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叙了从黄帝以来到汉武帝时期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以人物为中心,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30篇组织而成,共52万余字,开创了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先河。鲁迅曾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了《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来看,《史记》一方
陈寅恪先生于1954年在《历史研究》上刊发的《论韩愈》一文,从“建立道统”“直指人伦”“排斥佛老”“呵诋释迦”“改进文体”和“奖掖后进”的六个方面,探及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2003年,曾任陈先生助教的王永兴先生刊文,称此“乃研究中国中世纪史划时代之大文字也”,并肯定了所言韩愈倡发的“古文运动之中心思想”为“尊王攘夷”(《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上海
杜桂萍、魏洪洲编著《清代杂剧叙录》,130万字,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年出版,系统完备地搜罗叙录清代杂剧作品,特别是收录了一大批稀见或不为人知的刻本、抄本与稿本,填充了清代戏剧断代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重要知识环节。现从清代杂剧之戏曲史地位的重新审视、戏曲目录的编纂及新创获、学术话题的新发现三个方面谈该著在清代戏剧史研究上的标识性价值和里程碑意义。 一是“发现”并系统“复原”清代杂剧,进一步确
文学的价值何在?托尔斯泰所言有着丰富的启发意义: 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通过无数的永不穷竭的一切生活现象使人热爱生活。……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致彼·德·波波雷金》) 作家厉彦林将自己置身于淄博烧烤动人的烟火气之中,用充满烟火气的文字,书写当代生活场景
历史小说中,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问题,历来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题目。通过艺术虚构的手法能将枯燥乏味的历史事件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使读者在文学审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历史认知和人生感悟。但是历史小说不能脱离史实、信马由缰,还应尊重历史、忠实史料。因此,无论故事情节地构现,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旦处理不好虚与实的关系,可能就会引发争议。正如古人所言:事事皆虚,过于诞妄;事事皆实,失于平庸。 长篇历史小说
穆欣先生原名杜蓬莱,河南省扶沟县人,是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1936年,他在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时,因为爱好文学,参加了一个由进步同学自己组织的文艺团体——新垦文艺社。他积极参加文艺社的活动,因在该社主办的《海星》杂志,和《新垦》《向实》周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爱国的进步思想,同年冬天,被校方勒令退学。1937年1月他来到太原,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主办的军政训练班的学习,
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并陆续开展屯田,形成了屯垦戍边新局面。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新疆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新疆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历史实践证明,历朝历代在新疆开展多种形式的屯垦戍边,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的词人陈曾寿,因为他出生于晚清末年,差不多是到清朝亡国以后,40岁上下才开始写词,那些搜集旧日清代词人作品的人没有收集他,民国的人更不会注意到他,所以大家对陈曾寿的词的成就并不十分熟悉。 今天要讲陈曾寿词中雷峰塔的故事,他在西湖住了很久,写了很多首关于雷峰塔的诗词,都写得很好。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陈曾寿这个词人,其实我不能够只说他是词人,因为陈曾寿写诗在前,他的诗写得也非常
《灵谿词说正续编》由缪钺、叶嘉莹二位先生合著,内中论词文字自1982年至1992年陆续完成,于2015年方以今名珠联璧合。“灵谿”之命名,由郭璞《游仙诗》“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谿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断章撷取而来,因词作深蕴幽美的声情特质,与景纯诗所渲染的窈眇境界神理互通;吟词研酌之用心,颇似“潜盘”之意;词境徜徉之喜乐,更能摒绝“云梯”之虚夸向往。《词说》以论词绝句86篇冠首
麦家被称为文坛杀出的“一匹黑马”。他曾遭遇十几次退稿和十多年冷遇,却似乎在一夜之间扬名天下。世界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称《解密》是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麦家先生因为数以百万计的书籍销量,而被称作中国的丹·布朗。但这并不确切,《解密》这本小说有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广阔,又有像彼得·凯里的开端,他的作品完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麦家提供了一个诱人的神奇和神秘的中国之旅。这是一个绝对精彩的阅
从曲阜到邹城,有一条104国道,被命名为“孔孟新道”。其实,在我看来,索性以“孔孟之道”称之最妙。每次从曲阜到邹城,乘车行走在孔孟之道上,我总会想,我们离着孔孟之道还有多远?今日虽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之国策,今日国人理解传统、阅读经典都还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这里的障碍,不仅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隔阂,更有古今观念的变迁造成的鸿沟。然而,孔孟之道及承载孔孟之道的《四书》其实是最可宝贵的人文思想资源,于今
