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重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民生问题。1922年7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农民因土地缺乏,天灾战祸,封建剥削与外国商品压迫,以致日趋穷困。中央苏区初创时期,民众穷困遍及城乡,为此,朱毛红军在赣南、闽西广大农村山区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在重塑革命政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始终将苏区军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围绕土地、经济与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问题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红十五军团编入恢复番号的红一方面军。此前,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9月先期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组建红十五军团。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
1938年,随着广州、武汉相继被日军占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乃至妥协投降倾向日益明显,尤其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危及国共合作和抗战前途。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大局,保障抗战前途,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代表中央加强对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为了更好地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军事工作,并促
传媒机构除了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对信息的传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对新闻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收集和反馈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把读者来信加以综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来。 最能代表和体现邓小平关于新时期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也是大革命时期的成果,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李济深为黄埔军校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传承和发扬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黄埔军校对李济深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他后来的民主革命活动有重要影响。目前黄埔军校研究材料中,很少看到对李济深黄埔时期的研究成果。在黄埔军校创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和发掘李济深与黄埔军校的渊源,缅怀追忆李济深与黄埔军校爱国师生的
大多资料及文章提到,红七军从广西历尽艰难险阻转战到江西后,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苏大会”)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如《百色历史通稿》(中共百色市委员会、百色市人民政府编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中称:由于红七军屡建战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红七军“转战千里”的锦旗;《英勇红八军》(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崇左市委员会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中说:中央苏区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优秀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三厅”)是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国民政府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共产党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1938年4月,在周恩来、郭沫若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三厅在武汉成立,郭沫若任厅长,田汉任主管艺术宣传的第六处处长。三厅聚集了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洪深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音乐家冼星海
萧三(1896—1983),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人,原名子暲,又名爱梅。“萧三”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他是新民学会会员,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时,周恩来和李立三在巴黎发起成立中共党支部,1922年,他成为共产党员。同年,他从法国巴黎出发经德国柏林到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1924年,萧三回到上海,和瞿秋白等一起领导上海工人革命运动。1928年,萧三到莫斯科,用中国的民歌和唱本的
在景色绚丽的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村下律屯(又称“庆乐七队”),有一处非常值得瞻仰的建筑物——太平镇地下联络站旧址,是庆乐村群众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太平镇地下联络站负责人黄寿云、王仙玉而修建的一所纪念馆。 我年轻时,就在庆乐村附近一所学校任教,所以,我一直把庆乐村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退休后,我常回乡探亲,乡亲们告诉我,太平镇地下联络站旧址是在七队黄寿云烈士旧居的原址上,按原貌恢复的一处建
程本海(1898—1980),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人。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积极践行者,推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关爱学生、关怀教师、关心学校,著有《在晓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经验谈》等著作。 主编《微音》杂志 程本海幼年时代就读于本村仁里思诚学堂,后因家境贫困,未能继续升学。1916年,程本海应绩溪老乡汪孟邹之约,服务于芜湖科学图书社,旋调至上海亚东图书馆。
位于今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福利村都军屯的侬大将军庙,有侬大将军庙、侬智高庙、都军庙、老彝峒信等多种称谓,不同叫法,实意相同,都是为纪念侬智高和侬智会而建立的。如何理解这座庙宇不同称谓的内在含义,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读。 首先,要读懂“都军屯”和“都军庙”。北宋时期,侬智高和侬智会兄弟组织边民抗交反宋,威震南疆,他们在都军屯驻扎兵营,建立据点,与那坡村亚屯后山坡上的侬智高营盘、中和村那为屯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