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针对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的不同,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祇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棋、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龟兹和吐鲁番石窟都有穹顶画,到了敦煌就停滞了空间创作与传播。敦煌藻井画由北朝隋初唐的艺术动感,发展为中唐的静态设计,晚唐五代繁复极致却僵硬成为程式化装饰,显然与异域穹顶
内容摘要:至少从公元6世纪开始,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一些借鉴自其他文化环境的图像特征。学者们已经确认敦煌壁画中的一些神灵举在头顶的理想化风巾,可能是经由信仰佛教的犍陀罗或贵霜钱币对希腊罗马艺术的借用和中介而来的。然而,敦煌的风神有时会手举一只“风号角”作鼓吹状。鼓吹器具这一特性也出现在希腊艺术中,而且还是中国的风神风伯形象的主要元素。这也是粟特风神维什帕卡的特性之一,但贵霜钱币中的风神如瓦多、韦绍和
内容摘要: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统,经由龟兹等地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影响到汉画中西王母等主神双肩产生弯月形羽翼,并可能最终在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北朝至隋代的敦煌、云冈等石窟中佛像肩部
内容摘要:从中国古代为虎拔刺的报恩故事入手,首先梳理了其发展和来源,强调了其中印度传说的影响、佛教故事的参照。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对比了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对同类故事的发展和创造。基于文本诞生的图像叙事,也与宗教传播过程中对高僧、圣徒类人物的宣扬相结合,成为一种“人间宗教”内涵中的图像模式,代表了一类人物的集体形象,如敦煌发现的伴虎行脚僧图像。宗教人物和猛兽的互动,是宗教宣扬的自然观的体现,将以猛兽为代
内容摘要:帝释与梵天是印度婆罗门教的重要神祇,后来被佛教所吸纳,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在印度贵霜王朝的佛教美术中,帝释与梵天经常成对出现。随着佛教的东传,在河西与中原地区都有5世纪帝释与梵天图像的发现。其中,帝释皆着对襟紧身铠甲,有的手持金刚杵;梵天皆作菩萨装,有的手持白拂或手捧净瓶。探讨中国早期以帝释与梵天为胁侍尊像组合的图像源流,说明这类尊像是中国吸收印度与西域文化元素的结晶。 关键词:帝释;梵
内容摘要: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牛马不同槽”的现象。结合礼仪艺术与世俗绘卷中的同类图像,揭示了此类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的意涵。先秦哲学从牛马习性出发,抽象出了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多情境中牛马间的对立还可转化为对应,例如祭祀中的牛马,图像中的牛马合犋犁耕、牧马牧牛、牛车鞍马,宗教语境下的牛头马面等。“牛马不同槽”从民间俗语到文献与图像的表达,反映了古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内容摘要: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1弥勒经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此件绢画不仅有弥勒下生经变,还有上生经变,结合经文内容,对其表现的内容、艺术风格和年代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敦煌石窟
内容摘要:重庆荣昌刘家庙十圣观音窟是目前所见大足地区以外同类题材的唯一一窟。此窟雕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其造像粉本虽源自巴蜀地区宋代石窟艺术的中心——大足,但也并非完全模仿,而是加入了荣昌当地工匠的个性理解和设计创造。川东大足、荣昌一带的十圣观音造像,不仅是宋代昌州地区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观音群像,而且也是五代以来观音信仰加剧中国化、民间化、区域化和世俗化的鲜活物证。 关键词:重庆荣昌;刘家庙石窟;
