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高兴,我会想起小学时挨了批评,于是发奋学习,然后拿着满分试卷在校园里晃荡,自感一雪前耻;或是有好消息要告诉妈妈,急急忙忙,在楼梯间摔了个脚朝天;还有第一次读诗,当成名作拜读,后来才发现是邻家姐姐不合格的手笔……凡此种种,加之生活中还有柳翠桃红、碧水蓝天,心中便越发热情洋溢。 可若是忧伤,脑海中反复放映的是:某一个黄昏,我站在天台上,看暮色冥冥如浓重油彩,回想起下午的灿灿阳光,叹微风清冽、人世
早些年,我从北京回到杭州。后来,我几度离开又回来。每次走,都会纠结半天。脑子里两个小人打架:一个在说我爱杭州;另一个说,我要追求事业上的高度。可是,不在杭州的日子,我一点都不快乐。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呼喊:这不是你要的生活。理想的生活,理想的事业,究竟哪个是心之所向呢? 直到行业剧变,工作得以短暂停歇休整,我再次离开了北京。那之后,我确认,再好的工作机会之于我,都比不上在喜欢的城市过想要的生活。至此
“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 出自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这则文案,虽然不预示什么,却仿佛隐藏着无声的悲鸣。世界因多姿多彩的物种而精彩,我们相互陪伴又相互依存,正如英国田园剧《万物生灵》中那句经典台词所言,“世界不仅是我们的,也是万物生灵的”。如果地球只剩下人类,那么我们所望见的将是无边的荒凉和无尽的孤独。 重庆自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藏品11万余件,以系统收藏中生代各类恐龙
人类虽然同猫咪相处了几千年,但依旧不知道喵星人朋友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卡罗尔·西拉库萨说,人们对猫的行为知之甚少。猫是地域性很强的动物,“它们的行为会因环境改变而变化。因此,在实验室观察猫,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它们的日常习惯”。 “过去,猫给人的印象并不好。”西拉库萨说。很长一段时间,猫都是人类诋毁的对象。中世纪,猫被视为女巫的朋友,经常被人折磨甚至烧死。“人们认为猫
对动物友善一点不会有坏处,尤其是那些记忆力惊人的动物。 据说野生象的记忆力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你对它好,它会永远感激你;如果你伤害过它,它会恨你一辈子。大象不仅聪明,而且爱憎分明。若栖息地被人类占据,又有许多同胞被杀害,它们就会主动袭击人类,化身为族群里的复仇者。 和大象一样,乌鸦也非常记仇,不仅记得那些囚禁它们的人的面孔,甚至多年之后依然心怀怨恨,一有机会就会攻击、啄食甚至是俯冲“轰炸”那些
动物权利论是一种西方的环境伦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应当把道德应用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的动物,尊重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权。澳大利亚的辛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平等原则,认为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同等重要。 但现在一些动物权利论者的做法往往令人震惊。早几年,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家禽店被围攻。动物保护人士站在店门口,手捧白花,放声痛哭,要求店主放生这些鸡。众目睽睽之下,他们还强行带走了店中的六只母鸡,用
每次看到枝头渐熟的枇杷,或者街边兜售的一篮一篮黄澄澄的枇杷,都会想起一个人——其实是想起这个人的一篇文章。再具体点说,看见枇杷的时候,我总会在心里默默念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没错,是《项脊轩志》的最后一句话。上学时,大家都学过这篇古文。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在不太爱看古文的人眼里,他也许寂寂无名。实际上,他在
据《赁庑笔记》记载,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少年时与一位冰雪聪明的美貌表妹有着青梅竹马的深厚情谊。表妹长大后被选中入宫,从此萧郎是路人。纳兰愁思郁结,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混入宫中与表妹见了一面。两人无法交谈,四目相对,脉脉无语。纳兰只得怏怏而归,惆怅不已。 虽然《赁庑笔记》所载之真伪无法确定,但从纳兰容若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在青春萌动时期,一定有个青梅竹马的恋人;他在之后的岁月中,都在怀
上写作课,问学生:你们认识这座城市里的树吗?同学们七嘴八舌说起来,有银杏,有枫树、松树……说起秋天的树,很多人同时说枫叶红了、银杏叶黄了,这些是语文课本里的描述,许多事物都有个固定的形容词来搭配。 我说,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一下秋天各种树叶的颜色,比如香山上的红叶主要是圆形叶片的黄栌,枫叶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攀爬在校园墙壁的不是爬山虎而是五叶地锦,在阳光的照耀下绚烂极了。余光中这样写枫叶
学写新闻报道,学写人物通讯,同学们能轻松地找到各种模板。对摸不着门的初学者,模板固然有点参考价值,但也可能形成误导。一些同学的新闻写作练习,常有东施效颦之嫌。 有人写班级好人好事,说几个同学“连续两个星期,每天清扫教室”。为什么会这样?是分工不同吗?其他人在做什么,是不是该交代一下?如果只字不提,是不是暗示班里其他同学不肯做值日生?如果我是“其他同学”,从这篇报道中看不到自己分担的任务,被人误解
