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上,学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个小女孩看见一只穿外套的兔子,跟着跳进树洞,发现了一个仙境,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小女孩最后才明白,原来是做了个梦。我是不会看见穿外套的兔子的,正常人也不会跳进树洞,大白天做梦同样不大可能,但爱丽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仙境。 那天,本是要去看牡丹,不知怎地走错了路,沿着一路的油菜花,到了一个小村庄。这天,天气是极好的。因为下过雨,阳光从厚厚的、不甚洁白的云层后
为什么“我”是一件“被你穿错了的雨衣”?是因为“你”其实不需要这件雨衣,还是雨衣不合身?不需要,但还是“用完了”。如此看来,这是一件被错误使用过的共享雨衣。 当一件事物被共享,它会在不同的时刻被不同的人需要。共享事物的本质,或许是让被共享事物永远在真正需要它的人手中,在某个时刻,或在某个时间段。这也意味着,永远不会有人真正地占有它,把它据为己有。 想起生活中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还有前两年失
每一株树属于我,我在每一株树中/它们存在,爱便不会把我遗弃 阳春三月,万物脆弱、敏感。读洛夫的《石榴树》,想起许晓轩,竟有割裂般的痛漫过心头。许晓轩是《红岩》中许云峰等人物的生活原型。被押到白公馆后,有一天,他在做完苦工回监狱的路上,扯了一株石榴树苗,种在放风坝,以此寄托对革命胜利的期待和对妻女的思念。“假若把你的诺言刻在石榴树上/枝丫上悬垂着的就显得更沉重了”,洛夫的诗,仿佛就是为许晓轩而写。
每到年底,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回到故乡。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回到故乡是好事。《金色池塘》里的诺曼老先生就是这样,当他和妻子回去之后,总觉对一切都极不适应,纵使故乡依然像过去那样美丽。一个人走从前走过上千次的路会迷路,看见大树感到恐惧,最后只好宅在家里不敢出去。更麻烦的是,故乡让他想起年轻时的自己,由是,产生了对死亡的深深恐惧。他的脾气因此更加古怪了,神智也有些失常。 自己曾经也想过退休之后
说到返乡笔记的写作者,我们最熟悉的有两位:一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另一位是“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的鲁迅。巧的是,二人的故乡都在浙江绍兴。 贺知章一生丰盈饱满,在京为官数十载,直到暮年才告老还乡,写下《回乡偶书二首》,算是诗歌体返乡笔记。相比贺老叶落归根式的返乡,鲁迅在《朝花夕拾》等著作中呈现的精神式返乡更具参照意义。前者是对物是人非的单纯感慨,源于情感上的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里的结语,似乎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诚然,在城市化进程中,总有一些旧聚居点会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记忆空白的建筑。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的家乡并没有实质性消失,只是往或好或坏的方向发展了。然而,网络上仍不乏这样的声音: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沦陷”一词,与其说是物理指向,不如说是心理指向。 故乡已逝的感觉到
宋玉在《风赋》中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意思是,风在大地上生成,从青的叶尖兴起。正如大风由小风发展而来,很多事物是在不易察觉的细微处萌发的。后人提炼、仿写,就有了“风起于青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说。于青翠的微微颤动之时,觉察劲风将至;在细细的波纹之间,预见巨浪即临。具备这种能力,才可以对细小情物日后的发展及其影响做出正确的预判。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著见微”“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等,与此
王维中年时,在长安(今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买下一处别业。从此,他布衣素食,走在辋川山水中,温和沉静,光华内敛。这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他最为著名的诗篇,同时也是中国最为出色的山水诗作,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辋川别业本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所造。宋之问作有《蓝田山庄》:“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考室先依地,为农且用天。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独与秦山老,相欢春酒前。”作为宫廷诗人的他
写作和影视创作中经常会用到铺垫——前面看似不经意透露的细节,在下文的情节发展中会有呼应,从而产生精妙的戏剧感。平常看影视剧的时候,我们如果留心收集,常常能够学到这种呼应的具体使用方法。 看过一部喜剧片,说的是一个人从封建时代穿越到现代社会,住在一个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的单亲妈妈家里。孩子年仅六岁,喜欢拉着“穿越人”玩一个宠物小精灵的游戏。古人自然不熟悉这些现代游戏,小朋友玩游戏占了上风,不断提醒“穿
对世间事物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见多识广,谈“道”论“理”,富有理趣,谓之“会学”。作文也是这样。经历比较丰富、爱思考的同学,作文即使存在一些缺陷,也能让老师感受到一些新意或趣味。这类同学总能睁大眼睛去观察世界,对身边的人、事、物始终充满好奇。他们的学习不太功利,往往是并不很在乎考试成绩,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去探究,根本不需要老师教;只有面临的问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困惑多了,才有可能找老师
