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和方法要求,牢牢把握好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的关系,牢牢把握好先立后破与统筹兼顾的关系,牢牢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牢牢把握好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与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的关系,牢牢把握好“从0到1”的独创和突破与“从1到100”的发展和升腾的关系,牢牢把握好传统赛道再创辉煌与新兴赛道弯道超车的关系。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基层干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置十分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长期以来,人民论坛持续关注干部群体,多次深入调查干部的思想动态与心声诉求,围绕干部群体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展开研究阐释,先后推出《少数干部“不适应”: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干事心态,关系着当地发展面貌和社会风貌,反映着基层政权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为了更好地倾听关注基层干部的心声诉求,精准把脉基层干部的干事心态与成长规律,进一步激励基层干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人民论坛编辑部组织开展“2024年基层干部关注的十大话题”征集活动,在前期征求专家学者和部分基层干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归纳出20个话题;2024年1月,在人民论坛
【摘要】基层干部处在改革攻坚的最前沿、社会大治理格局的最末梢、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场域,基层干部的作风决定着党风和社会风气,也制约着民心向背。我们要精准把脉“笑面”官僚主义、口号式形式主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典型速成的形式主义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新变异与新样态。打好久久为功的治本组合拳: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深化“三严三实”教育、制度化落细落实基层减负、以选人用人导向治理庸官懒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打交道的好作风。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抓基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资源、能力与任务不匹配的“小马拉大车”难题,集中体现为基层负担过重,具体表现为任务超载、责任超载、压力超载。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不能把减负简单理解为工作“减量”,而是要注重标本兼治,通过治理转型、制度创新、作风转变等手段达到减负目标。
【摘要】精准的绩效考核是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工具,但一些地方由于属地管理运用不够规范、政绩观出现偏差,导致出现“考核泛化”现象。“考核泛化”会引发基层形式主义、基层避责行为加剧等负面效应,甚至产生阻滞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消极后果。遏制基层干部“考核泛化”要从厘清基层工作重点、优化基层考核方式、树立正确政绩观方面着手,切实推进绩效考核见实效。
【摘要】基层干部中存在的“能者多劳、庸者逍遥”,主要表现为“能者”由于能力突出和勇于担责,一直陷入“忙”与“累”的状态中,而“庸者”往往抱有“钻空子”心理,“甩锅”不担当、“躺平”不作为、“摆烂”不负责。对此,需要基层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担当作为;重视自身本领能力的培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激励和考核机制的作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并以此保障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摘要】正向激励是推动干部担当作为的内在要求。正向激励机制既能满足干部的基本物质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还能释放鼓励干事创业的动能。正向激励机制既包含物质保障、职务晋升等基本要素,还包括容错免责、荣誉表彰等重要方式。推动正向激励机制发挥有效作用,需要强化政治激励、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深化评先评优活动、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综合运用多种关心关爱手段。
【摘要】当前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与此相关的群众工作也出现了明显变化,群众工作对象复杂化、群众工作方式多样化、群众工作环境网络化、群众工作要求精细化等特征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更高质量做好群众工作,需要科学把握群众工作规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群众工作的服务实效;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专业素养;创新工作方式,注重群众工作的创新技术应用;完善整合机制,营造优质的群众工作环境。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影像传播情境的铺展,AI“复生”渐渐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突破生存与死亡的阻隔是AI“复生”的结构性特征,其实也是属于人类集体的心理需求与个体的情感需求;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AI“复生”有了将需求与供给联结的可能。当下,AI“复生”模式大体有动图单向呈现模式、虚拟情景再现模式、类智能交互模式等,出现了实验室场景、公益性质场景、商业性质场景等不同的实践应用场景。AI“复生”的社会影响涉及情感层面、伦理层面、法律规制层面,其未来形态也会影响到世界观层面,需要对其进行辩证的前瞻性思考。
【摘要】人工智能“复活”技术的日趋成熟,激发出人们的一种想象,即主动寻求在身体消亡后用数字化方式实现自己意识的延续,从而获得数字化永生。AI“复活”的数字人可能带给人们一定的情感慰藉,但同时也可能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从AI“复活”的现实到数字化永生的幻想,人类对于技术可能性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这也导致人与机器、人与“数字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无论AI“复活”技术如何发展,需要明确的是,对技术应用边界及人机边界的把握始终是关键,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应建立在服务全人类的整体福祉之上。
【摘要】人工智能(AI)“复活”的数字人具有高仿真性、强交互性,可给人们带来一定情感支持。但是,一旦AI“复活”技术被滥用,可能带来一定风险。对此,应以死者权益保护为前提、以人工智能合法应用为核心、以传播平台生态治理为保障,共同坚守AI“复活”技术应用的合法底线。未来,应更加注重AI“复活”技术应用的伦理治理,借助法律力量推进科技伦理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动指南,从而实现科技伦理治理法治化,让AI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社交形态,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青年在享受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适应难题、就业压力和发展挑战。在这场人机交互的革命中,青年应积极拥抱AI技术,并保持清醒、反思和定力,积极探索数字化生存新可能;学校应将人工智能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拓展教育资源和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开放;家庭应加强对青年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人工智能观;国家可以将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能力的青年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与实施。如此,我们才能把握AI技术发展新趋势,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福祉,在人工智能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当前,国民旅游已经成为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旅游业正步入繁荣发展新时期。市场规模扩张与需求升级、市场主体扩容与迭代创新、行政主体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动能。当新周期叠加新需求,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将引领旅游经济新方向,新的空间结构也将带来新发展格局。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实践,应当也必然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
