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2024年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型教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为何要加强、建设什么样的、如何加强”等根本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最终凝练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等六大方面的教育家精神,构成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精神灯塔和行动指南。在新征程上,构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高地,需要从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生成与阐释机制入手,深入探究其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同时,通过对典型选树和传播机制、浸润培育和评价机制、协同落实和发展机制以及衔接融通和共生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机制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教育家精神的落地生根,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一个由价值、实践、目标三个层次构成的精神体系,是对我国教育家教书育人实践的高度凝炼和概括升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演进深刻体现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政策设计、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对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坚守以及对时代发展气脉的把握,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和立德树人中对其培育路径予以充分把握。
【摘要】书院教育的核心在于师道精神的传承。历代“书院人”以师道传承为理想,确立了书院教育的价值追求,包括五个方面:立德为先的教育原则、学问为本的教育理念、道不远人的教育智慧、包容开放的教育气象、融入自然的教育趣味。历史上,书院虽多次遭遇灾乱,但终能恢复元气、重振旗鼓。正是有赖于“书院人”的师道传承和价值追求,方能学脉不断,文明不绝。
【摘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多方协同努力。政府方面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社会和学校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鼓励创新的氛围,促进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广大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持续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加强各方面的统筹和协调,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水平、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摘要】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对理想教师的认知和定位有所不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凸显了中国教师之社会价值代表者的角色,其站位之高,立意之远,使得中国在应对时代之变给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在解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时更具信心。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教师队伍铸魂、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深化发展性教师评价改革、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教师队伍国际交流合作。
【摘要】“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精神成长动力,增强教师群体明德弘道的责任感,助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家精神源于千千万万人民教师的共同缔造,是每一位教师默而存之、日用不知的价值观。教师追求教育家精神不需要任何条件,每一位教师都能做,而且当下就能做,践行教育家精神也没有唯一标准,而是每一位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自觉追求与表达。榜样教师引领示范,广大教师紧随其后,未来教师打好底色,全体教师齐心合德,共同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精神境界,外化为自觉行动。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支柱,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强国的动力源泉,工匠精神是人才强国的实践基石。推进三者协同发展,集中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改革理念和价值逻辑。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校应着力围绕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组织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推进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协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同时依然面临着农业科技与产业“两张皮”、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散片化”等问题。中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克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拓展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
【摘要】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必须向内发力,在布局与结构兼顾下深挖产能提升潜力。当前,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政策激励效果有限等现实问题,依靠传统路径难以实现粮食产能提升的突破,布局和结构已然成为未来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方面。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需要兼顾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以量的均衡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实现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为此,需在明确产能提升整体潜力的基础上,重点从粮食布局与结构两方面挖掘潜力,并在机制提升、动能转化、结构升级、区域联动上综合发力,从而有效实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
【摘要】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既体现出我国对黄河治理理念、策略及实践的持续探索与深化,也确立了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的方向和目标。从除害兴利到标本兼治、再到生态优先,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逐步构建起科学、系统、高效的治理体系。沿黄各地高效整合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进行政策创新和区域合作实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迈上更高台阶。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在全国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自2016年以来,我国在多个城市进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该制度全面推行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制度设计不统一、筹资困难、护理人员匮乏和公众认知不足等。为此,应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提升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社会接受度,以此促进长护险制度的顺利推行,满足老年人口长期照护需求,保障老年人福祉。
【摘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等,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当前,我国各类特色农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彰显强劲动能。但仍尚未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和产业集群,面临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价值分配较为不均、品牌特色不足、产品宣传不够等挑战。应着力制定跨县市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协同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农民能力与组织化程度、努力打造优质农产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重大原则,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其理论逻辑在于“为人民服务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其历史逻辑在于“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的核心密码;其现实逻辑在于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需要。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行动自觉,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的根本定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是阅卷人”的根本标准。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凝聚人民智慧,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锤炼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历程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是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生动力,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党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坚强保障。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应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
【摘要】干部参加劳动,是党对干部一以贯之的鲜明要求,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密码。干部参加劳动,不仅是历史上应对残酷军事斗争和严重经济匮乏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激发群众劳动热情、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应把干部参加劳动与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与干部教育融合起来、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贯通起来。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主渠道,要结合教学实际、主动担当作为,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增强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并进一步强化实践导向,注重行动落实。要精准识别学生需求,持续改进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优化教育环境、汇聚育人合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能。通过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改革教学评价和打造学习环境等举措,高校思政课可以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要】乡村学生欺凌受所处地区的家庭结构、社会文化环境、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隐蔽性、高发性、治理难三个主要特征。乡村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场域,引发学生欺凌的因素呈现交叉叠加趋势。家庭教育功能减弱、学校教育与保护职责发挥不充分以及社会协同治理力量不足,是乡村学生欺凌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效防范乡村学生欺凌,应以家庭教育为根本基础,以学校为重要责任主体,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协调治理机制。
【摘要】近期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和网络媒体助推下持续火热,在入境游客量大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客观认识入境游发展的新作用与新困境、探寻促进我国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推动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可结合跨境旅游流动中消费者行为发生规律,重点在文化认知、心理认同和行为认购上实现良性循环和更大的创新与突破。
【摘要】传统村落不仅是乡村居民的传统聚居空间,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活化遗产,传统村落由于具有独特的景观和人文历史蕴涵成为越来越稀缺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具有脆弱性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要做好对传统村落中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有效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其中的传统价值要素,找准传统村落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与路径。
【摘要】我国传统农业不仅着眼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实现高产,而且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以确保稳产。“杂种五谷”是我国传统农业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重要措施。这一举措不仅使环境及其变迁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同时适应了土地零碎化的需要。我们要在坚持精耕细作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