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创作于21世纪初,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在当代的文学环境中,贾平凹小说以其独特的散文化原生态写作方法获得了文坛的关注。从文学作品赏析的角度出发,原生态写作对贾平凹的故乡深入描摹,也给予他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使《秦腔》这部作品更具审美内涵和现实意义。当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人们体会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艺术作品写作手法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摘 要】莫言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2012年获得了瑞典文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即书信叙事加话剧,充分展现了文体互渗的优势,让原本单一的叙事视角变得复杂多样,人物形象塑造的丰满立体,整个故事也精彩纷呈。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两个方面对《蛙》这部作品的叙事艺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莫言 叙事艺术 《蛙》 一
【摘 要】萧红作为现代文学时期极具盛名的女性作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善用儿童叙述视角。她的情感表达细腻柔软,也未失东北色彩的草莽刚硬。她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和儿童-成人的双向话语体系在其作品《小城三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城三月》是萧红在生命尽头回忆童年的产物,其中不乏率性稚拙之语,她以稚真、纯美的儿童眼光窥探成人世界。本文旨在通过儿童视角的话语体系研究,获得对萧红创作中审美效果和人文关怀的再认。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对于小说家来说写爱情故事是一种冒险,因为从叙事学角度看,作家容易陷入爱情模式重复的叙事陷阱。蒋韵擅长写爱情故事,经常游走在大俗与大雅之间,她在早期的中篇小说中,勇敢尝试令人炫目的叙事技巧,不断探索小说叙事艺术,为新时期小说关于爱情故事的叙写开辟了蹊径。 【关键词】蒋韵 中篇小说 叙事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说不尽的话题,但新时期以来专注于爱情故事
【摘 要】在王家新长达四十余年的写作中,其以承担现实为动机的写作曾两度出现转向的态势。在《帕斯捷尔纳克》中,诗人做出了承担现实的自我叩问和宣言,但其先入为主的情绪化写作则成为了后续偏离现实的动因。后续的第二次转向使诗人认识到生活对承担外延的拓展,并推动诗人以更为节制深沉的姿态面对历史事件的书写任务。实际上,既驱使诗人投入承担的志业,又令诗人不断在现实的承担面前碰壁的,正是诗人一直以来赖以确立自身写
【摘 要】黄丽群的短篇小说集《海边的房间》聚焦于现代城市中的普通人,刻画日常的困顿与荒谬,揭示幽微的人性。令读者倒吸一口凉气的十二个故事具有独特的张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得益于小说集所采用的颇具匠心的叙事策略,包括叙述视角的巧妙变换,让读者时而在人物的角度体会细腻的情感,时而在叙述者洞若观火的叙述中知晓真相;叙事时间的变化使故事在重组交织的时空中进行,扩大叙事的时空和张力;将人物命运的转折和人性的反转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建安时期可谓是辉煌而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值得记忆的年代,曹丕的文学理论与思想更是其间熠熠闪光的明珠。《典论·论文》第一次从系统理论的层面阐发主体之“才性”和文学创作、文体特征的至要关联,其也最早将哲学之气、音乐之气等引入文论批评,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重视创作主体的才能个性、先天禀赋和思想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深入探讨文本之气与作者才性和不同艺术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类情怀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名著塑造了著作经典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命运等都是当时年代背景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本文主要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进行阐述,希望对该名著的品评与研究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 主要人物 形象分析 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古典小说,《红楼梦》名著的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描绘与刻画更是惟妙惟肖,为读者
【摘 要】美人形象作为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绕不开的话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独特的美学意境。而唐宋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两座姿态各异的高峰,其中投射出的不同美人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唐宋文化 女性形象 美人意象 《诗经》中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展现出了先秦人民对女性形象的理解和追求;南楚地带,植被丰富,人杰地灵,屈辞进一步借用《诗经》的比兴手法,写出了影响后世文
【摘 要】庄子的思想对后代的文艺美学有较大影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杂篇《渔父》中所提出的“法天贵真”。“法天”即效仿天地,反对强制性人为的改动,摒弃个体的主观偏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贵真则是强调保持朴素的本性和真诚的本心。庄子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出的礼、乐观念带来的个体的异化,人因背负着各种思想枷锁锁,禁锢了内在的本性。因此在《庄子》一书中所出现的“至人”“神人”“圣人”代表的庄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格,