什么是枉然?就是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白费。计划虽然好,但不付诸实施,是枉然;如果文不对题,纵使文章写得再好,也是枉然;光有卷土重来的决心,不付诸行动,亦是枉然;如果方向错了,一切努力皆枉然…… 我细细玩味“枉然”这个词。“枉”字的“ang”韵,是一个带有回音效果的后鼻音,仿佛雨巷中的回声,给人寂寥惆怅之感;“然”字的“an”韵则是前鼻音。两字韵母比较接近,“枉”与“然”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一种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停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
三哥的地,在西梁坡下。三哥的地,有五亩,都种了麦子。那是三哥的麦地,也是三嫂的麦地。麦子熟了,趁着周末,三哥回来帮三嫂割麦子。 三哥是乡村教师,三嫂经常对他没好脸色。说白了,三嫂是嫌三哥挣得少。一个月才那点工资,也算个钱?三嫂劝三哥趁早辞了工作,就算不下海扑腾,到工地上搬砖、和泥、掂灰桶,哪个月不挣大几千? 三哥痴,三哥不听三嫂的。三哥说,教书育人,那是一等一的大事,咋能用钱多钱少来衡量?真是
敏感是一种能力。 我们常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都可写,然而真写的时候又无从下笔,憋来憋去就是干瘪瘪的几句话。这样的局面,是感觉钝化所致。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景物之变化,叫人不觉心旌摇动,受到感染。这个“摇”字用得特别好,心有所感,笔下才有情有物。 处理日常生活如果太过敏感,也许不好;写作上,不敏感则无字可写。如何将外在物色纳入心网,编织成极具个人感的文字,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怎么才
年少的喜欢似乎很轻薄,唾手可得,三分钟热度,让我们拿起又放下。眼前人来人往,亦物是人非。身边热爱的事物也换了几遭,却始终都没有定下来。小鹿四处奔波,它还没有一个安稳的家。 喜欢的东西换了又换,变了又变。在这高速发展的时代,长长久久的喜欢是一种奢侈。我们拿起茶杯,温润的香只有在初尝时才能感觉到那一刹那的喜欢。时间迅速消磨我们的喜欢,荆棘与坎坷劝退了我们。待热度降至零点,我们又选择了
◆ 血色的残阳余晖,冻在石头堆砌的格子间。如同小院一样古老的太奶奶躺在沙发里,干瘪得像一只将死的蝶。 我不记得我是如何踏进那座小院的,是为了玩一下午的手机无人管束,还是为了晚上不必一个人吃外卖?我沉默着,仿佛与小院融为一体。 妈妈示意我走近太奶奶。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正静静地望着我笑。我坐在单人沙发的扶手上,惯性使我靠在了她肩际。随着“咔嚓”一声,被镜头定格的是不知所措的我和
“我会给你们两次逃课机会,因为一定会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或者今晚的月亮。” 这句话乍入眼帘时,竟有一大颗泪珠盈眶。尽管被睫毛艰难地挡下了,但那一刻我恍然洞悉,这是积攒了多年的一颗泪珠啊!于是记忆不禁怅怅然飘回了多年前填报高考志愿的那段时间。 彼时,我打算填报心心念念的中文专业,但家人和亲戚都说这个专业没用,学出来后只能当老师,赚不了大钱。就这样,本该作为第一志愿的中文专业,被
在庄子的世界中,有这样三棵无用的树:一为社树,二为樗树,三为山木。此三者都因其大而“无用”成功逃脱了被木匠砍伐的命运,保全了自身。带着在课堂上被激起的兴趣,我找来了三则故事的原文,对庄子所写的“无用之树”有了更深的看法。 庄子擅长发现物的用处,比如惠子口中无用的大樗树。惠子认为它树干木瘤盘结,不合绳墨,枝干弯曲,不合规矩,树大却无法被利用。庄子却说将它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中,可供众
你会不会有某个时刻,感觉自己被无形的枷锁所束缚? 我有,而且很多。 原因无他,是负面思维总在作祟,一次次诱导我走向一条轻松却平庸的道路。偶尔看到他人的收获,我会觉得自己也能做得很好,也会想:如果当时坚持下来是不是会不一样?我的人生其实有很多种可能,是我自己在焦虑中选择了放弃? 面对可能的机会,我首先想到的是失败的风险和可能要付出的代价,缺乏自信。我很少会主动争取什么,常常是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
如果你读过很多书,依然不能更好地生活,依然无法在躁动、迷茫、无助甚至是绝望时给自己做一次简单的心理按摩,不妨试着给我们写一封信说说。我们很乐意踏遍古今中外为你找到属于你的心灵智者。 秘密树洞:597516737@qq.com 读者来信 我也有过炙热的理想,想当医生,悬壶济世。但是,关于医生的种种负面消息浇灭了我的热情。我后来又觉得当老师也不错,教书育人嘛。可他们说:你以为如今的老师还是“人类
本栏目长期征集有益有趣的原创题,要求与语文有关,角度独特、新颖,但忌哗众取宠;解析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需轻松、好玩、热闹。 邮箱:597516737@qq.com 很多人小时候看过一部有羊有狼的动画片,其中的歌是这样的:“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我变得更蓝,白云因我变得更柔软……” 问:下面哪位哲学家可能会比较喜欢这首歌? A.苏格拉底: 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 B.柏拉图:事物都是
放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语文作业——在自然从容的状态中记诵《琵琶行》和《蜀道难》。当时我并没有细说这样布置作业的理由。返校后,我问学生,以前有没有老师这样布置过作业?学生摇头。我说,我完全可以简单地要求大家去背诵这两篇课文,但是,这样你们很可能就丧失了学习的关键品质。 背诵绝不是目的,怎样背诵才是更重要的。在“自然从容”中,也就是在一种比较放松的生命状态下,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