【摘要】在我国经济复苏发展过程中,文旅市场率先升温,文旅消费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不断推进,旅游直播、短视频在各种数字化运营平台迅速传播,形象生动地展示旅游景区的魅力和新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改造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可以对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的文旅需求做出响应,推动文旅产业包容性发展。依靠科技和文化赋能,持续建构城市文化形象,逐步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网红”城市才能变为“长红”城市。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概念和前沿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用创新驱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产业发展与科研体制之间的相互强化和支撑。解决产业发展与科研体制“两张皮”问题,打破产业与专有科研体制之间的壁垒,不断强化二者之间的耦合机制,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破的关键问题。
【摘要】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通过协同优化促进生产价值提升,通过流通和使用释放价值,通过融合创新实现价值。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先进最活跃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要大力推进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让数据真正实现“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推动数据要素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摘要】面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多重不确定性,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一直有期待更积极财政政策的呼声。积极稳健有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能够提供大规模、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摘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信用数据涉及部门较多,缺乏常态化的数据归集、共享机制,规范化程度不高,信息采集成本高,存在数据失真、失实问题,信用评定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可持续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涉农贷款过程中个人信贷占比大、信用贷款难度较大等。为此,从围绕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涉农大数据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征信平台,实现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和应用,授权第三方征信机构一揽子负责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等方面,提出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摘要】“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包括生态优先、产业为本,区域协同、城乡一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民生为重、共建共享,品牌引领、运营前置,机制创新、一以贯之。“千万工程”蕴含的主要工作方法体现在“一把手”挂帅,层层抓落实;规划引领,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城乡联动,塑形铸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责任到位,奖惩分明。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方面,总结“千万工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实践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把握“千万工程”获得成功的秘诀: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为村庄建设的标准,持之以恒和一以贯之是“千万工程”成功的法宝,改革创新是“千万工程”取得突出成效的灵魂。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全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突出地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4年以来,京津冀作为全国重要动力源、北方重要增长中心、区域关键发展枢纽、产业转化重要平台,科学谋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议设立北京国家级补短板技术创新示范区,并不断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平台、优化创新机制。
【摘要】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相协调是机构改革的重要经验。法治在机构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机构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聚焦于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不断加强组织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有力推行组织信息公开制度,使机构改革在法治轨道上发展,更好地适应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纵深推进,法治与机构改革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促进了我国机构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整合机构职能、优化职能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在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国非遗“出海”,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摘要】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不懈奋斗的历史总结,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全党全国全社会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激发、保护和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就要深刻认识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本质和重要价值,充分发挥企业家群体的生力军作用和精神推动力。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下企业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彰显企业家精神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便利,同时亦改变了大众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与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数字影像技术重新塑造了北京中轴线的数字保护与文化表达,沉浸文化场域则进一步重塑了北京中轴线的互动体验与现代连接。我们需要适应媒介和受众的发展趋势,依托不同维度的古今互动、文化与科技的美学交汇,展现中轴线文化的历史深度和时代意义。
【摘要】作为一条延续数千年的国际商贸之路,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古代从长安起程走向“丝绸之路”的丝绸来自全国各地,山东是主要货源地。齐纨鲁缟在古代生活史及外交史、国际商贸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齐纨不仅是走向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也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具有丰富的人文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