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佛教的多方面影响。如唐五代的佛寺俗讲经过分化演变,产生了市井的说唱艺术,成为戏曲的一个直接源头。又如,早期戏曲音乐的曲牌有《哪吒令》《好观音》《阅金经》之类,分明与佛教音乐有一定的渊源。而在祀佛、还愿之类活动中,往往伴随着戏曲演出,自然也促进了戏剧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至于戏剧文学的“佛缘”,可说是“非浅非非浅”。一方面,或多或少涉及佛教内容的剧本为数可观,是
壹 自古以来,散文的“散”字作为文体的定性描述,很容易让人想到“散乱”或“散漫”。文章可以是散乱的吗?当然不可以。既然是文,就该有条理,有组织。无独有偶,散文中那些论辩、评论类的文章长期以来被称为“杂文”。“杂”和“散”这两个不大好听的字眼,却被拿来定义云锦文章,颇有讽刺性,让人疑心是命名者错把作家的谦虚之词当了真。 有文体研究家解释,散文的“散”与诗歌的“诗”或骈文的“骈”相对,指不押韵,不
加拿大当代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谈及荷马史诗对后世的影响时指出,像《奥德赛》这样伟大而经典的故事不可能只有唯一的版本,它会在另一个地方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被不断讲述。在阿特伍德看来,尽管古老的神话是口头的、地方性的,但人类强烈的写作欲望则会以尽可能多的形式去不断地变换这一神话母体,从而使其尽可能地以不同的面貌获得重新展现。在此意义上,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奥德赛》这一伟大而古老的神话故事在现
丁宁,原名瑞文,字怀枫,1902年生在江苏的镇江,后来随她的父亲迁居到扬州。她的父亲曾经做过扬州裕宁官钱局的经理,家道殷实,所以她生在富贵人家,世家的女子才有机会念书。 丁宁是庶出的,就是说她是侧室所出,不是正妻所出,但是天资聪敏,为爱诗词的大母所喜,大母是正夫人,她是侧夫人出的,但是正夫人喜欢她,而且她生下来不久,她自己的生母就死去了,是大母把她抚养长大的,自幼教诵唐诗,过目不忘。 丁宁9岁
1943年秋天,就读于辅仁大学国文系的叶嘉莹先生,因为老师顾随常常在课堂上谈禅说佛,便想了解一下佛经,曾约好友刘在昭到广济寺听讲,当时所讲为《妙法莲华经》,“花开莲现,花落莲成”两句偈语给叶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来后以词记之,《鹧鸪天·广济寺听法后作》: 一瓣心香万卷经。茫茫尘梦几时醒。前因未了非求福,风絮飘残总化萍。时序晚,露华凝。秋莲摇落果何成。人间是事堪惆怅,檐外风摇塔上
我虽与叶先生认识近廿载,但是隔行如隔山,又各自忙碌,遂少联系。适逢叶先生百岁寿辰意义非凡,是一个难得的回顾总结契机,亦可以将自己近年的所学所思所悟做一次全面的审视。 万里相识的殊胜因缘 有的相遇看似偶然,实质必然,都遵循一定的因果,关键是我们能否了解其背后的奥秘。或许从一个更大时空的视角来看,我与叶先生在异国他乡的相识就非例外。 我与叶先生结识是在卑诗大学亚洲图书馆(也是亚洲系所在地)的地下
每读《三国演义》,读至神医华佗因劝曹操开颅而被迫害致死,都禁不住义愤填膺。在曹操的淫威之下,一位神医就这样一命呜呼。后读刘禹锡的《华佗论》一文,又加深了这一印象。刘禹锡一方面对曹操杀华佗满腔义愤——“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另一方面,他认为史家之所以记载此事,是为了使后人纳谏惩暴。“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
经疑是元代独有的一种科举考试形式,它就四书中的疑难尤其是看似矛盾之处提出质疑让考生作答。研读流传下来的考题及答卷可以发现,经疑这一考试形式的水平非常之高,题目犀利独到,答卷精深巧妙。经疑注重理性思维,对儒学核心义理,如仁、性、命等辨析入微。经疑问题尖锐而犀利,敢于质疑圣人,考验考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经疑注重考察历史知识,优秀的考卷多结合史实与义理做出回答。总而言之,经疑既能充分考察考生的综合素
《中国人的生死观》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中江的最新力作,也是作者关于中国生死智慧研究的浓缩和结晶。该书共计七章,作者以时代为轴心,以人物为中轴,详细梳理了上至先秦,下至近现代儒释道墨法家及20个重要人物的生死哲学及生死哲学智慧。全书逻辑性强,思路清晰,论证严谨,主轴行文脉络一目了然。整体布局合理,整体设计思路和论证方法独具一格,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我们常说:“你的文字”,其实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我们知道,一般人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我们所使用的文字与词语都是公共的,文字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公共财富,如何把公共的文字变成“私有”的,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小说的语言风格 我们说:“你的语言”,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我们知道,世界上99.9%的人是没有自己的语言的,他的日常交流与表达所使用的都是公共的、一种没有语言特征
顾随(1897-1960),本名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1915年中学毕业后通过北京大学国文系入学考试,但在蔡元培的指点下,先到天津北洋大学英语系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0年毕业后先后在青州、济南、青岛、天津等地任中学教师,而后又在燕京大学、中法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大学任教。顾随是中国现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作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一生著述颇丰。众
