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总是在青年身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当前,青年正成长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的主导性力量,在各国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进一步凸显。 读懂青年就是读懂未来。长期以来,人民论坛致力于读懂青年、理解青年、助力青年,围绕青年成长发展的诸多重要课题展开研究阐释,先后推出《当代青年人的所思所想》《当代青年群体观察》《百年共青团的初心与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等特别策划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关注什么话题?这些话题能够映射出青年怎样的精神世界?传递了哪些心声诉求?这都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五四爱国运动105周年。为更好地感知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心声诉求,把脉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特点,人民论坛编辑部组织开展“2024年青年关注的十大话题”征集活动
【摘要】立足当代青年的成长背景和代际特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主要底色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高度认同发展道路,自我建构“国家”想象;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光谱分布拉长,青年亚文化日趋流行;在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奋斗叙事张力凸显。当代青年价值观蕴含后现代价值观、网络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三个潜在风险。为此,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加强高质量青年理论产品供给,帮助青年养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精准把握青年思想变化,打造“政治型+组织型+思想型”青年工作队伍;聚焦青年成长的核心权益,加大力度解决影响青年发展的关键变量。
【摘要】通过对多项青少年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快乐感较低、自卑、焦虑、抑郁、轻生等心理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心理服务利用率低、缺少有效的减压方式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结合研究结论,建议提升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培养青少年合理作息、积极运动、理智用网等健康行为,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心理服务;构建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
【摘要】构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仅是“治病救人”,而且要帮助青少年培养和强化其心理韧性,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从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视角,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项目,最终构建起包括培养教育体系、检测体系、预警体系、工作体系、管理体系以及监督体系在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摘要】新时代青年实现了生活水平质的跃升,向往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青年民生关切呈现出宏大叙事与个体感受相结合、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结合、青年发展迭代升级与青年发展短板日益凸显相结合等主要特征。党和政府积极回应新时代青年民生关切,贯彻落实党管青年工作原则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以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为青年民生关切提供更好保障,使青年在民生方面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提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切实解决“青焦”难题,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有利于全面提升青年科技人才挑起“科技强国”大梁的能力,形成踊跃创新、科技报国的生动局面。
【摘要】青年是时代先锋,青年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等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青年群体本身的特质使青年消费的从众性和独特性完美融合,享乐与理性并存的消费观念使青年消费发展趋向成熟。当代青年向往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消费与社交紧密结合,消费场景、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更加多元。从青年消费的时代发展角度梳理青年消费特征,有助于真正理解青年、引导青年、发展青年。
【摘要】标签化、圈层化、社群化的社交背后,隐藏着Z世代对于社交危机的感知、对于“社交卡顿”的回避、对于优质社交的渴求。Z世代青年社交不只是一面之交,更是照见他们的生活选择。同时,“信息茧房”、安全陷阱、网络暴力、断亲等社交困局也给Z世代带来不少困扰和难题,需要通过加强主流价值观引导、线上线下相统一、圈内圈外相融合、强弱联系相补充来加以破局。
【摘要】人类文明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分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职业分化演进的过程。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提升生产率与风险应对是职业演进的双维驱动逻辑。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风险与不确定性应对成为新职业重要驱动力,且呈现快速强化趋势。要科学认识数字时代新职业的产生与演化逻辑,对于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应该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对职业的替代与创造效应,理性应对其带来的就业方式与就业机会的转变,优化就业治理策略,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摘要】当前,推动算力高质量发展,助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东数西算”工程以及“数据要素×”行动等,着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以西部地区为主体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不仅可以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形成,而且可以推动“数据要素×”行动实施,助力打造中国数字经济新优势。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有效发挥,可以提高科技创新的速度,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将成为我国生产力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实现跃升的关键。
【摘要】数字时代,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全面数字化转型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驱动政府和科技企业构建联合创新的新模式。政府与数字科技企业的联合创新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为数字科技企业创新保驾护航,为其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提供资金、制度、政策和平台等资源;数字科技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积极反哺政府治理,为政府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进而形成双向赋能的创新伙伴关系。未来,政府与数字科技企业的联合创新可以从创建集成式创新模式、开辟有组织科研新路径和培育大平台应用新场景等方向努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新动能。
