道战遗址展示利用的特殊性、妥善处理遗址与村民的关系、开展馆际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抗日战争
摘要:可识别是历史真迹保护与干预公认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常常令从业者感到只是为了防止所谓的认知误导,从而只是一种道德洁癖,甚至只是一种特定的西方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可识别原则饱受质疑,实施不畅的核心原因是,从业者普遍没有意识到该原则的历史真迹的保护作用:既保护历史真迹应得的真迹身份、地位与显现,又是确保未来的遗产干预科学合理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本文不仅论证了可识别是必要的历史真迹保护措施,甚至是历史真迹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多元性、多样性、共享性,使非遗的保护传承获得广泛的响应。非遗保护的核心任务是对人而非物的保护,传承人是非遗的载体,负有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本文对非遗传承人制度、传承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提高传承人地位、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跨界合作等措施,破解当前非遗传承所面临的瓶颈,确保其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讨论了培育传承环境和鼓励社
摘要:当前城市正经历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转型期,筒仓类工业遗产作为承载工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也承担着探索工业遗存再生利用路径的使命。工业筒仓结构稳定、空间独特、标志性强,其再生利用实践较多。本文基于亲自然理念导向,通过案例研究、使用者调研,分析利用的需求来源与作用机制,以直接自然要素引入、间接自然形态模拟和场所自然模式营造三个阶段提出具体再生利用策略。并通过深圳大成面粉厂筒仓类建筑亲自然设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的“边界重大修改”,是对系列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加以支撑、雕琢和提升的途径之一,在申报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现存世界遗产边界重大修改案例,主要以扩展形式体现,即纳入系列组成部分的同时对原有遗产的完整性和文化价值做必要的进一步补充。本文在全面收集世界文化遗产边界重大修改项目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反映系列扩展、系列扩展+、系列扩展+局部缩减、系列移除四种模式的罗
摘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推动下,世界遗产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文旅行业追逐的热门资源、民族国家竞争的声望象征。不过,将世界遗产打造成为一个全球品牌是与这项事业的初心背道而驰的。有感于此,林恩·梅斯克尔在《废墟上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和平之梦》一书中,综合考古学、政治学的视角,以大量案例对世界遗产的早期发展、运作模式、实践得失及其所面临的复杂国际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剖析。她认为,世
摘要:芦山峁遗址是龙山时期黄土高原的一处区域性中心遗址,遗址揭露的文化遗存对探索史前中国区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建筑遗存对考察中国早期建筑起源与发展具有突出意义。本文指出,芦山峁大营盘梁院落建筑所表现的中轴对称布局特征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轴对称式院落建筑实例,并对历史时期院落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聚落内建筑遗存所呈现的居住分区和建筑形式分层现象是社会复杂化背景下社会整合
摘要:日本知恩院藏朝鲜初期《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帧》是流失于海外的朝鲜时期佛画之一,画面参照《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绘制了“拔苦” “与乐”以及“成愿”场面。经考证,“知恩院藏本”画面构成多借鉴于我国明朝早期的《普门品》版画,并通过画面的再组合,形成了富有特点的独幅普门品经变形式。其山水排布继承了李郭派的画风,即鬼面石、蟹爪枝的绘画风格,但山石的皴法多运用短线与墨点堆积的皴法方式让岩石显得更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