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其乐融融之中蕴藏着对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国家富强的共同追求。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共享节日,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醒目符号,也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实践。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源起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中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意蕴,在春节团拜会等场合集中阐释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并赋以新的内涵。
【摘要】春节是时间和空间的叙事,也是文化和认同的表征。乡愁是个体情感、集体情绪和国家情结的共同体认。春节乡愁是以时空转换与记忆构筑而成的情感投射。与春节乡愁相比,端午的乡愁是一份国人的文化托付,中秋的乡愁是核心家庭的私人性团聚,国庆的乡愁是国民集中性国家认同的庄严表达。乡愁资源的开发关键是乡愁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展示,是乡愁文化母题的创意呈现。乡愁经济是以乡愁文化为消费品和体验物的人文经济活动,包括乡愁恋地情结的旅游经济、乡愁情感宣泄的体验经济、乡愁精神连接的场景经济和乡愁灵魂皈依的信念经济,其内驱力是认同消费。
【摘要】春节源于农耕生产和宗法家族,其最主要的主题是感恩、庆贺和祈福,为了表达这三个主题逐渐形成了各种仪式活动。春节属于民俗文化,表现为外在的生活方式和内在的文化意蕴,尽管有些外在的仪式活动发生了改变,但文化意蕴并未改变,经历了长期沉淀的春节主题(内核),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呈现出独特的价值。
【摘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让传统节日赋予现实生活以新的能量,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摘要】中国的年节文化丰富多彩,岁时饮食风俗是其重要表现。中国岁时饮食文化传统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雅俗兼备的文化品位。岁时饮食集尝新、健体、融情于一体,人们在年节饮食活动中抒情、畅怀、言志,饮食的文化属性在年节饮食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中国岁时饮食传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和节日传统饮食活动,是体现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值得发扬光大。
【摘要】当前,“旅游过年”成为新潮流。但关于年轻人如何过春节、年味是否变化的关注与讨论主要在“形式”层面,尚未切入春节体验的核心实质。因此,既要对年轻人过年之“变”予以归纳,也要理解其不同过年方式中“不变”的文化意涵。在变化的层面,年轻人主动选择在旅程中的异城异乡过年,是家庭结构核心化、流动能力增强所致;追踪新媒体节奏,从线上狂欢转向现场欢聚,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引流效果;到他乡寻找年味,展现出年轻人守护乡愁的努力。而在不变的层面,不论在何地、形式如何,“要过年”依然是年轻人的共同诉求。在旅游过年中求新、呈现自我、表达情感、寻获归属和认同,体现出年轻人对传统春节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追求,反映了中国式“文化春节”的魅力与活力。对于年轻人的春节文旅潮流,既要给予充分供给和满足,亦要恰当引导和有效推动。
【摘要】近年来,传统节日借力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火。传统节日之所以火起来,既是由于新媒体传播,也是由于传统节日自身的文化底蕴及其与时俱进的特性。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既是具有内源性的资源,又自带能量,可以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传统节日有利于文旅融合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减少或避免传统节日与文旅融合发展中的负能量。传统节日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可以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意味着团聚、纪念、新生,通过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活动,我们能从祖先留下的节日遗产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泽,充分地领悟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遗留下的宝贵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深切地体会到传统赋予我们的巨大文化力量。确立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在传承其核心主题与符号元素的基础上,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动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自提出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未来需要围绕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内外部因素变化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挑战。新形势下,应顺应人口流动和分布格局变化趋势,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等方面着手,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其关键难点和突出短板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大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持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合理增长。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动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管好用好作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要素的农村集体资产。当前,一些地区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面临管理手段单一、理念陈旧、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亟需依托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转变轻视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陈旧理念,补齐乡村振兴短板,兼顾集体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对于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及非经营性资产的协同管理。
【摘要】改造利用盐碱地,对于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保障大食物观下的国家食物安全意义重大。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但“以地适种”开发利用中存在受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经济可行性等制约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以地适种”同“以种适地”相结合开发利用盐碱地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通过强化盐碱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促进盐碱地开发主体与模式多元化、加强种业和农艺技术创新以及增强“以地适种”开发标准编制等方式助力盐碱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摘要】“上门经济”的兴起,既反映了消费习惯的转变、生活品质的跃迁,也体现了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缩影。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仍不稳定、市场投资信心较为不足、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应尚需完善等,是服务性消费需求扩张的制约因素。因此,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同时发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来刺激消费需求,进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摘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是民生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变动增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压力,家庭模式变迁和家庭功能重构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应推动“一老一小一家”政策整合,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性别差异,在加强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善用“数字红利”,着力扩大养老服务产业新需求,加快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摘要】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党和国家在文化治理领域的创新举措,核心内容是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增强群众凝聚力、社会动员力助力基层治理。