【摘 要】身份认同是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文化研究兴起及其在文学理论领域的渗透而得到广泛运用的概念,一些文论虽然没有使用“身份认同”这个词,却包含这方面的思想。恽珠编选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刊刻于清道光年间,以闺阁女性的身份编选闺阁女性的作品,体现出编选者试图以诗学方式呈现并阐释当时女性话语与民族话语身份构建。在男性主流社会文化背景下,闺阁女性呈现出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思想、文化旨趣和女性意识;同时透露
【摘 要】苏轼这句“韵高而才短”的评价不仅左右了后世对孟浩然诗歌的看法也引起了后世的热烈讨论,本文将分析孟浩然诗歌“韵高”“才短”的含义和表现、苏轼文学观等方面对苏轼如此评价孟浩然的原因来对此进行解读。 【关键词】孟浩然 “韵高而才短” 苏轼 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有着“清诗句句尽堪传”的美誉,而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写道:“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
【摘 要】《琵琶记》是被誉为“五大传奇”之一的戏剧,自元末高明创作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文人对其进行再次创作、改编,使其能广受欢迎,传诵至今。著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忠于原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与思想改编了此戏剧,使得该改编粤剧广受好评,使得粤剧发展到一个里程碑阶段。本文通过比较二者异同,了解唐涤生改编版本革新的优势之处,展现20世纪40、50年代粤剧改编高峰期的光芒。 【关键词】琵琶记 高
【摘 要】《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反抗朝廷欺压壮大水泊梁山的故事。其中大部分讲述的是男性角色的英雄故事,但同时作者也塑造了许多的女性英雄角色,通过构建各阶层女性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本文将分析《水浒传》中女性英雄角色的性格特点及体现的文化价值,并揭示在当时的年代里女性存在的悲剧。 【关键词】水浒传 女性英雄 分析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描写了大量英雄
【摘 要】卢祖皋寿词中的生命意识可概括为三层内容:描绘世俗社会淳朴自然的人伦亲情;抒发弃官归隐田园自在生活的愿望;展示朋友之间唱和和畅游的欢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南宋文人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以及南宋人普遍存在的对自身的关注、善待今生的观念。 【关键词】卢祖皋 寿词 生命意识 卢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人”。“正字……庆元五年曾从龙榜进士出身,治书。十二年二月除,十三年二月为
【摘 要】王士祯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作品并在小说中据实的记载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尽忠守节、才华出众、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王士禛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 【关键词】王士禛 小说作品 女性形象 王士禛出生在山东地区的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在文学的氛围中耳融目染,长大后不仅以神韵说理论及诗歌创作领袖清初文坛,而且创作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小说
【摘 要】“人格”最初来源于拉丁语,五四时期由政治概念渗透入文学范畴,《少年中国》中多次探讨相关问题。1920年初,郭沫若在与宗白华、田汉二人往来通信并讨论到诗歌创作,宗白华以“完满人格”称赞郭沫若引发了他公开忏悔自身人格,并作诗歌公式以证明诗人人格的重要性,后相关通信均收录《三叶集》中。《女神》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就创作于那段时间,诗中的“直觉+情调+想象”反映了郭沫若当时的“诗人人格”特征,并为
【摘 要】纳·赛音朝克图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当代蒙古族文学奠基人,是一个才华横溢,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作为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爱国主义精神是他诗歌作品中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对祖国、对人民有着炽热的感情、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奔放的情绪,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感人诗篇,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本文将从党、祖国大地、人民等爱国主义内涵的三方面入手,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纳·赛音朝克图诗歌中的爱国主义
【摘 要】李金发的创作确是晦涩的,尤其相较于新诗早期强调白话通俗性的一派,这种特征使得李金发在强调文学功能性的年代里备受冷眼,任何人都可以因此指责诗人未与时代相连,更与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无关,只停留在“唧唧我我”与“牢骚”的私人写作之中。然而,如果我们摆脱寻求确凿所指的传统解诗模式,他的情感坦荡异常,重叠的语词之下清晰可见的是诗人向往高于人类之“无限”的意象选用习惯,试图逃离繁复日常的青年逻辑亦在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这一文学思潮成为热潮,涌现出一大批寻根的作家和作品。李杭育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将目光投向民族文化,立足于他生活和工作的富春江地区,创作了一大批颂扬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人格魅力的作品,如《葛川江上人家》《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珊瑚沙的弄潮儿》等,被称之为“葛川江系列”小说。“葛川江系列”中最出彩的当属《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这两篇文
