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非技术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建设与工程教育非技术能力培养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文章结合工程教育非技术能力,提出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四条途径。以“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分析非技术能力培养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从课程思政目标、思政融入点、实现载体、育人成效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专业
摘 要:高校专业课程是特定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面临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欠缺,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重视不够,专业教材难以契合课程思政要求,推进课程思政的考核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可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实践设计,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资源,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考核机制等路径进行突围,将课程思政贯穿于高校专业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中。
摘 要:推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对强化课程思政实效和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开展相关评价的研究正当其时。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价值塑造,评价其是否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隐性与形成的长期性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带来诸多困难。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多个评价主体以多种方式从多个维度开展,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建议从
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高校融媒体所呈现出的新常态和新问题,对当前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路径设计,认为高校融媒体提供的潜在课堂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自觉接受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融媒体;课程思政;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文化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当代语境表达,是文化与思政的互构与共生,是涵盖教师、学生、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多种元素在内的综合范畴。对新时代文化思政进行深入研究,厘清其生成因果、逻辑架构与实践求索,寓文于中,乘虚迭出,推进文化思政内容、方法和主体的革命,丰富内容,聚焦育人要素能量的提升;建构方法,聚焦文化育人的体系建设;自我提升,聚焦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升
摘 要:在大力推行高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交叉融合效果获得较大改善,但也对高校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调查7所专业发展迅速、实力雄厚的高校,围绕调研高校本科培养方案的变革、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以及专业实验室教学建设的情况,分析了“大类招生”模式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
摘 要: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本科生科研素养的重要体现。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亦是问题意识培养的重中之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对象,采用文本解读法、体系建构法、比较分析法、生态还原法、交叉研究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整合材料,分析问题,从而达到综合运用、活学活用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分析问题;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意义重大。文章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使命,从“实践”和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高校专业课程融合环境意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环境素养。高校各专业须在师生对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认同、发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课程融合环境意识的渗透式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各专业与环境意识教育的关联性课程设置、师生进行跨学科的环境知识学习和交流、跨学科环境议题的项目设计、利用数字资源增加环境相关议题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推进课程融合,实现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
摘 要:文章针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探讨了专创融合教育的实质,剖析了专创融合的意义。提出亟须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策略与方式,落实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增设不同的专创融合教育场景,以确保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业意识。建立专创融合教学评价体系,设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关键指标,推进高校对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摘 要: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服务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双重战略”的应然选择。立足新发展阶段特征,把握发展新机遇亟须培养时代新农人;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标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理念,拓展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深度和广度;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积极推动世界农业强国建设,为世界农林教育改革与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
摘 要:传统专业学院模式下学生单一学科专业培养容易出现学科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能力、学科壁垒较高等问题。为保障教学质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学院探索“学院+书院”模式,通过建立“教”与“学”联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双院协同”管理体系,多举措全方位调动专业学院、教师及学生三方积极性,以期拓宽专业、强化基础,培养适应新业态模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双院制;“教”与“学
摘 要:按照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第一类评估重点考察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然而,当前国内双一流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重教学轻育人,质量文化建设薄弱,持续改进不足等。作为新一轮审核评估中第一类评估试点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以系统性、目标性、适应性为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一二三四五”质量保障体系模式,其实践策略可以为其他双一流高校推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参
摘 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以问题为导向就是抓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优势,但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以及培养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弱化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因此,各高校需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才为主体、导师为主导、学校为统领的三位一体培育模式,以此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改革,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 关键词
摘 要:地方普通高校作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开展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研究对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界定国际化翻译人才的内涵,进而基于外语专业翻译国际化人才的素养要求,探讨了黑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培养策略。此项研究有助于推动黑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影响力。
