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在白山黑水音乐的星空中,闪耀着许多伟大的名字:安波、马可、劫夫、卢肃、刘炽、秦咏诚……和他们一样,铁源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军旅歌曲大家,铁源的创作有种朴素的情怀,有人间烟火的真实感和人情味道,音乐充满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他时刻关注现实,为兵代言,创作着力的支撑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他的旋律优美、生动、接地气,好听而又耐听,始终有一团升腾的鲜活气,有着他那一代人
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开创者、德国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 于1925 年创作的《四首混声合唱曲》(Op.27), 是根据德国诗人汉斯·贝特格(Hans:Bethge)的中国古诗德语译本《中国之笛》(Die chinesische Flote)谱写而成,其中的第四首《情人愿》(Der Wunsch des Liebhbers), 将五声音阶纳入十二音音列原型的设计之中
从1994 年至2015 年, 郭文景创作了六部歌剧,《狂人日记》(1994)、《夜宴》(1998)、《凤仪亭》(2004)、《诗人李白》(2007)、《骆驼祥子》(2014)和《思凡》(2015)。每一部歌剧的登台都彰显着作曲家探索中国传统走进世界当代文化系统的独创性理念,在中国歌剧史留下深深的烙印。除了《凤仪亭》与《思凡》,其余四部歌剧已有多个演出版本或者多次巡演以及大量相关的技术分析与理论研
近年来, 古筝演奏家刘文佳以其集筝乐演奏、研究、创作于一身的探索,展现出“新锐艺术家”的一面。作为“无界筝乐剧场”的创立者,她通过《欲望的废墟》(2013 年)、《生长》(2014 年)、《蛹》《W 小姐的白日梦》(2016 年) 等实验性的舞台艺术作品,尝试融入现代剧场艺术的情境化、沉浸式、多元性观念,探索文学、戏剧、舞蹈及其他现代视觉元素与筝表演的碰撞与交融。 《生·音》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
2023年11月16 至20 日, 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唱响原生民歌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省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三地隆重举办。活动邀请全国传统音乐类79支队伍,近四百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演,为观众奉上64个民歌节目、15个器乐类节目,涉及田歌、山歌、小调及吹奏乐、丝竹乐、鼓吹乐等多种艺术类型,通过开幕式、闭幕式、3场集中展演、11场走基层巡
继2022 年沉浸式歌剧《丽塔》(Rita )的大获成功后,广州大剧院与星海音乐学院在2023年6月再度推出一部全新制作的沉浸式歌剧——奥芬巴赫轻歌剧《苹果之夜》(Pommed’Api )。作为2023年度“中法文化交流之春”65个文化项目中仅有的一部歌剧作品,《苹果之夜》让广州观众体验到了19世纪深受法国市民欢迎的一种歌剧文化——轻松诙谐、活力四射的法式轻歌剧。赋予传统歌剧艺术以新活力、新印象是
缘起 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是流传于明清时期的弦索乐器13 部大型套曲的集成。现存《弦索备考》1814 年的手抄本是由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与他的好友隆公、祥公在向他们的老师赫公、福公逐字逐句地学习了演奏指法后辑录而成。作为目前可见的、从古代流传下来且确有文字与乐谱记载的传统弦索器乐套曲,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音乐的信息,无论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是对中国器乐发展史的梳理研究都
2023 年是《弦索备考》问世的第209 年,杨荫浏先生于1953 年撰写的《关于“十六板”的说明》一文开启了“弦索十三套”开拓性研究,至今已有70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前辈学者从1950 年代开始研究这个谱本, 并将其译为五线谱和简谱出版,为这个谱集变成活的音响奠定了基础。1983 年在曹安和先生的指导下,谈龙建老师与她的朋友们组织了“弦索十三套研究小组”,并寻访到弦索传人爱新觉罗·毓
一、《弦索备考》在当代的传承 (一)“口传心授”———《弦索备考》的演奏艺术在当代之传承 曲谱《弦索备考》因著有十三部套曲故又称为“弦索十三套”, 它一直是以口传心授的个体承袭方式传承, 其序中记载了荣斋与同好们学习弦索音乐的过程:荣斋与好友隆公从赫公处学得琵琶、胡琴与三弦的指法; 祥公从福公那里学得筝的指法。爱新觉罗·毓峘先生也曾讲述自己从太监罗德福和门先张松山处花费数年习得三弦指法。20世
2023 年9 月26 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弦索备考》研究暨爱新觉罗·毓峘传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此次会议恰逢《弦索备考》研究70 年、传承40 年暨爱新觉罗·毓峘逝世20 年之际,颇具纪念意义。 一、《弦索备考》:以备考之、参悟探究 《弦索备考》这套乐谱为蒙有面纱的中国古代音乐世界提供了一份了不起的书面遗产。从1814年
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 传统文化热潮再起, 对民族音乐尤其是对民歌音乐的歌唱与研究也再度成为学科热点之一。在研究范式的转变中,对地方民歌文化背景与音乐风格及演唱特点的综合性研究为学界所关注。换言之,由于民歌是特定区域内的文化产物,因此民歌风格和演唱与地方方言及地方文化间有着强烈互文性关联。若要准确唱好一首民歌,对民歌的生成与文化意义及发音特色的追问便必不可少,这类研究不仅对学术研究