《国学流变》实为一部中国学术思想简史。研究著述过程辛苦,收获却是硕果累累。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限风光,深切感悟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按照黄帝纪年,中华文明已有5000年历史,人们比较熟悉的上古文明有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即使有文字根据的上古文明,也可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约为3500年历史,商朝已确立比较完整的中国文字书写系统。上古文明的完成则在周朝,其建立的礼
成都对我来讲,是从灌县的宝瓶口流出来的。幼年时,一本纸张黄且脆,在书籍匮乏的年代,已经翻得没了封面与封底的小册子,有一节说成都。其中,一个小插图,绘得便是宝瓶口。这是成都平原在我认知里的起源。当然,最喜欢的是镇守在那里的二郎神杨戬。随后,《西游记》《聊斋志异》之类的闲书读多了,但凡要去一个新地方,便要找一些当地的传说读读。没传说或神迹的地方,似乎勾不起我的兴趣。现在依然是这样。不过
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无不把目光投向了这个陌生又神秘的东方古国,伏尔泰也不例外,他不仅是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也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中国孤儿》的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国孤儿》的创作灵感来自元人纪君祥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的杂剧《赵氏孤儿》,全名《怨抱怨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这也是被译介到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早见于《左传》,在《春秋》《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阅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由过去的“书荒”变成了现在的“书多成灾”,由过去的“无书可读”变成了现在的“无暇读书”,由过去的“读纸”变为现在的“读屏”。 我是在河北农村长大的。小时候,除了课本和少量的连环画,很少能见到像样的书。因此,偶尔遇到一本书,就如获至宝。记得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是一个冬天的星期六晚上,上初一的二哥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本长篇小说《桐柏英雄》
唐代诗人众多,人生情况互异。对于那些客走天涯的诗人来说,其行迹就成为理解诗风的一大关键。张祜就是如此,他的诗风就是在漫长的客游中形成的,不了解他的行迹,也就不理解他的诗风。广泛的客游能帮助诗人拓宽视野,丰富阅历,触发灵感,获取题材,提高技能,从客游角度显然更能理解其创作。 张祜其人及其行迹 张祜是中晚唐之间的著名诗人,一生为了科举之业而四处奔波,最后却厄于时运,身事无成,客死异乡,诗名与经历严
张祜,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起着承续中晚唐诗歌传统的重要作用。但其命运多舛,身前不得入仕,身后多年受到冷遇,正史无传不说,长期以来,即在野史中亦无较完整的述说,直到元代,方在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有较为完整的呈现,垂至近现代,在一些文学史和唐诗研究的专史之中,也往往只是一闪而过的配角。 20世纪80年代以降,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张祜研究已成为唐诗研究的一个关注点。《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入孙望师所撰的词
古人名、字与名字解诂 从西周以来,男子有名有字。出生有名,20岁行冠礼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册府元龟》卷八二四《总录部·名字序》:“古称孩而名之,冠而字之。盖以名者,义之制;字者,名之饰。先民之论,其亦多矣。故吐情自纪,名以示谦;均体相称,字以为重。”名以制字,字以饰名;名以自称,字以称人。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从词义上来说,大致有四种
相似易相融,异同比肩扛。 包容为超越,化对入我囊。 有一种胜利,目的只有一个,必须消灭对方,才能实现决胜,这样的情形已经讨论过。还有一种胜利,不仅不能消灭对方,而且还要和对方和谐相处下去,要在此前提下实现我们的想法,就是要相待。在大量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集体、同事、朋友、亲人之间,相互之间存在不同意见,争执的结果不管哪一方胜利,还要和平共处下去。这种相待的状态,既要实现我们的想法,也要保持双方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春,苏轼罢徐州任,移知湖州。徐州万人空巷,士民远送于野。怀着复杂的心情,苏轼向弟弟苏辙寄出组诗《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所谓“口占”,是指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苏轼一口气吟了五首诗,文辞精美,规整合律,体现了他咳唾成珠的惊人才华。同是寄给苏辙,这组诗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名;同是作别徐州,这组诗也不如《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通俗。但是这组诗对于我
译著《奥斯维辛之后:阿多诺论笔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已经面世,我得讲讲为什么我要翻译阿多诺了。不过,这个事情说来话长。 20多年前的那个世纪之交,在导师童庆炳先生的鼓励下,我闯入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地,想琢磨一番该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看能否写出一篇博士论文。于是我选定四个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和马尔库塞——开始与他们较劲。坦率地说,这四人的东西都不好读,也不容易懂,而最能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