摘 要:立足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俄语+”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探索俄语专业涉外法治人才的特色培养机制,是新文科建设下深化语言与法律学科交叉最优解。因此,文章基于黑龙江省地方特色,在“文旅法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框架下探讨培养“俄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可行性,围绕建设复合培养道路、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三方面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旨在精准定位服务经济建设,为黑龙江省文旅振
摘 要:文章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弱的问题,以提升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为目标,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活化教学资源。通过企业人才供应链与高校人才培养链的有效嵌入,学生实践技能掌握与企业技能需求“两张皮”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进行产品研发,科学研究项目落地,“双师型”团队建设坚实前行,实现校企
摘 要: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是涉农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为紧扣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构建了德育为先、智育固本、体育强魄、美育化人和劳育重实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并将优化学生培养方案、创新学生评价机制和拓宽教师参与“五育”培养渠道作为完善“五育”培养体系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五育”培养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推进核心素养引导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当今基础学科教育的热点。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实现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深化学科核心知识理解,问题情景教学法实现转知成智、化识为能,夯实学科素养基础;“证据推理”和“四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培养,构建学生基于学科特点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模式;学科精神、社会责任培养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数字信号处理”作为电子信息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其实验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亟需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增加有挑战度的进阶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梳理整合课程内容,设计了进阶及综合实验,并结合教学安排采用独立开展与小组配合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有序开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应用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新工科教育思想和工程专业认
摘 要:为应对新文科建设对文科教学改革创新提出的挑战,“高等教育学”课程秉持“全课程贯穿跨学科”的教学理念,突破教育类课程传统教学瓶颈,以“跨学科素养”重塑教学目标,以前沿跨学科主题深度重组教学模块,以跨学科实践能力为导向重构教学方法设计,以“立足本土,追踪前沿”的跨学科知识重整教学内容,以多元评价及多维考核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对跨学科教学效果开展了综合评价并汇总了教学改进措施。 关键词
摘 要:工业通风在工业建筑室内健康环境营造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工业通风”课程案例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对课程教学模块化、课程安排及组织实施、课程实践内涵及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整个教学过程秉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全过程考核为中心,以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和创新能力培养胜于传统卷面分为基本落脚点,以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创新意识,为国家经济社会
摘 要: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药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用分离”问题,采用产出导向法开展药学英语教学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药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药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将教学内容重构为输出模块与输入模块,包括医药英语会话、药学英语翻译、药学英语阅读与听力。以输出模块中的口语模块和翻译模块为内容主线,分别采用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教学流程,探索药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关键词
摘 要: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作出的重要指示,黑龙江大学积极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选课积极性有了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提升。文章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具有示范作用,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亦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摘 要: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困境凸显。为有效开展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工作,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修复与健康团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提出明确培养定位目标,夯实阶段培养基础;加强自我认识更新,使信心能力相互促进;增强团队人文关怀,提升科学研究内驱力;建立多学科导师团队,优势互补提高效能;注重特色交叉学科建设,创新引领促发展共五个方面策略。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研究生综合素
摘 要:在全球加速步入数智时代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亦成为达成网络强国建设目标的关键要素。政策环境、产业趋势和新工科2.0的全面推行对网络安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文章剖析了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现状和现实问题,提出了网络安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并以黑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为契机,在校准人才需求与定位、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
摘 要: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相继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这为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文章探讨了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设和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健全组织体系、严肃组织生活、创新教育方式等方面就加强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提出了建议,为充分发挥党建“双创”示范引领,推动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升提供了参
摘 要:西农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耦合性,伴随学校发展凝练的西农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精神来源,将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担当知农爱农的时代使命,提升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了充分发挥西农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构建了理论教学—校园文化—课堂实践三位一体
摘 要:符合时代特性的发展战略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力量投入乡村振兴、化解环境风险、建构自身的行动逻辑至关重要。对于处在适应性变革时期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力量来说,认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格局,明确自身所面临的能力不足风险、环境变化风险,是提升自身时代环境适应度和组织行为能力,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校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须审视青年志愿服务力量自成体系投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尝试,加
摘 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构建高校思政工作新生态的重要支撑和“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创新探索,对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数字支撑力度薄弱,质量评价未成体系。以全面设“点”、 大力布“线”、 精心拓“面”为理念设立的东北师范大学寝室党员工作站是“一站式”学生社区