“一灯如豆”,意思是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清代文人魏子安在《花月痕》中写道:“和衣睡到三更后,一灯如豆,炉火不温……”往前追溯,这个词我在沈复的《浮生六记》里也见过:“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 油灯虽小,却是迄今为止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照明器具,照亮了古人的漫漫黑夜。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民俗风情中,也蕴藏着许多与油灯有关的文化内涵。一灯如豆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和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河南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似乎不管见了谁,都是一脸讨好的笑。 多年后,看着他蒙着黑纱的照片,母亲老是感慨:要不是那些女人家眼角浅,光看男人长相,这么好的一个人,还会上门到咱家过日子?还能轮得到咱娘五个享福?母亲可不是在心里默想,而是自言自语。
打捞儿时的记忆,“喜欢”的源头应该是玻璃纸。 玻璃纸是一种包裹水果糖的纸,透明,有不同的颜色与图案;捏在手指间,轻轻摩擦,会发出声响,脆而亮,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夹在书里压得看似平平展展,然而浅浅的折痕永远无法处理掉,倒像在诉说曾经与糖块相亲相爱的故事。 有人竟然说,玻璃纸清洗后用灌有开水的瓶子在上面反复滚动就没折痕了。一洗,还再一烫,那糖的甜味儿不就淡了,没了?我才不会那么傻。在孩子们看来,玻
大部分人注定接触不了大人物,身边除了家人、同学、朋友,再就是路人甲、路人乙。我们该如何去写这些人物? 有人说生活很平常,没有精彩,没有传奇,如果是一个大人物站在我面前,我一定把他写得生气勃勃。真的吗?你真的准备好了写大人物?大人物之所以“大”,是因为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大事业、大功绩,你确定自己的文字可以把他们的“大”表达出来? 有人说爸妈对我最好最亲,可是要提笔写,又似乎毫无头绪,觉得他们为我所
好几分钟过去了,桑菲娜仍站在父亲的房间门外,偷偷地透过门上的玻璃小口朝里面望着。她的腰费劲地弯着,双手小心地搭在门把手上,头轻轻靠着门板,时而微微皱眉。她是这样入神,就好像被房间里什么诡异的东西吸引住了一样。 一旁是楼道口灰暗的窗子,外边,柏林的风正凉飕飕地刮着。狭长的街道上一切都是破破烂烂的。商店和饭馆的门紧闭着,沾满冷森森的尘土。道路上的杂物在风中打滚,就连稀稀落落的几个过路
我这一生遇见过很多山。很多山我是慕名而去,很多山我只是路过。那些不经意路过的山,我丢失了它们的名字,甚至是不曾获得过它们的名字。有时我会向土著询问山的名字,却苦于听不懂方言。有时我听懂了,又开始觉得无趣。总之,遇见一座山,是很简单的事,也是不简单的事。简单和不简单,都源于随意,源于无知。 昨天,我又遇见了一座山。它给了我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感觉可能是出自我对山路的错觉。我是擅长走山路的,这一点毋庸
我曾和学生热烈地讨论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中提到的“不同的生命存在形式”。比如蚂蚁是松散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生命形式不由个体而是由整个蚁群构成,每只蚂蚁是一个细胞,蚁后则是大脑兼生殖系统。 还有石头组成的慢生命形式。在石头看来,我们人类动作太快,过程也快。人类拿石头盖了房子,几百年过去,房子可能早塌了,石头又成了普通的石头,但它们根本感觉不到变化——几百年对石头来说不算什么。在石头看
严监生临终前担心两茎灯草费油,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这个经典桥段使严监生成为“吝啬鬼”的典型。 后来看完原著,我发现严监生虽然抠门,却是一种善良的抠门,如同爷爷奶奶那一辈节衣缩食的那种“抠”,“抠”得平易近人,“抠”得让人心疼。倒是他的哥哥严贡生,是最应该承受众人之唾弃的。因为严贡生的抠门,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抠门,是一种恶霸式的抠门,抠得人神共愤。吴敬梓在第六回借仆人和脚夫的口道出了这一点。
如果你读过很多书,依然不能更好地生活,依然无法在躁动、迷茫、无助甚至是绝望时给自己做一次简单的心理按摩,不妨试着给我们写一封信说说。我们很乐意踏遍古今中外为你找到属于你的心灵智者。 秘密树洞:597516737@qq.com 读者来信还有三个多月,就将迎来中学的第一个毕业季,心不自觉地就陷入了离愁别绪里。明明一切都还在眼前,明明当下的学习十分紧张,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内心的伤感。我是一个从来就不喜
本栏目长期征集有益有趣的原创题,要求与语文有关,角度独特、新颖,但忌哗众取宠;解析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需轻松、好玩、热闹。 邮箱:597516737@qq.com 小明最近爱上了科普,周末常常趴在鸟类百科大全网站搜寻资料。请问下列他所打的四个关键词中,哪一个是查询不到内容的鸟类词条? A.鸿鹄 B.鸿儒 C.鸱鸮 D.昏鸦 解析:鸿鹄是看不起癞蛤蟆的。鸿鹄即天鹅,因飞得高,所以用来比喻志向
我的作业很纯粹,几乎都是阅读作业,以及附带的摘抄。比如,今天我留的作业就是让学生阅读学过的两篇课文,结果晚自习检查,几乎无人按要求完成。 在学生心中,似乎只有试题、试卷才是作业。阅读,尤其是阅读课文,根本就闯不进作业的概念里。而且对这种作业的检查,实在没有标准。阅读作业,容易陷入空虚。久而久之,在学生潦草应付的态度下,语文老师为了省心省事,干脆也和理科一样下发试卷。于是,讲题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