【摘 要】随着新文创时代的到来,新科技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文化产业要以“互联网+”为切入口,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而越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更是应该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开发上取得先机。本文通过研究新文创背景下,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中越剧的发展现状,分析阻碍越剧发展的原因,进而结合“IP化”的特征阐述越剧IP的开发现状,实现越剧文化IP化发展多重路径的探究,打造出一条具有
【摘 要】当前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一片繁荣向上、蓬勃发展的态势,同其相密切关联的网络文学评论也愈加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尽管它不如传统文学评论般庄重,但是依旧有其独有的特色。但是针对于当前的现状分析,尽管有一些问题存在于网络文学评论中,但是它所独有的匿名、通俗和超时空互动性等特征,均体现出一种更加旺盛的、基于传统文学评论意义上的生命力,为网络文学评论铺就肥沃的土地。因此在
【摘 要】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凝聚着建设者的劳动和智慧,呈现出包容开放的“鲁风运河”风采,彰显具有齐鲁风采的大运河文化带。民俗文化从横向来看不同地区呈现出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从纵向来看不同时代民俗文化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运河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有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经济的发展等作用。可以采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文化机制,激发创造活力等方式促进运河文化
【摘 要】由广西世居多民族出身的作家们构成的广西儿童文学创作队伍,立足广西本土,依仗独特的地域自然和民族文化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各自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描写独特的地域自然风光,反映独异的民族风情习俗,在叙事中透视出地域民族文化心理,在人物塑造中体现民族性格,于是,由此产生的儿童文学作品便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蕴含着地域民族文化内
【摘 要】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行,使新时代的农民正在以新的思维模式和经济方式发展乡村经济,新的乡村与农民变化的背后也需要新的文学表达。“新乡土写作”的作家们以动态的叙事视角书写新时代的农民。他们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守旧愚昧、固步自封的农民形象,而是与时俱进、思想开放的乡村新人,这其中包括乡村企业家、现代土地精英、返乡知识分子、大学生村官以及利用网络媒体营销
【摘 要】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小说《人类出现于全新世》,从主人公对自然的态度从逃避、抗拒、到顺应的变化中分析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与控制自然观、科学至上观的批判,以及号召人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人类出现于全新世》 生态批评 顺应自然 一、前言 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著名作家、戏剧家,也是当代德语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曾创作大量风格独特、哲
【摘 要】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是法国现代著名作家,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法兰西三星”,也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写作和旅行成就了作家的一生,他的作品自带一种沉沉的哲思,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会寻找那个远离现实世界的“自我”,也是那个在离散状态下的“真实家园”。本文以勒克莱齐奥短篇小说《燃烧的心》中平凡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为分析起点,着重解读社会边缘人群在离散生存状态下所追寻的精神家园,这
【摘 要】《大师和玛格丽特》仅从故事层面就已经是一部引人入胜、受人喜爱的作品,但是在对作家的生平具有一定了的了解后,不难发现这部作品所隐含的悲哀和无奈,无论是作品中的作家大师,还是沃兰德的形象,都带着布尔加科夫的影子。大师和沃兰德两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作家的现实和理想,给这部作品增添了双重的自传性特点。对于《大师和玛格丽特》这一作品,只有在结合作家的个人经历进行分析后,才能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并挖掘出隐
【摘 要】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经典,自创作以来被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固然推动了对该小说的深入理解,但也存在一些有失偏颇甚至是荒谬的见解。因此,本文以《项链》尤其是小说中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为例,对如何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展开分析。 【关键词】《项链》 文本解读 玛蒂尔德 一、文本解读基本原理 对文本的解读建立在个人对该文本理解的基础之上。伽达默