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出现了从层级化到多中心化的组织模式变化,从固定态到片段态的文化活动形态变化,从派遣制到撮合制的供需关系变化,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的评价机制变化。本文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新特征、新变化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管理工具(平台)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元文化供给与个性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
【摘要】退休人员再就业不仅能补充劳动力、产出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退休再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工伤、辞退、最低工资标准等存在制度碎片化等问题。为此,应加强退休制度与再就业制度的衔接和配套,制定出台鼓励老年人就业、再就业的支持政策,为退休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摘要】储能技术是解决电力规模存储及调度的关键技术,对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风电、光伏发电上网规模的不断增加,电力系统将面临较大的波动。储能技术能够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挥平衡供需的作用,极大地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的可靠程度。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且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突出的产业链竞争力。为了维持并增强这种竞争优势,我国需要在储能产业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应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标准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力,推动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储能产业的竞争力提升。
【摘要】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其强调通过集群要素的综合运用来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以创新要素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并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完成制造业“三化”转型任务。对此,应从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规划、重塑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生态、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动能等方面,探索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实践进路。
【摘要】面对日趋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 改变传统消费模式、 树立和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公众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绿色消费态度在向绿色消费行为转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阻力。促进绿色消费,缩小绿色消费态度行为差距,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与协作。
【摘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开启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纪元,中国提出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为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时代契机,高级别人文交流、教育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为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广阔天地,中国式现代化更是为新征程“一带一路”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战略机遇,下阶段应在倡议对接、品牌建设、媒介沟通、数字转型、格局构建和节点城市等多方面汇聚青年人文交流的资源力量。
【摘要】中亚国家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通道和关口大门,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地位。受自然地理距离、语言文字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中华文化在中亚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仍显不足。因此,要丰富和创新传播平台、载体及机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深化高等教育合作、用好新媒体新技术等有效路径,推动中华文化在中亚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中亚青年凝聚共识、携手谱写共同发展新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摘要】随着新业态的迅猛发展,新职业群体层出不穷,且群体规模逐渐扩大,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劳动力涌入,为处于择业期的青年提供了更多元的就业选择。由于新职业就业形式灵活、用工关系复杂多元, 在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的同时,也面临一定问题与挑战。针对当前新职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应统筹处理好促进新业态发展与维护新职业群体劳动者权益的关系,多措并举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更好地保障新职业群体劳动权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摘要】2023年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大城小城同频共振,演出地域全面下沉,演出品类全面覆盖,跨城观演成为潮流的生动局面。演出经济亦成为各地拉动旅游收入、提振服务业消费、提升城市流量的“新密码”。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举办演出对于繁荣本地经济的重要意义,相继出台多重利好政策助推演艺市场发展。要推动演出经济行稳致远,必须深入洞察消费人群的多元化需求,推出适销对路的演出产品和服务,加强多层次多类型演艺资源供给,促进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
【摘要】让更多基层群众投身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发挥乡村内生动力,启动在地化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贵州榕江“村超”火爆现象表明,基于全球本土化和在地化视野,可以理解并尊重乡村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传统,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找到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势利导精耕乡村体育土壤,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体育文化长期繁荣,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摘要】在中国古代,国号既是家天下的标志,也是国家政治文化的符号。中国古代国号皆具或显或隐的美义,这些“美号”,或与君主的统治息息相关,并发挥出多样的现实功能,或体现了非汉民族的“汉化”倾向,从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基础与政治根本。解析中国古代国号与国家之间的名实关系,既有名实相副者,也有名实不副者;既标示着相应王朝的特征所在,也隐藏着不少值得发掘的重要内容;国号又有转为名号、族称与域外称谓者,这彰显了相应王朝的地位与影响。至于大量存在的相同国号,后人采取了冠以顺序词、方位词、国姓以及缀以地名、五德或使用代称等处理方法,以求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