内容摘要:在四川省石窟寺专项调查过程中,四川大学调查队于四川安岳新发现一例宋初千手观音经变龛。该龛经变由浅浮雕“十五善生”与高浮雕千手观音及其眷属构成,千手观音居中,“十五善生”居两侧。该类型千手观音经变为川渝地区首次发现,丰富了川渝地区千手观音造像资料,反映了川渝、敦煌的佛教文化联系。 关键词:安岳;千手观音;十五善生;摩崖造像;敦煌石窟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内容摘要:敦煌文书残卷S.6064、P.4021、S.4120、Дx01423、S.6226都是报恩寺的经济文书,其中S.6064是报恩寺于815或827年对本寺的财务收支进行算会而形成的四柱帐状文书,其他几件文书的年代在归义军时期,是记录报恩寺相关收入或支出的帐历。 关键词:敦煌;报恩寺;经济;文书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4)01
内容摘要:通过破读通假、辨析字形和方言求佐等方法,对敦煌文献中的“士/ 心”“秤笙/产”“秤厨”和“鼠皇(巤星)”等与“秤”有关的疑难字词作了深入考察。认为“士/ 心”本作“柿心”,指“柿心木”;“秤笙/产”本作“秤茎”,义谓“秤杆”;“秤厨”本作“秤锤/鎚”,义谓“秤砣”;“鼠皇(巤星)”本作“镴星”,指“用铅锡合金或锡制作的秤星”。结论有助于了解唐五代敦煌地区所用秤的一些情况。 关键词:敦煌
内容摘要:唐太宗曾命吕才等人编修《阴阳书》,此书“历注”二卷被作为注历书长期使用,可以视作最早的注历书。梳理敦煌吐鲁番出土具注历与日本藏《大唐阴阳书》抄本后发现:一、《大唐阴阳书》抄本即《阴阳书》卷三十二、三十三“历注”部分,与出土唐至宋初具注历历注顺序、类目相同,内容相关;二、今存最早的具注历为唐高宗显庆三年具注历,晚于《阴阳书》,具注历阴阳历注内容应系从后者抄出。因此推断,具注历的产生与《阴阳
内容摘要: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月之名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月令文本的时间结构与思维模式,同时还贯穿了应天顺时、依时寄政的政治理念。其创作思想主要源自儒家主导的月令政治模式、王道政治理想和秦汉以来的岁时文化传统,此外还受到唐宋官修类书以及《唐月令》的影响。“月之名义”对《唐月令》的绍继,除表明西夏统治者对唐代政治的钦慕效法,还融入了西夏对于自身正统地位的知识构建。“月之名义”中有关社会生活、岁时节
内容摘要:吐鲁番衣物疏及实物出土的“兔毫”(狐毛)既不是制笔原料,也不是当时人财富的象征。衣物疏中与“兔毫”经常同时出现的“黄桑棺”“弩机”等,也在同时代的河西等地存在,表明两地在丧葬文化上具有一脉相承性。放置于墓主人头部的兔毫与棺木档板或壁画中的北斗、神树、手爪囊等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墓葬逻辑。以千束、万束的兔毫等丝缕结成前往北斗、祈求长生的阶梯,从而达到灵魂升天的目的。又通过手脚指甲含血、被肉
内容摘要:敦煌文书中的道教盟文提供了唐代道教法位制度的具体运行细节,呈现了法位制度与道观体制间的关系。接受《道德经》的清信弟子和接受《十戒经》的男/女官清信弟子属于两阶法位,可以同时授予。男/女官清信弟子、男/女生清信弟子、道士清信弟子是一级法位的多种表述。接受法位与居观修行并不严格对应,许多道教信众先接受经戒,然后获取度牒,出家住观。道士也可从多所道观接受不同的法位。 关键词:敦煌;道教盟文;
内容摘要:S.4782《算会牒残卷》的写作年代寅年为咸通十一年(870)岁次庚寅。牒文中所载咸通十年(869)“官修弥勒”当即《张淮深碑》与P.4660(10)《勾当福田判官辞弁邈真赞》中所记张淮深重修北大像之事,此次重修发生在咸通十年二月底。 关键词:S.4782;张淮深;北大像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4)01-0148-06
内容摘要:2023年9月22—24日,“传承与创新——2023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60余位国内外高校、文博单位的敦煌艺术研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敦煌壁画材料与技法、敦煌美术理论、敦煌艺术创新发展等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对敦煌艺术研究提出诸多宝贵意见和学术观点,呈现了新时代敦煌艺术研究的新气象、新方向。 关键词:敦煌石窟艺术;学术研讨会;述要 中图分类号:K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