【摘 要】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角度切入,全面系统地分析莫迪亚诺的小说。文章首先分析莫迪亚诺小说中人生空洞的体现,然后分析莫迪亚诺小说人物的存在感受,最后分析莫迪亚诺小说人物对于存在之路的探寻。 【关键词】萨特 莫迪亚诺 存在主义 一、前言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新寓言派小说家,法国评论界公认的法国当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2014年,莫迪亚诺凭借“运用回忆的艺术,唤起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揭
【摘 要】马克·吐温是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纯粹而鲜明的美国气质,标志着美国本土文学的发展与诞生。文章从三个方面探究,马克·吐温小说叙事的幽默色彩,一是马克·吐温幽默小说创作的外部环境;二是马克·吐温幽默色彩的分类;三是马克·吐温幽默艺术的架构手法;并以此探究马克·吐温小说所拥有的抒情性、思想性、娱乐性、讽刺性等特点。 【关键词】马克·吐温 小说叙事 幽默色彩 一、前言
【摘 要】《晏子春秋》的外交辞令涉及说明事理、引古鉴今、运用比喻、运用反讽、使用谦敬语句几种会话策略。与此同时,战国时期礼制由外在仪式表现渐渐转向对内心的内在要求,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相结合,人们更加注重内在意识的自觉与诚意,这使得人们除了关注语言形式礼貌性的体现外,也从语言的内容和动机来判断说话人的言辞是否具有“礼貌性”,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对言辞礼貌与否的判定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关键词】晏子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浮生六记》中量词的分类和使用特点,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且是语法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将对《浮生六记》量词穷尽式的统计和进行全面的描写,描摹出该书的量词概貌,对量词进行分类分析,结合其搭配特点从历时的角度进行对比,展现书中量词在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特点。 【关键词】《浮生六记》 量词分类 量词发展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先生的作品,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著于嘉庆十三年的
【摘 要】构式“V来V去”在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格式,格式“V来V去”可以分为A类、B类、C类三层次:A类B类表示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C类表示虚化的话语标记,语法化是A类到B类再到C类格式的演变关系,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 【关键词】构式 语法化 重新分析 类推 语法化的研究,指的是特殊语法现象的形成的过程,发现语法现象与语法成分产生的起点和不断形成的过程。关于语法化我们不仅要考
【摘 要】唐诗在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丰富的意境之美。但唐诗与现代文传递方式不同,如何在英译过程中将唐诗意象传递成为众多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心智哲学从哲学的角度探查心智本质、心理过程和脑过程,并且心智哲学涉及认识论、逻辑美和语言哲学,可帮助研究者探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心智哲学关照下的唐诗英译研究,有助于传递唐诗意象美。为此,本文基于心智哲学视角展开唐诗英译研究,从文化意象英译转换,做好取
【摘 要】最近“刺客”作为网络词语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被广泛使用,表示某种不引人注目的人或物,经接触后,给人带来的突然且巨大的心理攻击。本文探究了“刺客”一词的发展演变,对其隐喻机制、旧词新用以及语言经济性原则方面对其衍生机制进行分析,最后从社会因素和使用者自身的因素对其流行原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刺客” 旧词新用 句法和语用 机制和动因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在网络上进
【摘 要】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音、形、义可能会逐渐分散,失去联系。通过音韵分析、字义分析、寻求书证三道手续,拾回了江西丰城方言□[mie35]的本字“糜”。“糜”属明母支韵字,[mie35]为中古滞留音,其滞留原因从发音和词义两方面做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赣语 丰城话 本字考 一、前言 王福堂先生说:“词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并有特定的字形。但在语言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特别在分化为不同方言的过
【摘 要】绘本是儿童读者认识世界的启蒙书,同时也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本文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新视觉语法理论,从聚焦系统、情感系统、氛围系统等三个方面,研究绘本大师杨志成的《狼婆婆》《叶限》与《公主的风筝》等三本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代表作,指出杨志成通过各种极具中国色彩的视觉语言,达成了能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共鸣的人际意义,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关键词】杨志成 视觉语法 儿童绘本 人
【摘 要】文学交融是文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不同国家的文学可能在语言使用、思想表达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在修辞手法应用、写作形式等方面存在共通性,比喻是十分常用的修辞格,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在提高语言表达,升华作品语言层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英美文学作品中比喻修辞格赏析”这一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 比喻修辞格 赏析 修辞
