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跨度长达300年的宋代文学,其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无疑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主题古已有之,但毫无疑问,它在宋代才被提高到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宋人对古典诗歌史的极大贡献。这个现象当然是历史形势的变化而造成。我们把宋代跟以前享祚较永的统一王朝做对比的话,不难发现汉代和唐代都是亡于内乱,即亡于国内的军阀混战或农民起义,唯独宋代不同。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整个宋代都是亡于外族入侵。有人说宋人积贫
今天不但要讲韦应物,而且要讲柳宗元。我们先看韦应物的七言绝句《滁州西涧》,之后就看柳宗元。 韦应物的“言外之意” 韦应物的风格是多方面的。他虽然学诗比较晚,可他真的是各方面都尝试了;而且韦应物基本上是不失真诚的一个人。我说过,诗是言志的,是“感于物而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韦应物这个人,他早年做三卫郎的时候,意气比较盛。他说“少事武皇帝”的时候,“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有过一段比较放
一度显赫的“红学”,近年来渐趋冷清。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决定性的似乎要从研究路径方面寻找。所谓“红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寻根”,即作品的故事由何而生。索隐派到历史中、政治中按图索骥;考证派到作者家世中、经历中考察原型。两派一度势成水火,遂有新红学、旧红学之称(如同佛教之有大、小乘,乃后来居上者所派定)。不过,如果我们深入一层,新、旧红学在研究理路上实有高度吻合、会通的地方。简言之,两派都认为小说
壹 1776年,朝鲜,汉城。 这一年是朝鲜王朝第二十一代君主英祖即位的第52年,这一天旧历三月初二,黄昏,酉时,庆熙宫集庆堂,左副承旨吴载绍、假注书柳孟养、记事官朴佑源李心渊等忧心忡忡地注视着御座上的英祖。几个月前,这位83岁的高龄老人已病逝沉笃,时常昏迷妄语,不知这次君臣召对,有什么重要的教令要传下。而就在这次君臣召对三天后,据朝鲜王朝官修史书《承政院日记》,三月五日,“卯時,大行大王昇遐于
关于“讲经文”的命名 自上个世纪初敦煌文献被发现后,一批变文作品引起文学研究者的持续关注,而变文作品的主体是所谓“讲经文”,代表了变文的基本特征。关于“变文”的含义,以及它是来自外域还是中土本来就有的,从上个世纪一开始研究就有争论,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平息。但有趣的是,作为变文主要组成部分的“讲经文”,倒是很快就取得了共识,上个世纪后半期以来,基本上相安无事。众所周知,现有的绝大部分所谓“讲经文
一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谁不“认识”李清照呀,她不就是那个写“绿肥红瘦”的女词人吗? 由于李清照的词名太盛,人们只把她定格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天真少女,定格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尽头”的深情少妇,更定格在“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老妪。可能是觉得没有必要,也可能是没有兴趣,人们不再去了解她的胸襟,她的气度,她的眼界,她的豪情,还有她的学问,她的见识,和她的爱好。
谭汝为先生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全面、功底扎实,为人幽默善良,对学问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数十年来教书育人、笔耕不辍、紧接地气,成果斐然。近年来,他老骥伏枥、勤勉不懈、与时俱进、硕果累累。其重要的学术著作《汉语修辞学指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版)出版后,即得到了学界的首肯与好评,这本书是他学术著作中的代表作,必将成为我国修辞学著作中为数不多的好书。此书既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及
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带有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不是在书斋里长出来的,而是需要作者扎根生活、深入民间,亲身体察,再经过反复提炼、打磨,最终才可能创作出具有底蕴、感动读者的作品。 《如雾起时》是一本体量不算大的当代诗文合集,包括“甲辑风光”“甲辑世间”“乙辑诗歌”三个部分。作者高永伟系《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社长助理、记者部主任,长期在新闻出版行业工作,他因此有机会走遍祖国的山山水
沙汀(1904.12.19—1992.12.14)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在60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变革作了艺术的审美记录,尤其《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等一大批具有浓郁的川西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小说,对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而突出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虽年逾古稀,仍然担当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及中国作协副