【摘要】智慧社区是依托数字化工具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的社区新形态。近年来,我国在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政府主动、企业布局、社会激活等发展路径。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还存在功能设计与居民需求脱节、数据采集质量不高和共享不充分、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和欠规范、建设和运维人才短缺、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需要强化社区智能化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数据采集和共享能力,扩大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和挖掘管理服务人才,健全社区统筹协调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其在支持社区服务、社区治理和社区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在价值。
【摘要】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是确保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党的群众工作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期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与工作方法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家加大各种形式的涉农投入,各级政府对服务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开展群众工作,关键是将基层真实需求与自上而下的国家投入结合起来。发挥新时代群众工作优势是迈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
【摘要】数字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防治基层数字形式主义,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使数字治理与基层治理场域相匹配,避免对数字技术工具的过度依赖。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创新变革优势,打破数据壁垒,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摘要】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当前,我国通用航空不断发展,无人机产业保持全球领先,下游应用场景不断增加,警用航空等领域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已经成为一片新蓝海。但仍存在低空消费不及预期、空域资源利用不足、产业领域需不断拓展等问题。作为前沿技术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的加速腾飞有望带动万亿量级市场。因此,应扩大低空消费市场、促进空域资源高效利用、拓展低空产业应用领域、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引导、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严守低空应用安全底线。
【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进展尤为显著,但仍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要按照市场化的思路从产业、科技创新、区域协作等关键维度发力,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同时,长三角区域要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为契机,构建以市场机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坚实保障。
【摘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进一步完善生产关系,推动核心生产要素跃迁性升级,形成全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和新的动能。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要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激发和保障新质生产力焕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产生高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判断,是对网络空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变化的积极应对,是对网络空间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路径的主动探索,是对网络空间的新价值、新秩序、新关系的创造性构建。新阶段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理念、技术发展的原则、国际合作的准绳以及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路径四个方面对共同体构建提出了新要求。网络空间的合作,需要各国凝聚共识,也需要各国的共同行动,加强多边机制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发挥“全球南方”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提升网络空间大国在国际网络空间合作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多利益攸关方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主动性。
【摘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合作还是对立,是开放还是封闭,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考验。“四大赤字”从根本上道出了世界乱象的“病根”。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推动“全球减赤”,展示了破解全球赤字的中国视角和经验实践。中国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妥善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与死的现象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不可逆转性。中国文化体系的开放性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能够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会通共生的格局,随着中国古代朝代更迭和社会发展,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也在长期碰撞交流中逐渐互融互补,共同形成了生死认知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智慧,为当下认识生死和理解生命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
【摘要】中国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老有所终”的敬老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老文化、“老当益壮”的养老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老龄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老龄观,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强化老龄工作保障、营造良好的爱老社会氛围。新时代孝亲敬老要在全社会重塑“老”和“老年人”的基本意涵与社会价值,积极引导老年人自身保持独立意志,树立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促进老年群体在社会中做出新贡献。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阐释和理论研究,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和学术研讨。但从全球化精准语义分析、文本表达、构建独立话语体系、大众化阐释和品牌度识别方面,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对此,可以从传播思维模式转向、平台转型升级、传播渠道效能优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只有找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发展阶段中的位置,才能明确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才能深刻理解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发展治理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谋而合。二者的结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是二者结合下的生动实践。
【摘要】清初承明制,地方官和京官皆由月选抽签产生。任用京官多称“授”,地方官任职则称“补”。但京官有不少职务需要具备专门才能的官员,于是仿效地方官选用,形成较为完备的京官题补选用体系,部院堂官选用下属司官最主要的制度就是京官题补制度。与题补地方官不同,京官题补必须为二人,即拟正和拟陪,最后由皇帝挑选一人。荐举官员承担连带责任,如果被保用的官员违法犯罪,保举者也会面临罚俸、降级等处罚。“咸同军兴”以后,朝野事务更趋繁重,内外臣僚的选官人事权皆不断提升,吏部月选范围日益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