在中国文学中,有一个主题被广泛关注,就是情义的仗与负。这一母题衍生出两大主题,一是多情女子薄情郞,二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两大主题之间有不同,也有交叉,但对读书人负情负义的关注与鞭挞却是共通的,是重中之重。第一个主题中的薄情郎也多是读书人。在这一母题的众多文学形象中,贾雨村与刘姥姥,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一母题中的代表性人物。深入研究这一母题的真伪与其深厚文化内蕴
李政道先生是一位顶级战略科学家、物理学家。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先生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为推动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帮助中国培养更多物理学领域高层次人才,殚精竭虑、不避艰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李政道先生多次在我国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刻,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重要的
在现代的文学史上,沈从文一直处于较为独特的位置上。这个湘楚边地山水孕育的“乡下人”,并未受过多少正规且系统的教育,初涉文坛时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然而,即使如此,他仍旧靠着自己的一股子韧劲,闯入了北京文学界,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沈从文凭着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以及独到的文学笔法,写出了《边城》《长河》等足以传世的小说名著。再后来,他又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
作为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东南学术》长期以其稳健的思想立场、敏锐的探索意识、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水平,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身为刊物副总编辑的郑珊珊博士,则一直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务实严谨的风格,深受业界广泛肯定。但真正了解郑珊珊的人知道,她不止是一位称职的编辑,更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博雅的文士,善于寻常中发省察,平凡间抒洞见,正是其真诚的性情使
今年是泰戈尔首度访华一百周年,泰戈尔在中国的被接受史中存在着两极化现象:被作者狂热地模仿、被学者轻淡地研究。 早在1913年,泰戈尔甫获诺奖,钱智修就将他介绍到了中国。1920 年后,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书信、演讲和自传等的译作大量出现在汉语世界里。1924 年泰戈尔访华无疑将中国的“泰戈尔热”加温到了沸点。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诗人从小熟读、传抄甚至背诵泰戈尔的诗作,进行仿作——或者
诗是一种理想,甚至是一种信仰,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疯狂与魔力。信仰的种子一旦生根就会融入血液、融入生活、融入时间。从这个概念出发,有一个人就是如此。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诗歌的理想以及理想的诗歌。无论险滩暗礁,还是春风得意,他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辉煌不骄,暗淡不馁,在诗的国度与人的高度铸造了自己极具双重性的灿烂王国。他精力充沛,极富有诗的涵养和语言的创造性。这种旺盛的诗歌的力量以及独特的诗歌创造力不仅令人肃
梁平是一个极具辨识度,令我尊敬的诗人。他注重诗歌艺术的叙事性,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灵感,发现诗意。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梁平始终保持着罕见的艺术掌控能力,不浮躁,不追风。“拒绝肤浅和妖艳,把诗写进骨子里”,既是他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又是其特立独行的诗歌风格。这种与众不同,独辟蹊径,向诗歌领域的纵深开拓,已然成为梁平诗歌高贵的精神气象和宏阔高远的写作格局。如此有艺术坚守,写作追求,且
近日读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张中行在《叶圣陶》一文中写道:“所谓二三事,是想写史传大事之外的一点零碎,与我个人有关,并且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也正是因为张中行记下的这“二三事”,叶圣陶先生能以更丰满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三事”中显品格 读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我们会发现张中行的写作功力是深厚的,他没有铺排开叶圣陶先生的文化成就,也不多用华丽的辞藻渲染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