【摘 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外宣翻译在我国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大热播影视作品极大地提升了拍摄地——广东省江门市的知名度,外宣翻译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深入了解侨乡文化与历史,灵活、合理地选取翻译策略,将“侨”元素有机融入译文,通过高质量译文进一步提升江门五邑的城市形象,以及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关键词】外宣 地方文旅 侨乡 翻译策略 一、基
【摘 要】文学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美感是目的语国家文化接纳的载体。中国文章自古以来强调文采与美感,英文具有的美感,在中文译本中也应通过译文安排体现出来,才有助于向中国读者传播文章的思想。因此,研究《生活的艺术》中译审美再现,对翻译和思想传播是具有意义的。本文基于翻译美学视角,以越裔译本为例,通过中译对比分析词汇美、句式美、篇章美,研究了翻译文学作品如何突出美感,如何使语言充分体现美、充分体现作者思
【摘 要】近来相关学者重申了(不)礼貌非学术诠释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并认为这应作为礼貌研究的关注焦点。研究表明,对不礼貌的理解不应因循守旧或是囿于过往研究,而应反映更为宽泛的不文明理念。文章从各方面考察了公众对(不)文明的认知以及(不)礼貌与(不)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二者的概念相似性,强调(不)礼貌非学术诠释的重要性,并指出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不)礼貌与(不)文明之间的关系需磨砥刻厉、极深研
【摘 要】语言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及国家的重要途径,也是掌握语言运用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中,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英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不仅能够将英语语言运用特点充分体现出来,还能够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关联性语境,使读者更好地把握英语文化,理解文学作品的独到之处。相较于中国文学作品,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关联性语境存在一定的差别。对此,文章结合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运用特点,分别对英美文学和语境的关联、关联性语
【摘 要】豪斯将多种跨学科理论纳入翻译质量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全新的综合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文以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新模式为理论基础,对The Hand 中译本质量进行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 The Hand的中译本属于显性翻译,再现了夸张的语言、微妙的情感关系以及小说中所展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新模式 The Hand的中译本 女性主义 一、前言 霍姆斯(2007)将翻
【摘 要】论文从矛盾论的视角出发,厘清文学翻译系统内各矛盾之间的关系,分析矛盾转化的条件,通过引入和谐翻译观,从风格、传义和形式三方面的和谐深入探讨其内涵,探讨矛盾论的视角下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应用“和谐翻译”来平衡各类矛盾,使各部分走向和谐统一。 【关键词】矛盾论 和谐翻译观 文学翻译 一、前言 文学翻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系统,文学翻译系统由主客体构成,主体由译者、原作者、读者三部分组成。客
【摘 要】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翻译规范其实是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夜莺与玫瑰》是王尔德的一篇著名童话,现行中译本有数十个版本,本文选取林徽因与巴金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讨不同时期的译者遵循不同的翻译规范,会带来不同的翻译产物,以实现对译本的客观评价。 【关键词】翻译规范 《夜莺与玫瑰》 林徽因 巴金 一、前言 The Ni
【摘 要】推进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助力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本文通过梳理黄河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的现状,从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适应性选择的原则出发,按照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法,探讨如何创造出译入语读者能够读得懂,且更易接受的优质译文,以提高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关键词】黄河文化 对外翻译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一、前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摘 要】本文在数字人文的跨学科视野下,以词频统计分析为核心方法,对黄庭坚谪居戎州时期的诗词进行了解读。通过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整合等多个环节,自建了黄庭坚谪居戎州时期诗词的小型语料库。本文对所获诗词数据进行了全局和分类词频统计分析。其中,全局词频统计分析通过对高频词的解读,揭示了黄庭坚谪居戎州时期的整体状态;而分类词频统计分析则分别从物质名词、情感词和人名三类词出发,探讨了黄庭坚与戎州文化的
【摘 要】多模态现象自古有之,如诗歌配上图画。诗是言语符号,画是视觉符号,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多模态语篇。本文运用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互动和构图三个角度,分析明代著名画家徐渭晚年所作的《墨葡萄图》,再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解读画中题诗的经验、人际和语篇意义,旨在探讨多模态诗画语篇意义的建构过程。分析发现,绘画的线条艺术特性表现画中之物,诗的语言文字功能传达画中之意,诗画融合共生、相得益