时值冬日,鹭岛依旧风景秀丽,气候宜人。2023年12月4日至8日,由上海音乐学院、厦门市教育局和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鼓浪屿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鼓浪屿音乐周”(以下简称“音乐周”)在厦门成功举办。自2021年起,为实现“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建设国际音乐学术高地”的目标,以及履行高校为城市文化建设事业服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使命,上海音乐学院与厦门市人民政府
2023 年12 月18 日上午,无锡市下起了南方人罕见的鹅毛大雪,华秋苹借云馆、阿炳祖居、王莘纪念馆乃至目力所及的绿树、青瓦,各色景物都裹上银装。借云馆内,十余位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围“琴”畅谈,这是第七次举办的阿炳诞辰纪念活动的场景之一。本次纪念阿炳诞辰130 周年活动,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和无锡民族乐团参与协办。 此次纪
在一首经典的传世名曲面前, 原本只需倾情地演绎或聆听,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是多余的。但《二泉映月》似乎是个例外,围绕这首二胡曲和阿炳本人,至今依旧众说纷纭,各种谣言、误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还愈演愈烈。 《二泉映月》之所以闻名于世,除曲子自身的艺术高度外,时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50 年夏,杨荫浏、曹安和抢救采录阿炳二胡、琵琶曲之后,将钢丝录音机带回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作为相对比较熟悉的家乡音乐
自1902 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始,各民族开启了荣辱与共、休戚与共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历程, 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识。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地交流交往交融,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提供了发展经验,注入了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呈现出新形态、新特征、新功能,彰显出鲜明而独特的时代性、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中华优秀
新发展格局是新时期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0 年4 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中首次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互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下,我国数字化市场正处于更改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和优化发展结构的关键攻关期,数字传播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数字化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柱,也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分支。数字音乐作为我国发展外向型数字文化产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The$National$Assessmentof$Educational$Progress,简称NAEP)旨在从国家和州两级层面, 长期追踪学生的教育成绩①。本研究从2016 年NAEP 音乐评估的内容设计出发,探讨了影响样题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实际样题命题中的落实状况,并对比分析了我国2019 年“音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NAEQ)的框架设计
音乐与权力之间有何关联? 当抛开传统的宏大叙事的文化讨论, 试图在繁复的音乐文化中探讨“权力”这一议题时,我们便不由得思考: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复杂的存在形式,音乐是否必然包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为权力所“规制”? 在广泛的权力范畴的统摄背后,音乐又是否具有颠覆、抗争和制定新的社会秩序的“反叛”的可能? 面对这一议题, 法国政治思想家雅克·阿达利(Jacques(Attali,1943—)在其著作《噪音
2024 年1 月16 日,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大学)基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发布典礼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 民族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新作《中国人的音乐》①(以下简称《田著》)荣获年度优秀文艺评论著作,成为音乐领域唯一获奖著作。 评委专家推选意见为:本书站位高远,不仅让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