词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始于梁,成于隋唐,盛于宋,上承唐诗,下起元曲,是我国诗歌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格律诗。到了南宋时期词方逐渐脱离音乐,不仅仅用于歌唱,也成长为一种独立的具有特殊形式的文学体裁。到了元明时代衰落了300多年后,明末清初重新进入发展状态。清代词人以纳兰性德最为盛名。到了近现代,由于白话文兴起,古诗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中华词脉绵绵,词运不绝,在古诗词的落日余
物壮必然老,负阴可抱阳。 内强不疑阳,示阴开新场。 观察任何事物都应该看到其中的阴阳,从分辨阴阳入手进行破解。找到阴阳之后呢?再进一步,就是要了解阴阳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运用规律。 关于阴阳的发展规律可以有很多种归纳和描述,这些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典籍中有详尽的记载。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如果详尽罗列,绝非几十本书或者杂志所能承载。如果再细究其中的细微差别,则非普罗大众之
汤一介先生是著名哲学史家,在道教史和魏晋玄学史领域卓有成就。他曾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儒藏》工程主持人,苦心提炼儒学的现代价值,倡议并探索创建中国解释学。汤先生父亲汤用彤先生,更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汤先生对其家世和个人经历的回忆无疑有很高价值。《我们三代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责任编辑郭银星,以下引述时标示页码)出版后多次重印,可见广受欢迎。此书分为“我祖父”(汤霖)、“
上世纪90年代,文化研究的浪潮席卷中国学界,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也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论著层出不穷。但浏览这些成果,姑不论那些将文学作为材料的文化研究,就是那些取文化视角而立足于文学的研究,也只是将文化当作理解文学的参照系。就是说,虽然我们都知道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实际研究中却往往将文化视为文学的生长环境,就像栽花的花盆,没有意识到文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文学的发展就是文化的生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在沈阳过春节。大年初二,到北行农贸市场去买菜,结果大厅关门。只有几个裹着大衣和围巾的小贩,蹲在大厅门口卖菜,棉被包裹着的菜筐上面,搁着一小截芹菜或黄瓜做招牌,那一点点的新绿,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作为一名记者,我特别关注有关老百姓菜篮子的新闻。那时候每当逢年过节,报社都会组织关于副食市场节日保供应的报道,什么节日菜肉蛋奶供应量、销售渠道、商品价格、今年又有什么新品种啦
壹 《遥忆大西北》是一部系列回忆文集。丛书作者们以文学的笔调叙写亲历往事,由众多作者合作、多册集成,主要突出表现当年陕北延安插队落户以后,参加延安乃至全国各条战线的工业经济建设。每册书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建设者的成长、奋斗业绩和具有革命传统和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其中第一册“黄土地石油情”,可视作文集开篇破题之作。它有引领作用,更有模板效应。这册重点反映的是继承光荣传统,“埋头
一条有风景的“新”路:“广电+文旅”,向“为传播服务”转型 (一)SMG的转型之路:从“为播出服务”到“为传播服务” 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对主流媒体来说,媒体融合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往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这样的举动,在党的历史上堪称空前,足见决策层对媒体融合变革的高度重视。
我们“学”《论语》,而《论语》第一篇的第一条章句就是讲的“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学”成什么呢?这条章句的最后落在了“君子”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以,当我们以今人对“君子”的理解来定位《论语》的时候,常常会把《论语》简单地讲成一本关于“个人修养”的书。虽然这么讲也不能说错,但是却没能真正地“立其大旨”,没能从根本处理解《论语》的义理。那么,《论语》中所讲的“君子之学”
中国人走出国门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移民次数很多。按照一些学者的研究,大概它们可以分成五个阶段:(1)发轫阶段(秦至隋);(2)自发阶段(唐宋元明);(3)过渡阶段(明末清初);(4)高潮阶段(晚清);(5)持续阶段(民国时期)。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跟中国整个的社会发展是连在一起的。从华语传承的角度出发,前边几个阶段,秦到隋,唐宋元明甚至明末到清初,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我们更关注的是从晚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