【摘 要】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流行音乐中民族元素文化越来越丰富,使得中国流行音乐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20世纪初期、20世纪后期以及21世纪初期的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文化着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中国流行音乐中地域民俗文化、民族化演唱技巧、传统文学、传统音乐素材、民族器乐等民族元素文化的运用情况。并提出了通过在中国流行音乐中运用民族元素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传承多元思想与文化以及推动中
【摘 要】艺术作品形成与传播的过程,负载着丰富的美学信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出的形式美,是创作者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趣的综合表现,最终结果作用于艺术文化和社会主流审美发展状态。为此,要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形式美进行深层次剖析,明确其美感表现的内在机理,以及形式美的形成条件,从而能在既定规律和机理中探索出创造美和表达美的方法论。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形式美形成条件需统一为整体,二是合理的构造与优
【摘 要】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推进中华文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孔子书院,开展全球汉语推广活动,同时,有些专家学者和中国书法家也有意识地到海内外宣传我国古典书法优秀传统文化,引发“中文热”等全球性的《华人书法文化》杂志的发行,以此来推动我们的国际化和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中国书法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式,正受到愈来愈多西方人士的关注。因此,文章将针对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展开分析,深入分析当前中国书法跨
【摘 要】在经济与科技平稳发展的当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有所增长,这间接导致了儿童绘本市场的升温,儿童哲学绘本作为儿童绘本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培养儿童认知的能力和理智的品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需求量与日俱增。若想设计出能够有效传达思想的优秀哲学绘本,就需要充分地研究哲学绘本需要怎样的图像和文字,并且明确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创新,使绘本得到升华。本文将从图像、图文结合的
【摘 要】电影以其特殊的视觉、声音、影像、较强的感染力,使得人们在视听之余,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同时,通过电影可以使人们在精神上和思维上得到升华和提升。影片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讲述精彩的故事,而展览的策划同样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本文在对电影制作过程中相关技术的使用以及电影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展览空间情感传达的应用问题,总结出情感设计方法在展览空间设计中应用,为展览空间的情感设计方法提供
【摘 要】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历史故事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作为诞生于网络环境中的一部纪录片,网络色彩浓厚,特点鲜明,又因其对中国历史采用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而广受关注。这些叙事策略对于其及中国历史故事在网络环境中的跨文化传播有着推动作用。结合当下网络环境特点,对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叙事特点、叙事主体及叙事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分析其在全球网络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摘 要】清水江文书作为中国古代民间文献遗产,语料丰富,包含了大量的表敬用词和格式。以《土地契约文书校释》为研究资料,对土地契约中出现过的敬辞和表敬格式进行整理统计和释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这些土地契约文书文义,有助于更全面地领略民间敬辞文化的使用风貌,亦可对古代民间敬辞特别是明清时期民间敬辞使用特色的深入探索研究提供绵薄助力。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 敬辞 表敬格式 清水江文书是中国黔东南地区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弘扬抗战期间革命先烈所流传下来的革命精神。原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的革命精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姚名达革命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平等精神。姚名达革命精神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刻苦求学阶段、社会实践阶段、为国献身阶段。姚名达革命精神对文化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姚名达 革命精神 文化
【摘 要】鲁迅的作品往往折射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绝望”体验和“反抗绝望”的生存态度。《过客》作为酝酿十年之作,深刻映照鲁迅的生命经验和内心现实。本文试借助弗洛伊德关于“生本能”“死本能”的论述,分析《过客》所体现的鲁迅精神世界的内在矛盾,呈现生死本能相互作用及主体精神最终超克本能的过程。 【关键词】《过客》 生本能 死本能 弗洛伊德本能论 《野草》作为鲁迅第二次绝望时期冲决绝望之作,其中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